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5-4-17 03:54:25

周文学-文学周报名称及设计理由-文学周报名称及设计理由

方长安为湖北红安人。他拥有文学博士学位,是二级教授且为博士生导师。他还是教育部特聘教授,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的特殊津贴。《长江学术》与《写作》的主编,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同时也是武汉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担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他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还入选了湖北省“七个一百”(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才工程。从事新诗研究工作,也从事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还从事近现代中日文学关系研究。出版了 9 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了 180 余篇学术论文,其中有 40 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并完成了 10 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成果被选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同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德文版和俄文版);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共 2 次)、王瑶学术奖优秀著作奖、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武汉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还获得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指导教师(共 2 次)等。

一、教授课程

本科生的课程有: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中国新诗的名作鉴赏;鲁迅的名篇研读。

2.硕士生课程:冷战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新诗史论

博士生课程包括:研究中国新诗的重要学术问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与日本文学的关系。

二、主持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有一般项目,其中包括建国后“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这一项目,该项目在 2005 年完成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有一般项目,其中包括冷战时期美英对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该项目于 2010 年结项。

国家社科基金有一般项目,其中包括新诗(1917 - 1949)接受史研究。该项目于 2013 年结项。

国家社科基金有一个重点项目,该项目是对近百年文学史著作与新诗经典塑造之间关系的研究,此项目在 2021 年完成了结项工作,并且结项等级为优秀。

国家社科基金有重大招标项目,名为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 - 1949)。此项目从 2016 年开始,到现在仍在研究中。

新诗经典化对民族现代精神进行凝练的研究,这是 211 工程的子项目,于 2012 年结项。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涉及 1910 - 1920 年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该项目于 2013 年完成结项工作。

湖北省高等学校有一项教学研究项目,该项目是关于中国新诗课程的对话式教学探索,并且在 2013 年完成了结项。

三、科研荣誉

1.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2013年,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3.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奖

2018 年,其成果被选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且是俄文版。

2020 年,其成果被选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德文版)。

6.2021年,第五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著作奖

7.2011年,第七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2 年,武汉大学颁发了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有一等奖。

9.2009年,武汉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奖

10.2009年,第二届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教学荣誉

1.2021年.参编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二等奖

2012 年,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提名奖。

3.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

4.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5.2011年,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6.2014年,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7.2011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本科生管理工作者称号

8.2018年, 获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武汉大学先进个人称号

五、科研成果

(一)专著

韩国新星出版社于 2001 年出版了《现代性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

《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文学的流变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是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出版的版本。

《对话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是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在 2005 年出版的。

《冷战·民族·文学》,这是关于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2009 年出版。

台岛秀威出版社于 2012 年出版了《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这本书。

6.《新诗传播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传播接受与新诗生成》于 2015 年由台岛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诗(1917 - 1949)接受史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1917 年出版的。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研究》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年出版的版本。

(二)合著

1.《延安文艺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审美的神韵》,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跨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三)主编集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研究丛书》于 2019 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

《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的论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 2014 年出版的(由其合作主编)。

《闻一多诞辰 110 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年出版的书籍,本人为合作主编。

《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的第 2 卷,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 2013 年出版的。

《当代写作学 40 年(1980 - 2020)》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年出版的版本,作者为合作主编。

(四)代表性学术论文

新诗研究

中国诗教传统在现代进行转化,并且在当代得到传承,这一内容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2019 年 6 期。

《复旦学报》在 2018 年第 3 期进行了传播建构以及现代新诗评估范式的重建工作。

https://img0.baidu.com/it/u=1064159751,129555463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81

3.百年新诗元问题重释,《学术月刊》2018年第7期。

中国现代诗歌的传播接受与经典化存在着三重向度,这一内容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2017 年第 3 期。

《文学评论》2015 年第 2 期对新诗建构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

6.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文艺理论研究》在 2018 年第 6 期探讨了新诗的知识生产与经典化功能。

《探索与争鸣》在 2022 年第 4 期对重建新诗写作的“难度诗学”进行了探讨。

选本对胡适尝试者形象进行了塑造,此内容见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 年第 5 期。

现代传播使得《女神》得以出场并实现经典化,这一情况见于《学习与探索》2006 年第 3 期。

11.译诗与中国诗歌转型,《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大堰河——我的保姆》存在经典化现象,这一现象的研究刊载于《学习与探索》2008 年第 4 期。

《新青年》对新诗进行了运作,此情况见于《学术研究》2006 年第 1 期。

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方面的文献集成所涉及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方法,在《学术研究》2018 年第 9 期有所呈现。

强力原型和郭沫若的《女神》,它们出现在《人文杂志》1998 年第 3 期。

《人文杂志》在 2013 年 11 月的文学史著中呈现了闻一多的形象。

李金发《题自写像》里的“西方”以及《弃妇》中的“西方”,见于《学习与探索》2012 年第 5 期。

18.读者视野中的徐志摩,《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重写,同时新诗也需要经典化。以《陕西教育》连载版《中国现代文学》为中心进行考察,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学习与探索》2020 年第 4 期。

