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5-4-17 02:02:28

湖北财经学院-湖北财经学院是211吗-湖北财经学院是211吗

《中国教育报》2024年4月16日第11版

我国经济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模式,催生出了“新财经”这一事物。并且,这引发了高等财经教育的深层次变革。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中,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之上,湖北经济学院依据教育发展的形势,清晰地明确了自身的方位,准确地找准了自身的定位,展开了全局性、系统性以及深层次的“新财经”改革,全力致力于培养具备知识复合、学科融合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复合型财经人才。

“新财经”背景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速演进。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四新”经济正蓬勃发展。它打破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也改变了传统企业的运营模式。同时,推动了技术体系、生产体系、政策体系的变革。传统财经行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财经”背景下,社会急需具备知识复合、学科融合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财经人才。

社会对复合型财经人才有需求,这促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革。国内的财经高校陆续踏上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从而催生了“新财经”教育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塑人才培养范式,找到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结点和着力点,是湖北经济学院实施“新财经”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根据形势变化而做出的战略抉择,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着重于培养理念的更新。“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是在财经领域落实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要求的路径。湖北经济学院秉持新发展理念,依照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发挥学生在财经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湖北经济学院注重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注重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对国际视野的培养,注重对开创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拥有快速学习的能力。能够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能够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能够提高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职业发展的能力。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将交叉融合作为重点。其一,在学科专业方面实现了交叉融合。而交叉融合乃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途径。其二是在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这三个方面实现了有机的融合。湖北经济学院将教育链与人才链紧密结合,同时也将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新需求为动力,推动财经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联合产业界、科研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展开多方协同的教育活动。构建起课内外相互贯通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对于行业发展的认知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让“新财经”人才在产业现实需求方面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着重于数字赋能。湖北经济学院积极地迎接数字时代的到来,依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作为导向,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在传统财经专业的基础之上着重突出数字经济思维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湖北经济学院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信息化教育,鼓励教师全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数字化转型作为导向,对治理体系进行优化,把教学组织管理和运行保障加以完善。

湖北经济学院传承了百余年的商科办学历史,涵养着“课实报国”的爱国情怀。它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为目标,紧紧跟随湖北省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以及“51020”现代产业集群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个学科专业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密切对接湖北,高效服务湖北的高质量发展,并且能够助力建成中部地区战略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24 年,学校全面展开“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行动。学校积极去应对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新挑战。

湖北经济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办“湖北的经济学院”,努力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逐步形成以下人才培养特色: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注重实践,讲求实用,倡导实干。在“新财经”改革的背景当中,湖北经济学院将目光投向世界科技的前沿领域,同时也面向经济的主战场,还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并且面向人民的生命健康。该校致力于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的人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及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要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并且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从而成为高素质的“三有三实”应用型人才。

湖北经济学院紧跟国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紧密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对学校学科专业布局进行统筹优化,以“需求导向、特色发展、交叉融合、质量变革”为原则,推进“新财经”专业交叉融合布局,支持金融科技、智慧医保、供应链现代化创新、国家公园智能化管理等学科方向的建设。构建碳学科体系,同时建设碳经济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并且布局建设碳金融、碳会计等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方向。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动预警机制,把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以完善。加快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学科专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出能够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财经”人才。

打造“新财经”人才培养范式。湖北经济学院通过“数智金融”“数智会计”“数智财政”“数智融合营销管理”“数智传播”以及经济学“人工智能”等实验班的形式,打造了人才培养特区。同时,建设了 13 个凸显“新财经”特色的“数智+”系列微专业。这些微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数智时代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需求的新型财经人才,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来解决财经新问题,并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技术转移作为纽带,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聘请校外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与校内教师一起承担课程任务,共同编写教材。和头部企业、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所深化育人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以实现集中实习实训的全覆盖。以“经济管理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经济学院)”为根基来开展创业培训等活动,包括创业培训、创业实践以及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动,并且孵化学生的优质项目。

数字对“新财经”教学质量保障起到赋能作用。湖北经济学院引入数智化技术,对质量保障闭环管理流程进行再造。通过数据治理,使流程得以简化。凭借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好专业、好课程、好课堂、好教材、好实验室”的一体化建设。进而提高了质量保障管理服务在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方面的水平。(付宏 戴化勇)

重构教师教学素养 支撑“新财经”教育改革

“新财经”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在于人才培养,其核心环节是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素养是教师践行教育理想以及实现职业价值的核心支撑要素,对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着关键作用。在“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背景当中,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将着力点放在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数字素养以及伦理情感的迭代升级上,并且通过推动教师教学素养的重构,来为“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提供支撑。

