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学生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机制-学生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机制
人民网北京 3 月 6 日电,记者孙红丽报道。近些年,因为政策措施的牵引带动,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持续迈向新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学生视力不良以及近视率偏高的情况、超重肥胖率上升的状况、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逐渐提升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呢?怎样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呢?又该怎样加强新时代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呢?业内专家在近日召开的 2022 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上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表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学生从小了解健康知识并养成健康习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就应当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多方联动促使学生的健康意识转变为健康行为。
学校要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近视、肥胖等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健康方面存在六方面问题。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指出,其一,传染病对学生健康的危害依然较大;其二,超重肥胖的增加引发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问题;其三,与发育相关的存在近视、脊柱弯曲异常以及口腔异常等问题;其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其五,有伤害问题;其六,青春期之后的生殖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表明,在 2020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是 52.7%。其中,6 岁儿童的近视率为 14.3%,小学生的近视率为 35.6%,初中生的近视率为 71.1%,高中生的近视率为 80.5%。
2021 年 7 月 13 日,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于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的介绍中,我国 6 至 17 岁的儿童青少年存在超重肥胖问题,其超重肥胖率接近 20%。同时,6 岁以下的儿童也有超重肥胖情况,其超重肥胖率超过 10%。
北京市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表示。
另外,我国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逐渐上升。
https://img2.baidu.com/it/u=1613508520,174122494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认为,心理健康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成长以及未来人生发展而言,是基础且关键的。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包含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品行障碍。同时,还有部分孩子存在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自闭症、游戏成瘾等问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还未成熟。所以,当他们面对学习压力、外界刺激以及冲突矛盾时,通常不能够很好地对情绪和心理状况进行调节。这样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陆林说,因为疫情的缘故,学生长时间待在家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沉迷于电子产品,还有熬夜的情况,以及缺乏体育锻炼等。同时,也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学生还会缺少与同学朋友的交流沟通。这些现象进而导致了近视、抑郁、社交恐惧、游戏成瘾等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
树立主动健康观“从小抓起”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根基。要提升健康素养,培养健康观念以及健康生活方式,这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家长的配合、学校的作为以及社会的助力。
马军称,要让学生的健康意识转变为健康行为,这需要学校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一同去努力。从而树立起主动健康的观念。
近日,教育部将《关于开展 2022 年“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印发了出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被要求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教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健康知识,并且养成健康习惯,以此为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马骏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党委书记郭震威以及社长郭震威表示,“健康科普进校园”这一行动,其目的在于强化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健康知识的广泛普及,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当下,此工作正稳步推进,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另外,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来说是一个重要方面。怎样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程学习当中呢?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https://img1.baidu.com/it/u=3788676650,148203696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8
陆林表示,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在于“关注、重视、干预”。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所学校都需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就普及相关知识,以帮助孩子们学会缓解情绪、疏导压力的方式方法。陆林提出了这一建议。
健全学校疾病预防体系
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加强新时代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
2021 年 8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此意见提出要健全疾病预防体系。一方面要巩固深化拓展教育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应急管理的能力以及健康管理的能力。
马军表示,要促使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实现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师生健康管理的转变。要倡导师生保持健康,对师生的心理健康加以呵护。要培养健康文化。同时,要建立并健全学校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以及心理社会环境,营造出干净整洁的学习氛围,创造出一个相互关怀、信任且友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应当增加体育课程,同时也要增加课外活动。还应当多开展生活技能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社会情绪调节能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党委书记卢金星针对健全学校疾病预防体系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三个需要”。 一是需要完善学校疾病预防的相关制度。二是需要加强学校疾病预防的人员配备。三是需要提升学校疾病预防的物资保障。学校需要制定疫情调查等相关制度,要做到早发现等要求,用好疫情防控经验;需要修订完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在关注近视等问题时,将脊柱健康问题纳入体检项目,坚持“预防为主、多病共防”。进一步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将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等机构的职能分工明确化,把岗位职责明确下来,同时收集并监测舆情信息以及疫情信息;需要构建起学校与属地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强化信息的交流与协作。
未来,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预测研判能力呢?未来,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呢?
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时,需要及时获取专业机构的监测数据以及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信息,像舆情信息、自然灾害预告等。并且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研究判断和分析。卢金星建议,能够通过长期积累数据,参考专家的意见建议,从而构建出智慧化的预警系统。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地方党政部门的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制定联防联控机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