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文学-文学的英文-文学的英文
李华章/文我的文学之路
MYPATH
1959 年 9 月 1 日,我被分配到宜昌师专任教,此校为华中师院中文系所分。1962 年 7 月,宜昌师专停办,之后我被分配到宜昌二高任教。1971 年 11 月 5 日,我调入刚刚组建的宜昌市文教局文艺创作小组,从此正式开启了文艺创作生涯。若从 1964 年 4 月在《长江文艺》发表处女作《且说艺术欣赏》开始算,我已走过 59 年的文学之路。1966 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后,被迫停止写作长达六七年之久。中学时代开始怀揣的“文学梦”,就此破灭了……
生活是创作的丰富源泉。当踏入文艺创作之门后,便沿着党所指引的文艺方向,背起背包,深入到生活之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深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之中。曾记得在湖北开关厂和宜昌市树脂厂,一住就是三个月,与工人一同吃饭、一同居住、一同劳动。在市树脂厂,我跟随女劳模高秉翠师傅一起劳动。我有时给她递一把扳手,有时送一把钳子,还抢着帮她背个工具包。通过与她一起劳动,我学习到了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她的崇高思想品格时常感动着我,也教育着我。她去北京参加劳模会回来后,我以她为原型创作了一首诗叫《幸福的回忆》,这首诗发表在《湖北日报》“山花烂漫”的头条位置,具体日期记不清了。在开关厂生活的时候,我写出了第一首诗《队长的礼物》,它发表在《宜昌报》(1972 年)。另外一首诗《买鞋》先是发表在《宜昌报》,1972 年 5 月,之后又发表在《湖北日报》纪念《延座讲话》30 周年的征文选登中。之后,去到了市柴油机厂、市拉丝厂、市电机厂、八一钢厂、湖北棉纺厂、市内衣厂、电焊条厂、轮胎厂等二十多家工厂。在这些工厂里,一边进行劳动,一边进行写作。回想创作开始的阶段,我主要是以写诗以及进行文艺评论的方式来展开创作的。在《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重庆晚报》这些报刊,以及《国风》诗刊、《武汉文艺》《布谷鸟》《群众演唱》等刊物上,发表了 100 多首诗歌和文艺短论随笔。他的诗被选入了省文联、长江文艺出版社编选的《春的声音》《春从北京来》等诗歌选集。1991 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诗集《桃花鱼赋》。此诗集是《太阳神诗丛》之一,为二人合集。
1972 年到 1973 年期间,我跟随市京剧团前往五峰茶山。在那里,我们花费了前后一年多的时间。期间,我们翻山越岭,几乎跑遍了五峰的茶站、茶厂和茶园。我们集体对革命现代京剧《茶山七仙女》进行了改革。一边修改剧本,一边进行排练,最终将剧名改为《茶山姐妹》。改掉了“大跃进”的浮夸风,却陷入了写阶级斗争的极“左”倾向的泥潭,深受“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影响,所以修改自然难以成功,在参加全省文艺会演之后就停止了。五峰对我的创作影响颇大。我体验了山区人民的疾苦,那古老的村寨、传奇,质朴的山歌,机智风趣的故事笑话,还有那崎岖的茶马古道、美丽的茶山以及勤劳的农民。这些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世界观得以改造,也积累了诸多素材,从而写出了一系列反映茶山生活的诗歌、散文。其中有《茶山一枝花》,它发表在《长江文艺》上;有《女儿绿》,它发表在《长江文艺》以及《种茶谜》上;还有《春满茶山》,它是广西的,发表在《农民之友》上。印象深刻的是,在 1972 年 8 月的某一天清晨,我在县文化馆的阅览室里,突然看到《光明日报》副刊的头条位置,发表了我的拙作《热情培育文学新苗》,它与大版画家李桦、名作家王昌定等的大作在同一个版面,这让我欣喜若狂。五峰山城的民风十分淳厚。那里的阅览室夜晚不会关门,并且是整天都开放的,根本不需要人去看管。此文后来被收入了广东省文艺创作室编选的《文艺创作学习资料》以及北京的《鲁迅研究作品资料选目》,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作家研究的一个可喜成果》发表在《湖北日报》(1983 年),且被选入《中国出版年鉴》(1984 年);《我们需要进军号》发表于《长江日报》,发表后在报纸上引发了一场大辩论,其评论文章被选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选编。想想自己年纪尚轻,刚踏入文坛,就能发表这样的评论文章,得以崭露头角,这为我后续的创作增添了自信心。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转向以撰写文学评论为主。我先后在《长江文艺》《武汉文艺》《艺丛》《星星》《鹿鸣》《文谭》《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羊城晚报》《文化时报》等报刊上发表了 200 多篇文艺评论、短论和随笔。