一、意识先行,夯实教师教学素养重构思想之基

在“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背景当中,教育教学遭遇全要素方面的变革,遭遇全过程方面的变革,遭遇全方位方面的变革。高校教师的角色不但要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是思想价值的引领者,还要是数智思维的熏陶者,同时要是跨学科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习资源场景的创设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高校教师既要做授课方面的“经师”,又要做学习场景创设方面的“能师”,还要做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人师”,这显然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重构教师的教学素养,既是对“新财经”教学场景的及时反馈,也是应对多种角色的重要行动。湖北经济学院开展了多主题且多维度的“新财经”教育改革办学思想大讨论。这一讨论帮助教师能够全面地认识“新财经”。同时,也让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新财经”教育改革与自身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且,通过讨论传导了教学素养重构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增强了教师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https://img0.baidu.com/it/u=1415962655,289783133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二、多措并举,牵引教师教学素养重构行动之向

构建跨学科发展的共同体,以此来助力教师的教学知识实现从“单科割裂”到“多科融通”的转变。在数字化的背景当中,财经知识的跨界流动以及交互一直在不断地加剧。从知识的维度去看,教师不但要对财经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做到精通,而且还需要把跨学科的拓展性知识掌握好,同时也要掌握能够赋能数字化教学的技术性知识。湖北经济学院借助“PI 团队”和“课程建设社群”这两个载体,构建起了“跨学科发展共同体”。通过跨界进行研究,开展跨界合作,进行跨界交流等方式,协助教师把知识结构从细分的专业知识体系转变为多学科高阶知识系统。

抓好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促使教师教学实现从“低效课堂”到“高效学堂”的转变。“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关键落脚点在于“数智化思维、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湖北经济学院摒弃了只注重“知识传递”的“低效课堂”模式,转而注重“启发—引导”式的“高效学堂”,全力致力于提升教师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的创设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的领学能力。学校依托院内“助教制”和系内“导师制”,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通过精准确定帮带主体,明确帮带目标,对帮带方法进行优化,压实帮带责任,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师之间教学理念和经验的传递,实现了知识与技术的互补,也达成了成长与发展的帮扶。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技能训练,以推动教师的数字素养从仅仅“感知数字”转变为能够“应用数字”。因为数字技术深度地融入到了教育教学当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生态,像“云资源、云共享、云互动”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教学的常态。所以,教师不但要有数字化的意识,而且还需要拥有数字化的教学技能。湖北经济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数字技术专题培训”领学、“在线课程建设”促学以及“数字化教学改革实践研讨”互学等。这些活动围绕“数字化教学内容设计、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数字化教学反思与评估”等内容展开,旨在着力提升教师的人机协同能力,从而为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提质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引领教师的教学情感发生转变,从原本的“淡漠疏离”转变为“热忱投入”。湖北经济学院以“铸师德之魂、强立教之基”等为主题,把职业信念教育变成常态化的事情。它不断让教师的敬业情怀、教学情怀和育人情怀变得更深厚,引领着教师的教学情感从“淡漠疏离”转变为“热忱投入”,引导教师要做有担当、有学识、有能力、有情感、有温度的真学者和好教师。

三、三维推动,凝聚教师教学素养重构之力

激发教师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湖北经济学院通过“新财经”教育改革目标来引导、传导压力以及进行过程督导,从而促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引导教师把线下、线上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自觉提升教学素养。鼓励教师强化实践生成,借助“教学反思”和“在做中学”,让实践经验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技能。

打造一个多主体跨界互动合作的平台。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是跨界学习。湖北经济学院一直坚持拓展“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学科群”“校企合作”的边界,致力于打造这样一个平台,以帮助教师通过边界的交融、多元的汇聚以及认知的重组,实现跨界知识的整合创生。

湖北经济学院加大对教师发展的支持力度,围绕知识性、工具性、资源性、情感性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探索并完善全方位、个性化的教师成长服务机制;同时优化院系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为教师热爱教学、投入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以及提升教学营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此来拓展学院教师成长的支持空间。

因时而动 顺势而为 致力培养新金融人才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顺应国家发展形势,积极为地方发展服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它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以学校“新财经”改革为契机,凝聚起新的共识,探索出新的机制,制定了新的方案,拓展了新的资源,从而积极探索新金融人才的培养之路。

一、凝聚新共识,走创新变革之路

学院一直致力于培育“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且“实践、实用、实干”的“三有三实”金融人才,目的是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人才需要。当下,金融市场变化极快,新的模式和业态持续出现,新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不断加强,这改变了传统金融市场的格局,同时也给金融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要求。学院顺应时势、抓住机遇进行改革,召开了全院教职工大会,将学校“新财经”改革精神传达给大家。同时结合“新财经”改革的要求,举办了 5 期“新财经”改革办学思想大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全面地分析了学院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进一步使大家在思想上、意志上和行动上达成统一,凝聚起改革的共识,增强了建设金融强国、培养新金融人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探索新机制,走特色发展之路

