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受宫刑-司马迁受宫刑是什么刑-司马迁受宫刑是什么刑
文学遗产·二。一一年第一期司马迁遭受宫刑原因再探
钟书林
拜读《文学遗产》2008年第l期范予烨先生《司马
迁遭受宫刑原因新说》一文,颇觉见解独到新颖。今结
合敦煌写本Ⅸ李陵变文》,将李陵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以新
的探讨,以期能将方家对李陵事件的认识和范先生对司
马迁遭受宫刑的原因的理解有所补充。
敦煌写本《李陵变文》.现仅存一本,国家图书馆藏,
散 1548(新编号 0866),题目名为残失。它最早是由启功先生进行校录的。
收入《敦煌变文集》。后来又由张涌泉、黄征先生新校,
收入《敦煌变文校注》。原卷虽术著明“变文”,但题材
特征与标明“变”字的作品尢异,故习称李陵变文。它
首尾残阙,现存文句起于“匈奴得急}:先走”,至“汉家
天子辜陵得(德)”而讫,叙述了李陵与匈奴交战、战败
投降、李陵母亲妻子被诛、李陵沙场悲哀大哭等i者多故实。
变文的文学性较强,有较多《史记、《汉书》中没有记
载的内容。
李陵变文最大的特色是叙述了《史记》、((汉
书》均未明言的李陵悲剧的真正原因。
造成李陵悲剧的真正原因足ff‘么,《史记、《汉书》
没有交代清楚,后世也只简单地认为是朝廷的刻薄寡恩。
但在敦煌写本
李陵变文》巾,它借助于李陵之口,清
晰地给出了答案:李陵之祸的真正原因,是李陵家族与
汉武帝及其外戚集团之间的长期私人恩怨所致。然后由
此牵连到司马迁,井卷入
中,晤成遭受官刑的祸端。
为了理解《李陵变文》巾的lf』’人矛盾冲突,还得从
《史记》、
汉书
记载的李将
李广‘的传记说起。按史书
记载,李广晚年,随外戚一【
青夫将军出征匈奴,因受辱
自杀,事详见《史记·李将军列传》。事后不久,李广之
子李敢代替父职,但他“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
大将军,大将军
讳之
锚无何,敢从上雍,至_Ff泉宫猎。
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
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瘸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
l26·
根据史料可知,李敢为了替父亲李广报仇,击伤了卫青,
却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不久霍去病也死去。这是
李氏家族与汉武帝及其外戚之间的第一次积怨。它为以
后的李陵事件埋下了祸根。
要说清楚李广与卫青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得提到另
外一一个人:公孙敖。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77记载,公
孙敖是卫青的生死之交,卫青未得势时,为“大长公主
执因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以
故得不死”。后来卫青专势,公孙敖成为他的重要亲信。《史
iE>7记载,公孙敖分别在元朔五年、元朔六年、元狩四
年三次亲随卫青出征。李广与卫青结下仇怨,就与元狩
四年公孙敖的随征有莫大关联。
这次出征是李广主动请缨的,出征时,李广被任命
为前将军。
史记》本传记载:“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
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但临到部署战斗
时,李广的前将军任职突然被卫青调换了。对于调动的
原因,司马迁同时给出了两种解释:“大将军青亦阴受上
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
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
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一种是汉武帝私下交代
过卫青,认为李广年老,命运又不好,不适合独当单于;
另⋯种是出于卫青偏心,因为公孙敖刚刚失去了侯位,