经过遴选,出版了文艺随笔集《文苑漫步》(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0 年 7 月版)。或许这是 1976 到 1978 年的事,当时我被省内“两刊两报”的副刊负责人共同推荐,借调到湖北省武汉鲁迅研究小组去从事鲁迅研究工作,这成为了一个机缘。在这两年时间里,我集中精力读书,潜心进行研究。我重新读完了 10 卷本的《鲁迅全集》;六人小组与武汉大学合作对一本新的《热风》杂文集进行注释,该杂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时还出版了 40 万字的《鲁迅论文艺》,此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 1979 年出版。版权页上未署编著者名字,仅允许署鲁迅研究小组集体名字,这也体现出当时极“左”思潮流毒的深远与广泛。
“文章乃千古之事。”多年以来,因“极左”思潮的作用,“政治口号”的更迭,文艺政策的摇摆不定,我所写的诸多评论,即便在艺术分析和文采方面有可借鉴之处,但如今读来,在某些思想和观念上已不太恰当了。历史与时间正在毫不留情地将它们淘汰。对于一位文学工作者而言,这既是深刻的经验教训,又蕴含着艺术创造的真谛。
1978 年,湖北省武汉的鲁研小组宣告解散。在那个时候,高校开始恢复办学,武大以及华师的中文系打算调我去担任教职;省文联刚刚恢复工作,也两次调我去工作,然而都因为宜昌市委的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不同意放行。所以我只得回到宜昌市文化局的创作室工作,并担任副主任。那些已经写得很熟悉的评论文章,基本上就不再写了。从 1979 年起,我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散文和少儿文艺的创作中。他深入长江三峡几十次以体验生活,由此写出了几十篇三峡游记散文,这些散文在《长江日报》副刊“万里长江”专栏连续发表了将近 20 篇。30 多年的时间悄然流逝。他在辛勤耕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追求。评论家李鲁平先生撰写文章称:《两条河流他写了一生》(此文章可见于《湖北日报》《人民网》)。其中一条河流是湘西沅水的支流——溆水;另一条则是长江——三峡。我的“创作园地”主要集中在湘西故乡这块神秘且肥沃的热土,以及鄂西宜昌那块神秘且肥沃的热土。梭罗曾说过:“每一个人脚下的那块土地都是最好的一块土地。”这里有父老乡亲,有风土人情,有老村古镇,有生活变化;还有鄂西风情,有长江三峡风光,有葛洲坝工程,有三峡大坝建设。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次是参加了“中国文联采风团”,深入到火热的三峡建设工地。七天时间虽短,却胜读好几年书。在散文创作方面,神州游记是作者擅长书写的内容。知名作家映泉曾表示:“这么多年来,李华章持续地创作,一篇接着一篇地发表。”1988 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绿韵》(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从那时起,先后一共出版了 20 部散文随笔集,其中有《湘西,我的梦》(在 1989 至 1994 年的中国旅游散文作品集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还有《告别三峡之旅》《生命的风景》《追赶日出》《生命的河》。《高峡出平湖》获得了湖北省四厅局联合举办的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另外还有《人生四季》《缠人的乡情》《岁月叠影》《文苑漫步》《李华章散文选集》。《更行更远》获得了第七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图书金奖以及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等。同时还出版了少年儿童图书《中华三伟人的故事》,该书被中宣部、全国文明委、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推荐为全社会 100 部爱国主义图书之首。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这本书重印了 3 次,其中《中国的脊梁》以及《三字经故事精选》被推荐为“新课标国学读本”等。我在少儿文学领域所获得的这些成绩,是因为得到了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信任、约稿和鼓励。
https://img1.baidu.com/it/u=1431569261,107118072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36
2019 年 1 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华章文集》三卷,分别是《湘西之梦》《三峡情怀》《荷屋随笔》。武汉市文联的刘醒龙担任总策划和主编,这部文集被列入“芳草文库”第四辑。“芳草文库”每年推选二位作家的作品,它为湖北文学存档,也为湖北作家立传。