学院前往西南财经大学开展学习调研。学院前往山东财经大学开展学习调研。学院借鉴兄弟高校人才培养转型的成功经验。- 优化金融学拔尖创新班、农银长江班两个特色班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创新、实务两大特色,致力于培养开放金融和普惠金融人才。

三、制定新方案,走融合升级之路

学院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开展了广泛的调研以及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之后,制定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方案,重新确定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对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学院与当前推进的 ACBSP 专业认证工作紧密相连,构建起“素质要求—知识体系—内外评价—持续改进”这样的人才培养动态优化机制,打造出能够实现自我优化目标的“新方案+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在于落实新课程建设。一方面要开设更具技术含量且多学科融合的新课程,另一方面要对传统主干课程进行升级。金融学、保险学和投资学三个专业的重点是改造主干课并更新选修课;对于金融科技、金融工程两个专业,尤其是特色“新财经”实验班,学院对主干课和选修课进行全新设计,重点建设“金融+技术”特色课程群。学院为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能顺利实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完善了相关制度;其二,将课程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其三,以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的方式对新开课程进行资助;其四,加强了对课程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以此来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

四、拓展新资源,走多元共进之路

https://img1.baidu.com/it/u=4180279264,361994030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21

在落实“新财经”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学院积极拓展新资源,走上多元共进的道路。其一,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引进与培育并重,加快引进一批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引导现有的教师持续优化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满足“新财经”改革背景下新金融人才的培养需求。二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已有的基地之上,运用集约式建设模式,与新的金融业态和新的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共同打造“新财经”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习实训的普及程度和效果。五是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新财经”改革的号角已经响起。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包括解构和重构。学院会以学生作为中心,以市场作为导向,凝聚大家的共识,凝练出自身的特色,并且勇于进行创新,会全力推动新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李毅 周文 谷木荣)

以“新财经”改革助推专业迭代升级发展

当前,在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理念的推动下,要把握所处的时代方位。需借力信息化与数字化,以实现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还要助推财经专业进行迭代升级发展,这成为了湖北经济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高等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与发展创新是高等财经教育能够长久保持生机的动力源泉。紧跟时代以及追求卓越是高等财经教育一直坚守的精神品格。湖北经济学院凭借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学校的改革步伐,促使学校财经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理念发生变革,技术进行变革,组织产生变革,内涵得以提升,这些都是“新财经”改革不可或缺的要素。“新财经”是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沿领域,它是“四新”建设要求在财经教育领域的新实践以及新拓展。湖北经济学院“新财经”改革致力于打造具有时代适应性的财经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打造具有教育普惠性的财经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打造具有手段数字化的财经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打造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融合化的财经教育教学体系;构筑价值观、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同频共振的财经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价值观、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同步发展的财经人才培养体系。

二、“新财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全球新技术浪潮带来冲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加快涌现,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时代的财经人才既需有扎实的财经专业基础,又要拥有信息化素养、跨学科知识以及国际化视野。

湖北经济学院更新了教学理念,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学校心怀“两个大局”,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积极主动地“站前排”并“挑大梁”。学校以人民为中心,对财经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作出准确判断,把握住了“新财经”改革中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面对时代发展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湖北经济学院打破了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它消化、吸收并共享新的发展成果,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交叉以及知识的融合。以学科建设作为引领,以专业建设作为基础,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一体化地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同时,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新财经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新财经”改革下专业迭代升级的主要措施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承担着学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牵头工作。学院全力培养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同时拥有中国经济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学院还形成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强基础、实验化、实践化”。

一是推动理念变革与组织变革。理念变革和组织变革在“新财经”改革中居于首要地位。自开展“新财经”改革后,学院使基层教学组织得以健全,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着手,加快进行学习调研,出台相关制度措施,稳步推动面向“新财经”教育的质量、效率和动力方面的变革。

二是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进程加快。学院善于利用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催化剂”,对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优化,以塑造专业能力。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里,学院加大了对科技技能、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教学训练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和国际视野,同时注重锻造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一是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的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这使得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得以加速。在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产业化的大背景之下,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共同助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学院秉持着“文理”交叉、“文工”互促的原则,借助数字赋能,推动了学科专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数字化手段,开发出优质的线上课程,同时开发实验教学资源,以此来提供更为丰富且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湖北经济学院“新财经”改革一直秉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它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新文科的建设与发展作为基本核心。着重于培养一流人才并且产出一流成果。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构建起“新财经”服务国家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新格局。(赵锋 陶珍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北财经学院-湖北财经学院是211吗-湖北财经学院是211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