卫青想让他借此立功,所以把他和李广调换了。不管出
于哪一种目的,李广都不愿意调换,所以双方起了争执:
“广时知之,固臼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
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
或失道,后大将军。”这样,导致李广没有按预定的时间
到达目的地,战争失利,理应接受军法处置,但李广羞
对刀笔之吏,引颈自杀。可见,李广之死的确与卫青有
:卜系,公孙敖在其中起了“催化”的作用。
司马迁遭受官刑原因再探
事隔多年,当李陵随外戚李广利出,
征失利投降匈奴
后,叉是公孙敖充当“导火索”,再次挑起了李氏家族与
汉武帝及其外戚之i1jj的矛晤。
汉书》记载:
陵在匈妖岁奈.上遣因杼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
匈奴迎陵。放军无功还,日:“捕得生口,言李陵教
单于为乒以备波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
家.母弟妻孑皆扶诛。陇西七女夫以李民力惶。其后,
汉遭使使匈奴,陵谓使啻日:“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
横行匈奴、以亡教而败,何龟于汉而诛吾家?”使
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
非我也。”⋯⋯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李广苏建传》)
李陵派人刺杀李绪的事,是司马迂死后才揭晓的事,因而
《史记》r}1术能记载。从《汉书
记载来看,汉武帝在李
陵投降匈蚁
https://img2.baidu.com/it/u=1120930267,293876902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11&h=400
年多后,曾派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腹地,迎
接李陵归来,
公孙敖无功而还,向17义武帝报告撒谎蜕李
陵存帮助单予练兵,防备汉军,所以我才无功l啪丕。汉武
帝听_r,十是诛杀_r李陵伞家。在《汉书》中,只是客观
地叙述了公孙激编造谎言.误杀李陵
家的历史真实。
但到_r
《李陵变文》,则在唱词中痛青公孙放的冤
杆与挑拨。变:承继
汉If5
说法,并将《汉书》中没
有明晓的公孙放暗r{】挑拨与私愤报复的深层背景作了淋
漓尽致的揭示。变文唱词商咏公孙敝的冤枉与武帝的皤
昧。李陵凄临刑前唱涮
:“枉法严刑知奈何!君
受
俊无披诉,生死今朝
一任他。”富平郡王进朝喁词云:“精
使公孙放人唠庭.输兵失利而川
ii去。过失推在将军
,
汉寰
法任教 虏。总足公 孙敝 F 阪
,然后始 杀却将
母 。”径
将
陵 的付 戮帙 1 :的 原 凶归 丁公 孙敖 。变 文
敏 锐地 领悟 到李 陵家族 并非
李绪 而洙,实 由公孙放 的
佞 吉 丽起 。
不过 ,李 广、李 陵两代 人的:
剧 ,虽然 都 由公 孙敖
他毕竟人小力微,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一开始,李陵。
重蹈李广的悲剧,致使家族覆灭,可以说这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现象。李广遭遇不幸,他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走向衰败,这一事件在汉武帝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帝认为是窦勺的猜忌心理导致的。汉武帝曾经命令李陵率领八万骑兵。
深入匈奴腹地达两千余里,这是李陵当时所率领的队伍,最多也只有五千人马。
}1I】使 发兵 多 ,也 “
骑 卡}l与 ”(《史记 · 李将 军 列 传 )。
并 且
陵最 后与匈 奴苦战 的地
,距 离汉朝 边塞仅 百余
.
边寒紧急,卜奏汉武带之事,然而汉武帝却想要陵死战,于是召陵。
母亲以及妻子,让相面的人去看她们,呈现出办理丧事的神色。
帝将司马迁唤至跟前,查看陵母及妻子的面容,见她们脸上并无死丧之色,便问道:“陵……”
在蕃地中是否有死丧之事?如果没有死丧之事,而陵在蕃地中,卿相就向朕禀报。