与人合著了《鲁迅论文艺》《桃花鱼赋》《锅里出银元》,《长江三峡传说故事》在台岛出版了国语盒带,还有《长江三峡》,《巫山神女》在 1980 年获得湖北省建国 30 周年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以及《百鸟衣》《望夫石》《劈风斩浪》《窦建德计战薛世雄》《三峡游览志》《屈原诗欹释读》等 15 部作品;主编了《宜昌山川胜迹》《三峡文学丛书》等 40 多种。
选择散文创作后,先后在《中华散文》发表散文随笔。在《散文世界》发表散文随笔。在《散文》发表散文随笔。在《散文百家》发表散文随笔。在《散文天地》发表散文随笔。在《中国作家》发表散文随笔。在《北京文学》发表散文随笔。在《长江》文学丛刊发表散文随笔。在《武汉文艺》(《芳草》)发表散文随笔。在《红岩》发表散文随笔。在《鸭绿江》发表散文随笔。在《特区文学》发表散文随笔。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随笔。在《经济日报》发表散文随笔。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随笔。在《工人日报》发表散文随笔。在《文汇报》发表散文随笔。在《文艺报》发表散文随笔。在《文学报》发表散文随笔。在《中国旅游报》发表散文随笔。在《中国文化报》发表散文随笔。在《作家生活报》发表散文随笔。在《南方日报》发表散文随笔。在《广州日报》发表散文随笔。在《羊城晚报》发表散文随笔。在《长江日报》发表散文随笔。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散文随笔,总计约 1000 余篇。其中,有 20 多篇散文被《散文选刊》选载。其中,有 20 多篇散文被《散文海外版》选载。其中,有 20 多篇散文被《作家文摘》选载。《王村镇风韵》(原载 1988 年《散文世界》)入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1976 - 2000 年),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唯一的权威选本,为湖北散文界增添了光彩。有的作品入选了《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现当代散文三百篇》(林非主编)、《中国当代美文 300 篇》(涂怀章主编)、《中国散文集萃》(凌渡主编)、《现当代精美散文品读》(王家伦等主编)、《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散文卷、儿童文学卷,涂怀章主编)、《2003 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 100 篇》(王宗仁、红孩主编)、《中国散文百家谭》续编(曾绍义主编)等 40 多种权威选本。《滩多流急西陵峡》在央视 10 频道“子午书简”连续播映两年且播映了四次(与刘白羽、林非、菡子的三峡散文合为一组)。发表在《散文》(1995 年 6 月)的《欢喜佛》被翻译成韩文并在韩国出版。《千年屋》在 1990 年获得首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优胜奖,此奖不另分等;2010 年,《杖筒而哭》荣获第二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三等奖,该赛事由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淮安市人民政府主办;2011 年 9 月,《神女峰,永远美丽》获得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金奖,此大赛由中国大众文艺学会、散文选刊主办,同时还获得山东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等 30 多项奖项。从中获得了不少鼓励与欣慰。
文学创作之路如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般漫长。读书应伴随一生,行路需有走有停,时而行走,时而停留。我一生究竟读过多少书呢?未曾统计过。然而我喜爱读书,对书痴迷到了极点。心中一直怀揣着拥有一间“书房”的梦想,已有半辈子之久。古今中外的名著我都喜爱去读,只可惜读不完,人生实在短暂。讲究读书之法,例如有的进行浏览,有的进行精读,有的反复去读,有的做笔记,有的写心得,有的写评论;在学习写诗时,就多读诗歌,同时读诗史与诗论;学习写散文时,就多读古今中外的散文,包含散文史与散文理论,像泰戈尔的、纪伯伦的、屠格涅夫的、普里什文的、茨威格的、梭罗、川端康成、巴乌斯托夫斯基、惠特曼等等;中国是散文大国,名家众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我对沈从文先生最为喜爱,《沈从文散文选》,一年都要读一遍。不够的是,没有像鲁迅先生所言,除了读文学书之外,还需要读科学的书。并且,也没有徐迟先生啃高等数学的那种劲头。回过头去看,读哲学书的情况也比较少。所以,作品往往在深度方面有所欠缺。塔的基础不宽,塔的顶端又怎么能够高呢?
