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都是假的吗-拼多多好假啊-拼多多好假啊
拼多多在商业方面取得迅速成功,源于其运营模式有别于传统电商。传统电商将目光投向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之时,拼多多却采取相反做法,将目标对准数量更为庞大且长期被忽视的三四线城市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收入与一二线城市中产阶层相比要低很多,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也更高。他们相比快节奏的城市中产阶层,工作之外的时间更多。并且,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投入到中产阶层觉得性价比不高的“拼货”游戏里。拼多多模式的“聪明”之处在于,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还凭借微信构建的社交生态,能够把数量众多且相对碎片化的需求,利用“拼团”的方式迅速聚集起来,从而形成对某类商品的集中需求。直接对接产能过剩且缺乏有效营销渠道的中小厂家,这样能最大程度地释放消费需求。同时,还能确保厂家快速出货,大幅降低资金挤占的压力,让厂家获得更多现金流。对于商家来说,现金流比利润率更为重要。
拼多多凭借较低的获客成本,同时具备对中小商家的博弈优势,从而完成了一个成长循环,先是有“爆款”,接着带来“高流量”,进而掌握对商家的价格谈判主动权,之后又有更多的“爆款活动”,最终获得更高的用户人气。
https://img0.baidu.com/it/u=2003413977,64780216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115
但是必须指出,拼多多在针对 B 端(商家)的管理模式方面,为促使自身平台的商品量级得以尽快提升,采取了准入门槛相对较为宽松的模式,对商家实施“宽进严罚”。招股书表明,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拼多多平台聚集了超过 100 万的活跃商家。这一方面使得平台获得了商品供应量的爆发性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得拼多多的平台监管成本有所增加。拼多多在发展初期,把增长速度放在增长质量之前。这是国内电商在草根阶段的主要成长路径。
拼多多的“假货”争议存在于其低价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当下消费分级的现实情况,但同时也无法回避另一个挑战。为了保持差异化优势,平台在商家入驻考量和流量扶持方面,必然是更注重价格而相对轻视品牌。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能打造出知名品牌,是因为在质保、营销投放等各方面进行了长期投入。这部分费用被纳入总成本后,会使价格上升。拼多多要通过价格爆款获取高流量,入驻其平台的商家要通过规模效应来平衡拼团的低价诉求,这样就会对质保、营销投放等环节产生挤压,进而导致高仿国内其他知名品牌以及产品质量瑕疵率偏高的现象出现。
https://img0.baidu.com/it/u=2134667823,91106788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22
实际上,在国内市场中,假冒伪劣和高仿这两者,尽管被舆论以及公众视为同一类型,然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区分。在许多地方,一个知名的品牌周围,往往容易滋生出庞大的“伴生产业”。例如,国内的一些白酒品牌,在其产地会有仿制该品牌的酒出现。因为它们都取用周边的河水来酿制,所以有些酒的质量还说得过去,并且市场售价也不高。这类商品存在着打知名品牌和法律擦边球的嫌疑。部分消费者认为,以更低价格购买仿制名酒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所以相关需求一直存在。
拼多多模式存在“高仿”现象,这种现象是把线下的此类需求转移到了线上平台来完成,所以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相关的争议之中。这反映了现实的国情,而拼多多在获取更多用户的同时,也必须要承受与之对等的舆论压力。
拼多多是否真有假货“原罪”呢?目前而言,一方面有拼多多作为平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存在市场结构、消费群体分级等更为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需要将其放置在一个更为长久的时间维度中继续进行观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