司马迁相了 ,报汉帝 :‘李陵蕃 中载。陵母妻子面 上并无
死色。武帝听闻此事后,突然变得极为愤怒:“多么渺小的人啊,竟然背叛我大汉之国,
降他胡 虏 ! 李 陵老母 妻子付 法。
更 形象地道 出了汉武
帝有着出尔反尔的奸诈,内心充满着猜疑,以及与李氏家族之间存在着其他情况。
他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敏感微妙的关系。并且他派遣贰师大军出征,命令李陵作为助兵。
李陵与单于相遇了,然而贰师将军的功劳很少。
汉武帝原本希望贰师将军李广利能够邀功,然而事情却大大违背了他的初衷,他因此而盛怒。
必然 的 _r 。
司马 迁在
撤 任安书
中较详 尽地叙 说 了他因为 李
汉武帝认为他“沮贰师”,这导致了他遭受宫刑,而这一宫刑事件的前后经过如下:他先遭遇了这一情况,之后经历了宫刑的过程。
而为李陵游说”,盛怒之下将他 处以宫刑。这一盛怒 是多
年怨愤不断累积,这绝不仅仅是李陵投降这件事。早年还有李广自杀一事。
事 ,给李 氏家族
'7叉武 帝及 其外戚 集团各 自的心理 留下
李氏家族因卫青的离去失去了二人,这给他们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创伤。
病之死与李家没有直接的关联,然而那阴影却存在于生性多疑的人心中。
汉武帝心中显然无法将其完全驱除。这次李陵投降了匈奴。
奴对于李氏家族十分敏感且棘手,对于汉武帝也同样如此。
对 汉武帝 来说 ,他最 关心的是 身为 太史令 的司马迁
用什么方式来记录这件事情呢?司马迁的先祖“世典周史”,他的父亲
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令,这一职务传承到了司马迁,他们世世代代都从事史官的工作。
他们承担着记录的职责,要记录国家每天所发生的各种事务,并且会在上朝的时候将这些记录予以公布。
将所录制的内容进行汇编,使其成为国家档案。因此,有了司马迁的看法。
直接关系着国家档案的记载,这是非常重要的。汉武帝进行了召问。
马迂对于李陵事件的看法,实际上是在意支 fs 将会怎样去记载这件事。
出 r 史官 的责 任
勇 气 ,司 马迂毫 不掩饰i地 说 出 r 自己
司马迁有这样的看法,然而没有想到这样做竟然激怒了汉武帝。这对于司马迁而言,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未 及。他 无意
卷 入李 氏家族 与汉武帝 矛盾 的漩涡 ,被
汉武帝迁怒于某人,此人惨遭寓刑,这实在是莫大的冤屈。他将这股怒气施加于对方,导致对方遭受了这样的刑罚,这无疑是令人惋惜和痛心的。
份冤
在 《报任安 书》 中全
倾泻 而出。
遭 受 宫删后的 司马辽 发愤 著
,他 将对 李J 、 李陵
对身世充满深切的同情,对汉武帝及外戚集团怀有深深的情感。
怨恨 ,统 统融人了 ((史
》的创 作之 L1I。《李将军列 传 “只
标题中包含着“无限景仰爱重”(牛运震《史记评注》),并且在传记中有所体现。
记结尾写李敢被霍去病所杀的经过:过了不久,李敢跟随。
雍,前往泉官进行狩猎。骠骑将军去病与某人有亲属关系,射杀了敢。去病
病时方贵掌 ,上讳
鹿触杀之。居岁 氽,去病 死。”“有亲”、
“方贵幸”以及“讳云”,都能体现出司马迁笔下所蕴含的深意。尤其是“居”这一情况。
过了一年多,有“去病死”这样的语句,看上去完全是多余且没有用处的,和本传没有关联。
他含蓄地表达了对李敢被杀一事的看法,并且提到了《李将军列传》。
· 12 7 ·
https://img2.baidu.com/it/u=34285142,307337090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07&h=327
文学遗产 · 二。一一年第一期
把《卫将军骠骑列传》拿来相对着读,很多人都察觉到了司马迁。
对李广持褒奖态度,而对卫青、霍去病则带有贬抑的情感倾向。例如黄震曾说:“观看《卫霍传》,”
须符合《李广传》。卫青、霍去病深入二千里,声名震动夷狄和华夏,如今看他们的传记,
不值一钱。李广每次作战总是失败,终身都处于困境之中。如今看他的传记,那英勇的风范。
比如在“。”(黄震《黄氏日钞》)中,司马迁之所以以这样的方式落笔,是因为与……
他无辜地被牵连 ,受宫刑的遭遇有很大的关系。后世称《史
记》为 “谤 书”,也实 由此而来。
[ 作者单位 :西安文理 学院文学院]
隋
谈薮
及其 作者 阳玢考
黄 大宏
从创作和研 究两方 面看 ,隋代都是 中国小说 史的薄