我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已经行走了 30 多年。在这期间,我得到了许多文学前辈、学者、评论家、编辑家以及同行们的热情关怀、扶植和帮助。我收藏了近千封“文艺书信”,也有六七十篇作品得到了评论。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在我的胸中萦绕,他们那些中肯的铮言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中国散文学会原会长是林非先生,他是一位著名学者、散文家,还是博士生导师。在他主编的《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他进行了点评。
李华章的散文创作里,“游记”类文字最为吸引人。《梦里的溆水》是作者历经登山涉水后创作的优美篇章。全文先是从远处写起,接着逐渐靠近,先是议论历史,然后描写现实。文字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细节极为逼真,流露出一种灵秀之气和乡土风情。
徐州师大的教授、学报主编王家伦先生在他们编著的《现当代精美散文品读》中进行点评,其中拙作《王村镇风韵》入选。他指出: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风土画家。他运用简洁且朴素的笔墨,将王村镇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风情勾勒出来,绘制出了一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风土画。
著名评论家涂怀章先生指出,他描绘过众多的高山远水。他的笔墨一直散发着纯正的思想芳香,其艺术功力源远流长。从艺术方面来看,既不浮躁,也不庸俗,极为纯朴自然,显示出平易亲切的素质,达到了难得的高雅境界。
https://img0.baidu.com/it/u=114262161,176616193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37
三峡大学文艺理论教授张道葵先生曾多次对拙作进行评论。他认为华章散文的风格特征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涌动着汩汩的深情,文风既朴实自然又如同行云流水;在朴实中能展现出浑厚,在自然中能呈现出华彩;摒弃虚情假意,反对为了写文章而编造情感,而是依据真情实感来创作文章;不进行粉饰,也不矫揉造作。初读时,或许不能立刻打动你的情感;细细品读之后,自然会有一番独特的韵味存在其中。
三峡大学的金道行教授发表评论说:“李华章先生的散文和杨绛先生属于同一类。他在写作自我时不会自视甚高,描写生活时饱含真情实感,文风质朴且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遵循的是自然之美。”
……
回眸我人生走过的道路,我深知自己选择的文学之路是正确的。我坚守散文创作与少儿文学写作已经 30 多年了,虽然常常吃力不讨好,但我却乐在其中,从不这山望着那山高。我以“文体无贵贱之分”来安慰自己。1980 年加入了湖北省作协,之后还当选了几届理事。1990 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95 年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并当选理事。之后又当选为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副会长。曾历任宜昌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市作协主席,《三峡文学》主编,职称编审等职务。或许我年轻时的“文学梦”已经实现了。但与同时代作家的成就相比较,自然存在大小、高下的差别。我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然而我不会嫉妒他人的成就,文人不应相互轻视而要相互亲近。一个作家凭借作品而存在,他的名声也是由一篇篇作品累积起来的。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持续不断地写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向前的精神状态,倾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再创作几篇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散文作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是李华章,他来自湖南溆浦。他曾担任湖北宜昌市文联的主席和党组书记。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是中国散文学会的原理事,还是湖北省散文学会的原副会长,如今担任宜昌市散文学会的名誉会长等职务。
他的作品被选入了多部全国性选本,其中包括《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 - 2000 年)散文卷,还有《中国现当代散文三百篇》《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现当代精美散文品读》《中国当代美文 300 篇》《中国最美游记》等,总计 30 多种。出版了 20 部散文随笔集,包括《湘西,我的梦》《江河长流》《李华章散文选集》《情满绿水青山》等;其中有些作品被译成韩文并在韩国出版。目前有《李华章文集》三卷,于 2019 年 1 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世间流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