《南开学报》在 2007 年第 3 期呈现了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

《福建论坛》2008 年第 1 期还原了郭沫若诗创作的本真起点。

郭沫若《女神》中存在“西方形象”,此内容见于《福建论坛》2011 年第 6 期。

《福建论坛》2013 年第 3 期中,读者对艾青诗人形象进行了塑造。

《福建论坛》2015 年第 7 期探讨了从角落到中心的位移这一现象,即选本与戴望舒《雨巷》的经典化过程。

《凤凰涅槃》在民国选本里有其沉浮情况,在共和国选本中也有其沉浮情况,此为《福建论坛》2016 年第 7 期的内容。

现代文学史著作给“新诗”起了名字,这是在《福建论坛》2019 年第 3 期。

闻一多的《红烛》和《死水》的批评接受史进行了综论,该综论发表在《贵州社会科学》2014 年第 2 期。

《湘潭大学学报》2012 年第 3 期涉及文学史著中胡适的诗人形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在 2012 年第 3 期探讨了阅读接受与新诗经典化的相关内容。

1987 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新诗“经典”的重塑相关。这一内容刊登在《山西大学学报》2020 年第 4 期。

《江汉论坛》2004 年第 8 期探讨了死亡之维与新诗研究的反思。

《新青年》的译诗与早期新诗得以生成。这一情况见于《江汉论坛》2010 年第 3 期。

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进行重新审视,这出现在《江汉论坛》2017 年第 12 期。

新诗对民族诗歌传统之启蒙逻辑进行反思并加以择取。《河北学刊》在 2005 年第 1 期有相关内容。

1920 年代初的中国新诗中存在“西方”这一元素,此内容刊载于《河北学刊》2011 年第 6 期。

《河北学刊》2012 年第 4 期涉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胡适形象。

“诗怪”的阐释历史与现代主义诗学的建构,刊登于《河北学刊》2019 年第 1 期。

1920 年代,国语文学史有了发生与退场的情况。这一情况见于《武汉大学学报》2017 年第 3 期。

论丁芒归来后的诗艺,这体现在《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 年第 3 期上。

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外国文学译介在十七年的语境中发生了嬗变,这是在《文学评论》2002 年第 6 期所呈现的情况。

“十七年”的文坛曾对欧美现代派文学进行介绍与言说,这一情况见于《文学评论》2008 年第 2 期。

十七年文学具有民族性并且具有反西方性,这是在《文艺争鸣》2002 年第 4 期所呈现的内容。

《中国文学》在诗歌选材方面有相关论述,该论述发表于《文艺争鸣》2015 年第 2 期。

十七年文学与外国文学存在着某种关系,这一关系在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2002 年 12 月有所体现。

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审美形式进行了批评。这一情况见于《学习与探索》2010 年第 6 期。

建国后的 17 年,在译介外国文学方面呈现出了现代性特征,这一情况见于《学术研究》2003 年第 1 期。

1949 年到 1966 年期间中国对外文学关系的特征,见于《中山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20 世纪 70 年代有关于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的选本论,该论发表在《福建论坛》2010 年第 9 期。

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并且呈现出了相应的特征,这一内容刊载于《湘潭大学学报》2010 年第 6 期。

1949 年到 1966 年期间,美英对新中国作家转型现象进行了解读。这一解读见于《福建论坛》2009 年第 9 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中国“17 年”期间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该研究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2006 年第 4 期。

冷战与十七年文学思潮在《河北学刊》2004 年第 2 期有所体现。民族主义也在《河北学刊》2004 年第 2 期有所涉及。

1949 年到 1966 年期间,美英对新中国“十七年文学”进行解读所遵循的思想逻辑,刊载于《河北学刊》2010 年第 3 期。

新中国在“17 年”期间的欧美文学翻译及解读论著,发表于《长江学术》2006 年第 3 期。

新中国初期诗歌里的隐喻以及所蕴含的意识,这在《长江学术》2009 年第 3 期有所呈现。 新中国初期诗歌中的隐喻,它所体现的意识,在《长江学术》2009 年第 3 期被提及。 新中国初期诗歌里存在着隐喻,同时也蕴含着意识,此内容见于《长江学术》2009 年第 3 期。

中国现代文学转型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

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存在着关联,这在《文学评论》2004 年第 3 期有相关阐述。

中国戏剧在近代进行了转型,而这种转型与日本新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此内容刊载于《戏剧》2002 年第 2 期。

鲁迅的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相关。这一内容刊载于《鲁迅研究月刊》2002 年第 4 期。

鲁迅的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相关内容在《鲁迅研究月刊》2002 年第 5 期。

韩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在 2004 年的第 6 辑中,有关于形成、调整与质变的内容。

https://img1.baidu.com/it/u=3337675336,363145256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08