有薄弱环节。所以,考定阳蚧的《谈薮》在隋初完成,这是一件(事实)。
这部以南北朝的更替、分治以及交往的历史作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记录。
上层统治阶级的轶事属于“世说体”琐言类志人小说,它既有
有助于重新认识隋代小说史的构成,还能够推动唐前小说史。
研究的进展 。
一
谈薮
成书于隋开皇十二年后
直 斋书录解题 》传记类著录 谈薮》二卷 ,且说是 “北
齐秘书省正字北平的阳蚧松撰写。此事涉及南北两方面,时间历经八个朝代,是在隋朝时期。
开皇年间所记载的内容。(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6 页)
指出它形成于隋初。然而,这种说法没有被学者采纳,而是依据作者的任职情况等因素来判断。
在官年代,把它确定为北齐的小说(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的《谈薮》)。
第 4 到 5 页。实际上,陈振孙的这种说法是有着充足依据的。
宋庠在北宋庆历丁亥年(也就是七年,1047 年)进行创作。
的
在《谈苑序》里,对删定杨亿(《谈苑》一书的)进行了详细记述。
经过。他指 出,
谈苑
初为 “好事者 相与名日
谈 薮》”,
然而,因为“从前隋朝有个叫杨松玢的人记录南北朝的事情,已经使用了这个名号,在世间流传开来,
如今沿袭它,将会被后来的人所迷惑,于是就把题目改为《杨公谈苑》(元宪)。
集
卷三五。宋氏所说的“已著此号”,显然指的是阳氏。
《谈薮》有二卷。其序称《谈薮》“记载南北朝之事”,然而南北朝已经终结。
于 隋,今存 《谈 薮
条 目又有 隋人事迹 ,此书 白当撰于
隋代。从宋序可以推知,在北宋时期,《谈薮》绝非僻书,所以才会有“好”
事者相 与 ”把
谈苑
称为
谈薮》 的可能 ,即 “昔 隋
有杨松蚧纪南北朝事”一 语当有据 。宋庠序 成文早于
直
斋书录解题
成书一百多年 ,二者的说法却是一致的。
第 二 ,
谈薮》今存大量条 目的 内容都见于李延寿 的
南史
和
北史 》,且 有较高 的文字相 关性 ,因南北二
史撰成 于 隋末 唐初 ,这 说明 《谈 薮
是 李延寿撰 著的史
· 12 8 ·
这是一个资料的来源之一。从《谈薮》中独有的条目可以看出,这些内容又在《南》中出现。
史
的情况来证 明。《南史 · 解叔谦传
附有 六位 南齐孝
子的事迹 ,其 中匡昕、鲁康祚的事迹就采 自
谈薮))。
南
史》记 二人事迹 全文如下 :
昕 字令 先 ,庐 陵人 ,有 至性 ,隐金华 山,服 食
不 与俗人 交。母病亡 已经 日,昕奔还 号叫,母 即苏。
皆以为孝感所致 。
康祚 ,扶风入 ,亦有至行。母 患乳痈 ,诸医疗不愈 ,
康 祚乃跪 ,两手捧 痈大 悲泣 ,母 即觉小宽 ,因此渐
差 。时人 以其有冥应。康祚位 至屯骑校 尉。( 中华书
局 1975 年版 ,第 1822 页)
《太平广记》卷一六一依据《谈薮》收录了《匡昕》和《曾康祖》。
两 条的文字 如下 :
齐庐 陵匡 昕隐金华 山,服 食不 与俗人交 。母 亡
已经数 日,昕奔还号 叫,母便 苏.孝感致也。
齐扶风 曾康祖 ,母患 乳痈 ,诸 医不 能疗 。康 祚
他跪下,用两只手捧着乳房,悲痛地哭泣,母亲的痈疮随即就好了。
1961 年版 ,第 1164一 l 165 页)
将
“齐庐陵匡昕 ”改 作 “昕字令先 ,庐陵人”,源 于小说
鲁康祚的例子与史传不同,其叙述模式也应如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引文字很雷,且两处记载有相似之处,由此可知这两处记载必定有关联。另外,《太平广记》中……
《记》的总目录以及卷一六一的目录和条目名都把“鲁康祚”写了出来。
曾康祖,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应当以《南史》所记载的为准。
并且称“康祚担任屯骑校尉之职”,这也是有依据的。考查《魏书·傅永传》。
和
《南齐书·明帝纪》记载在建武四、五年期间,魏与齐发生了交战。
傅永在魏豫州太仓口大败齐将鲁康祚与赵公政,使鲁康祚与赵公政遭遇失败。
康祚坠河身亡这件事。显然,在李延寿的观念里,“鲁康祚”与
“曾康祖 ”形近 ,当是一人 ,因而既更正 了 ((谈薮
的错讹 ,
史书中也有相关的补叙内容,只是记载匡听为“字令先”应当另有依据。并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