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5-4-17 23:29:03

史传文学-文学史传分类初中-文学史相关书籍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存在文言和白话这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与史传文学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最早使用“小说家”这一名词来收录古代书籍的是《汉书艺文志》,它将其视为子部,称作《诸子略》。然而,按照鲁迅的说法,所收录书籍的性质介于子部和史部之间,也就是《史略》中所说的“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其后,史家以及目录学家持续扩大了小说家的范围,他们把许多原本属于史部的作品转至小说家这一类,同时也有一些原本属于小说的作品被归到了史部。例如,像那些杂史杂传类的东西,《燕丹子》大多被归入“小说”类,然而《吴越春秋》却被归入了“史部”。此外,文言笔记小说的创作,有些在内容方面标榜正史所未记载的内容,由作者进行整理和收集。例如葛洪的《西京杂记》和殷芸的《小说》等。所以,文言系统的小说与史书的关系紧密且复杂,这是非常明显的。

值得注意的是白话系统的小说与接近现代意义的传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的关系。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呈现出一种趋势,即从纪实的史传著作逐渐向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创作进行过渡。在这方面,我们既可以看到小说文体的发展,也能看到史传对小说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https://img1.baidu.com/it/u=1016217899,182558682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32

史传和小说的一个共通点是都涉及叙事。后来二者的性质有所不同,历史注重真实,而小说既容许虚构也必须有虚构。董乃斌在《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一书中提出,文学与“事”的关系存在“含事、咏事、述事和演事”这四个阶段,通常情况下历史只是进行述事,而小说和戏剧可以称作“演事”。

第二,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主体“正史”包含编年体和纪传体这两大系统。史书的这种结构,给后来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史书主流的纪传体,其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后来的小说至少产生了两点影响。其一,符合现代小说以写人为主的特点,小说必须创作出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例如唐传奇很多就类似于个人的传记。其二,……(此处可根据原文继续续写或补充其他相关内容)二是从结构方面来看,许多长篇小说的总体结构是将一个个个人物的遭遇相互联结起来。在这些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并非紧密地有机联系在一起,而是仿佛在分别为各个人物撰写传记一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这种结构方式,一方面具有自由灵活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存在松散零碎的缺点。

第三,史传采用的是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多运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观点的方法。这一特点也被中国古典小说所继承。所谓全知观点,简单来讲就是作者如同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一样。对于人物内心以及绝不可能被外人知晓的隐秘,他有可能一一告知读者。著名的例子是《左传》宣公二年中鉏麑的情况,他不忍下手刺杀忠臣赵盾,在回来后自杀前有着一段心理活动。从写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自言自语或者心理描写当然是不必要的。然而,它却有着“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钱锺书《管锥编》语)的好处。并且,这种写法正是后世小说戏剧所仿效的地方。

https://img1.baidu.com/it/u=1402293927,33746226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787

第四,在写作精神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巨著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春秋》具有微言大义,其含义为将自身观点加以隐藏,让事实自行表达,对于事件和人物的褒贬则让读者自行去体会。中国古典小说中存在一些地方,作者会跑出台前,对读者指指点点,直接评论事件和人物。然而,好的作品中,作者会隐退在情节背后,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来启发读者。在《红楼梦》主题的论争中,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爱憎各不相同,这可以说是得益于这种隐藏个人观点的手法所带来的结果。《史记》的创作也是如此。司马迁多次表明自己是“发愤”著书,是在“心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形下写出这部巨著的。后来,金圣叹把《水浒》这类小说也当作是发愤之下的创作。由此可见,《史记》对后世文学家在精神方面的感召力量是非常大的。

明清两朝的小说评论家很喜欢将小说与历史著作进行比附。金圣叹讲:“《水浒传》的方法,都是从《史记》中得来的。”毛宗岗称:“《三国》叙事的优秀之处,简直和《史记》相似。”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如同史记的作品。”而戚蓼生对《红楼梦》的写法进行评价,认为:“它大概是稗官野史中的左丘明和司马迁吧?”由此可见,史传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深远的影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传文学-文学史传分类初中-文学史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