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文学-文学史专著-文学史相关书籍
用文学眼光探究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冯天林京市化工大学附属中学
https://img2.baidu.com/it/u=1498780223,238178724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6
《勾践灭吴》里,勾践握着文种的手,“执其手而与之谋”。握着文种的手,就好像握住了制敌的对策,那种恳切的神情、那种急迫的样子以及那种忧心如焚的神态,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以上史传文学的细节描写,不单只是在进行叙事。人物的性格情态得以展现,仿佛就在眼前……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特别是史传文学专题选修模式的教学思路。当我把以文学眼光去探究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作为一个阅读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时,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了,积极反应也超出了我的预期。用文学眼光去探究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能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活”起来。下面,我们以《鸿门宴》为例,进一步说明在教学中用文学眼光探究史传文学细节魅力的实现方式。在《鸿门宴》中,最生动的细节描绘当属樊哙闯宴这一节。这段文字在描绘樊哙饮酒、啖肉以及严词斥责等各个细节行为时,其姿态、声气都栩栩如生。这些细节描绘与场面叙写能够紧密结合,并且首尾一贯。在《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着重从探究细节魅力的角度来研读樊哙闯宴这一部分。学生也摆脱了正襟危坐的状态,不再受聆听教师“字斟句酌”梳理文言知识这种心理束缚。
束缚变小了,思维便随之打开了。有的学生有着真切的见解,这出乎了教师的意料,同时也激活了教师的思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出现了这样一些有价值的对话:当樊哙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他迫不及待地请命,说道:“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言,说得极为坚定,声音响亮,那气势的紧迫,性情的急切,情感的深切,足以显现出樊哙与主公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君臣之情。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军门,不顾军门戒备森严、刀剑林立的危险,义无反顾且勇往直前,用侧盾冲撞,使卫士倒下,径直闯入宴会,完全呈现出一副“拼命三郎”的模样。只见他瞪大眼睛怒视项王,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要裂开了。这几句运用了夸张的笔法,描绘出了樊哙咄咄逼人的气势、怒发冲冠的姿态,展现出他粗豪威猛、凛然无畏的神情,霸气满满,威震全场。生,樊哙在宴会上有“闯帐”之举,还舞剑。他嗔目视项羽,头发向上竖起,目眦尽裂。这样的描述极为夸张,已超出了史家“纪实”历史的范畴,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并且他一边吃“生彘肩”,一边教训项羽,在项羽的地盘上唾沫四溅,着实有些过分。要明白,项羽身为西楚霸王,凭借从死人堆中闯出来的气势,绝非是被樊哙这个“屠夫”给吓出来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这一认识是中肯且符合情理的。司马迁在这部分的细节描写已经戏剧化了,甚至都顾不上严谨的逻辑关系了。
钱钟书先生从细节研读的角度出发还发现,,鸿门宴,,存在漏。钱先生认为,鸿门宴结尾处存在几点值得怀疑之处。其一,项羽对以“如厕”为借口离开后一去不回的沛公显得似漠不关心,刘邦在他心中为何忽然变得无足轻重;其二,值得注意的是,张良前来致谢时,沛公已“疾出二十里”,那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项羽在做什么;其三,急于除掉刘邦的范增在此时也失语且失察,这样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此时的表现令人费解;其四,都尉陈平奉项羽命令召沛公,他竟然一去不回玩起了失踪。鸿门宴后文向陈平交代,项羽对于陈平不回去并未追究。师小结时指出,在本节文字中,不但生动地展现了樊哙这一有胆有识且粗中有细的卤莽英雄的面貌,而且所谓“子如龙,樊哙如虎”,也在对话中对项羽“英雄惜英雄”的人物风格进行了相应的描绘。在这样的场面变动之中,刘邦身边的危迫形势得到了缓和,他能够抽身离席,从小道逃走。樊哙闯宴这一情节的小说味极为浓厚,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并感受到了史传文学细节所具有的惊人文学魅力。在这一授课环节中,同学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甚至忍不住在课堂上模仿樊哙的言词和动作。我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了关于史传文学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探究。这个探究包括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以及综合运用对比、衬托、肖像等手法。这样的探究不仅是阅读史传文学的一个角度,也是建构史传文学教学模式的一个大胆尝试。
https://img0.baidu.com/it/u=3237241388,246513220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97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课程举例”里指出,要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够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且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由此可见,仅仅从字面上探究史传文学中典型的细节,是无法达到课标的阅读要求的。我们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进行动态分析,既要总结人物的个性,也要体察和透视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倾向。对史传文学细节魅力的探究,要摆脱仅仅就细节论细节的倾向。文学细节描写的角度确立,史传文学研读固然是不错的研究方向,然而细节的分析不能仅就细节论细节,而应从细节描写中想象出被作者“刻意”省略的东西。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里,“夜缒而出”这四个字。它就如同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部惊险电影那般。在夜间,通过绳子吊下,然后孤身一人出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害怕晋国知晓。这个细节让我们想象到,烛之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那么他夜晚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呢?《苏武传》中,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让我们想象到他那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弄清楚作家省略的内容,就能够理解作家的艺术创造,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创作的奥妙。史传文的细节魅力就在于此,不同的人读相同的历史文本会有不同的心得,这便是从文学角度欣赏史传文学的妙处。
希金曾说,“好的细节能够让原本被忽略的琐事闪耀光芒。”普希金所说的好的细节具有其特点,是作家在琐碎的细枝末节中所发现的。它展现了作家的个性,有助于作家摆脱抽象概念思考的惯性,促使作家的感情转化为形象。因为语言无法穷尽事物的全部属性,所以不能指望用语言去穷尽所有生活的细节。为使“春天来了”变得形象,我们不能设想这样去写:油菜花开了,麦苗变得翠绿,布谷鸟在声声鸣叫,蚕豆散发出花香,燕子在衔泥筑巢,清明时节有雨,谷雨时节风暖等等。一方面,这样并不能将事物的所有可感细节都囊括其中;另一方面,这样的罗列和堆砌反而会减少形象的丰富度,让读者的想象因为承受不了而感到疲倦。欣赏细节从何处开始呢?既要欣赏作家写出来的部分,也要思考作家省略的东西。就如同欣赏雕塑,仅仅欣赏雕塑家雕出的诸如突出的鼻子、额头、嘴唇等东西是不够的,还需在想象中看到艺术家从原始石块中去除的多余部分。所以,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把握也应如此。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算符合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吕思勉的《史学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具体年份]月出版,在第[具体页码]页。钱钟书的《管锥编》由三联书店于[具体年份]月出版,在第[具体页码]页。童庆炳的《〈左传〉叙事艺术论略》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具体年份]第[具体期数]期。钱钟书的《管锥编》由三联书店于[具体年份]月出版,在第[具体页码]页。俄国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著的《金蔷薇》,由戴骢翻译,于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具体年份]月出版,在该书的第[具体页码]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