鲁迅的“为人生”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存在着某种关系,这一情况被记录在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的《远东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

前期创造社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有相关联系。这一情况在《武汉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有所提及。

《武汉大学学报》在 2002 年第 6 期提出了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

《武汉大学学报》在 2004 年第 4 期用他者话语对五四文学的非写实潮流提出了质疑。

五四文学现代性和日本浪漫主义文学,这在《人文杂志》2000 年第 3 期有相关内容。

近现代文学话语发生转型,这与日本白桦派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此相关内容刊载于《人文杂志》2003 年第 1 期。

晚清存在文体革命,其与日本启蒙文学相关。这一情况见于《贵州社会科学》2002 年第 1 期。

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的转型与日本文学存在着某种关系,此关系见于《求索》2004 年第 2 期。

五四文学的发展与《苦闷的象征》相关,这在《江汉论坛》2002 年第 9 期有提及。 五四文学的发展和《苦闷的象征》存在联系,《江汉论坛》2002 年第 9 期对此有记载。 五四文学的发展与《苦闷的象征》有关,《江汉论坛》2002 年第 9 期中有所体现。

《福建论坛》2005 年第 10 期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进行了反思。

《福建论坛》2007 年 11 期涉及日本文学知识以及鲁迅对文学关系的言说。

鲁迅文学观的产生与日本文学的经验相关。《广东社会科学》在 2008 年的第 1 期有相关论述。

日本的审美经验与周作人的文风,是在 2007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中有所体现。

现代派文学研究及其他

1.论30年代现代派小说,《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2.自由对自由的背离,《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中国的 30 年代现代派小说存在发生论这一情况。《人文杂志》在 1997 年的第 3 期有相关内容。

4.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发生了转型,文学也发生了转型,这一情况见于《学术月刊》1998 年第 8 期。

6.现代主义文学的超越性,《文艺争鸣》1998年第5期。

中国 30 年代的现代派小说存在形式论。这一内容见于《江汉论坛》1998 年第 12 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8 年第 2 期探讨了中国 30 年代现代派小说的边缘性。

1930 年代现代派小说采用感觉化的叙事方式。这一情况见于《晋阳学刊》2004 年第 4 期。

10.语言与理解,《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11.走不出的男权阴影,《文艺评论》2006年第3期。

《天津社会科学》2008 年第 5 期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雅俗论进行了反思。

现代文学具有审美超越性,然而又受到现实的羁绊。此观点见于《学习与探索》2001 年第 3 期。

14.荆楚文化的现代形式,《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近 20 年来存在中国文学入史的问题,该问题出现在《河北学刊》2007 年第 4 期。

中国近现代经历了经济的转型,同时文学也发生了现代变迁,这一现象在《福建论坛》2012 年第 3 期有相关阐述。

冲突与融合,这是关于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思想的论述。该论述发表于《湘潭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湘潭大学学报》2008 年第 6 期探讨了文体互渗以及文学史写作的反思。

梁实秋有诗学论著,其名为《梁实秋与中西文化》,该著作于 2007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中国雅俗文学研究》在 2008 年出版了第 2 - 3 合辑,其中涉及到文学史编纂的结构性矛盾与陷阱。

《江南大学学报》在 2004 年第 5 期探讨了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的缘起与特征。

新诗对话式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探索刊登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 6 期。

《边城》叙述者的性格及其功能进行论述,刊载于《吉首大学学报》1997 年第 3 期。

24.对语言现代性的反思,《长江学术》2002年第2期。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有了新的论述,这些论述发表在《理论与创作》2002 年第 3 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6 期对“在路上”话语进行了质疑与反思。

论延安小说与五四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的差异,这是在 1991 年第 1 期的《延安文艺研究》中所探讨的内容。

周立波有关于延安时期的小说谈片,该谈片发表于《延安文艺研究》1988 年第 4 期。

《延安文艺研究》1989 年第 2 期探讨了延安文学的艰难选择。

1990 年代长篇小说创作存在一种倾向,此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 期的内容。

《通俗文学评论》在 1998 年第 3 期探讨了文化守成与艺术调整的相关内容。

《通俗文学评论》在 1996 年第 1 期对张恨水的《八十一梦》进行了形式分析。

33.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写作》2021年第4期。

34.文化生态与新诗发生机制,《文艺论坛》2018第1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 年第 1 期有关于新诗教学以及学生新诗写作的漫谈内容。

六、教材

1.《中国新诗史论》,独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卷》是由主编负责的,该版本于 2006 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引》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人参与了编写工作,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 2004 年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我参与了编写工作,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 2004 年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我参与了编写工作,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 2007 年出版。

6.《中国现代文学史》,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 1917 - 2010(精编版)》(属于“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我参与了编写工作,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 2011 年出版。

《中国新诗名作导读》这部著作,我参与了编写工作。它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于 2003 年出版发行。

工作邮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文学-文学周报名称及设计理由-文学周报名称及设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