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工业机器人技术行业分析-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
华夏时报()记者 徐芸茜 见习记者 程阔 北京报道前半年“快跑”的工业机器人,其产量在 10 月份出现了放缓的情况,进而进入了“慢跑”的节奏。
近日,国家统计局把 2021 年 10 月份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数据公布了出来。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0 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为 28460 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0.6%。1 到 10 个月的累计产量为多少台,累计增速是 51.9%。
尽管产量同比依然有所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数据表明,今年开始后,10 月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新的低点。9 月份的增长是 19.5%,而 10 月份的增幅明显下降。10 月份的产量比 9 月份(32828 套)少了 546 套,比 8 月份(32828 套)少了 4368 套。今年 1 至 10 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 6 月份起,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达到了顶点。7 月份开始出现波动性回落的情况,接着在 8 月一直到现在,其产量持续处于走低的状态。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所长卢彰缘向《华夏时报》记者表明:2021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情况可概括为高开低走。上半年其增速较为迅速,而下半年增速则明显下滑。这种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宏观环境的作用,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出现短缺,再加上限电所带来的综合性影响。
产量高开低走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石。它是制造系统中最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同时,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作出了这样的表示。
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我国制造业逐渐复苏。海外疫情使得制造业有回流的情况。制造企业面临着“用工荒”,这导致人工成本不断提升。这些情况逼迫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从而让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发展阶段。
一家义乌企业的负责人说:面对招工难的状况。今年年初,他们购买了两台自动包装机。之前 10 个人只能包装两万个货,而现在三四个人就能完成五六万个货。购买机器还不到两个月,本钱就已经赚回来了。后期,工厂会依据实际情况增添自动化设备,以替代人工。
上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取得不错成绩的原因有制造业回流以及较高的用工成本。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6 月份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 36383 套,且同比增长 60.7%;1 至 6 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套数,同比增长 69.8%。
https://img0.baidu.com/it/u=1379676089,321795207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7
而进入下半年后,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趋于稳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 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 28460 台。10 月份同比增长 10.6%。此前 6 月增长 60.7%,7 月增长 42.3%,8 月增长 57.4%,9 月增长 19.5%。与此前各月相比,10 月份的增速明显放缓。
卢彰缘表明,当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存在两方面情况。其一,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其二,市场的认知度有待提升,下游客户对投入产出的敏感度在不断提高,并且机器人厂商大多出现了增收却不增利的现象。
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
进入第三季度后,原材料出现涨价情况,缺芯危机加剧,海运价格大幅飙升。这些情况使得汽车、3C 等行业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汽车和 3C 行业一直是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的主要场景,所以对工业机器人等上游设备市场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限电减产的因素也让工业机器人行业持续受到不利影响。
此外,制造业整体景气度下降也是工业机器人产量下降的原因。
10 月份,因为电力供应依然处于紧张状态,部分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且在上涨,这些因素产生了影响,导致制造业 PMI 降到了 49.2%。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的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供需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放缓了,生产指数为 48.4%,新订单指数为 48.8%,比上个月分别下降了 1.1 个百分点和 0.5 个百分点,依然继续处在收缩区间内,这表明制造业的生产和市场需求有所减弱。
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带来了一定影响。赵庆河指出,10 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 72.1%,出厂价格指数为 61.1%。购进价格指数高于上月 8.6 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高于上月 4.7 个百分点,并且出厂价格指数是近年的高点。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之差达到了 11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上游对中下游的利润挤占在不断加剧。
从整体上看,处于制造业中游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遭受到了上游供应链利润的挤占以及下游需求放缓这两方面的压力,从而使得生产数量出现了下降。
供需两端放缓,原材料价格继续上升,然而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依然呈现持续扩张的态势。赵庆河指出:“高技术制造业的 PMI 为 52.0%,装备制造业的 PMI 为 51.2%,这两个制造业的 PMI 分别高于制造业总体 2.8 个百分点和 2.0 个百分点,它们延续了扩张态势,对制造业总体的拉动作用依然较为明显。”
卢彰缘预计,短期内工业机器人会回归到稳健增长的轨道上。下游行业会呈现出结构性分化的态势。机器人的行业渗透率在逐年提升。从长期来看,机器人行业经过深度的洗牌后,进口替代会持续深化,国产的份额会持续上升。
北京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董新芯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制造业进行转型;国内对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催生了“机器换人”的需求;这些因素都会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https://img0.baidu.com/it/u=2520080462,159917417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7
董新芯补充说:伴随数字化和智能化要求程度提升,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的影响从“机器换人”转变为“智能制造”,其趋势方向包含自动化、标准化、集成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
多项政策解决“卡脖子”问题
制造业从自动化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时,需要硬件和软件全面提升,并且要有工业互联网的加持,以此来实现互联互通。机器人作为典型的智能设备,一方面承担着执行终端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是数据采集的终端,能够满足各行业各场景的应用需求。
但“卡脖子”的问题依然存在。记者了解到,高端核心零部件“卡脖子”这一情况,一直是中国机器人企业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利润难以提升以及企业品牌难以走向高端化的关键所在。
董新芯对本报记者表示,对此,国产工业机器人与世界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同时,对于减速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其对外依存度较高。
吴琦表达了此类观点,他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着一些顽疾,其中包括自主可控零部件和集成技术方面的卡脖子问题,像电机、主轴、减速器、伺服机等这些都是高端部件。
中企资本联盟主席杜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明,若要达成高质量发展,机器人企业那种仅依靠生产规模并与他人开展价格战等发展模式需进行调整。同时,机器人企业必须拥有核心技术,唯有将核心技术予以突破,才会具有发展前景。
10 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下称《纲要》),目的是针对“卡脖子”的问题。《纲要》意在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并且要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其中核心零部件问题受到重点关注。《纲要》提出要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标准研究,加快对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以推动产业变革。
今年年初,财政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表明,会安排 100 亿元以上的奖补资金,用来支持 1000 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推动工业“四基”领域或者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的工作。
据记者了解,目前公布的近 5000 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约九成分布在“四基”领域,“四基”领域主要是以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为主。
上海在《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里提出,在“十四五”这段期间,上海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要提高到 100 台/万人,以此来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以及数字化水平。
各种新材料、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制造工艺在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将会朝着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也会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还会朝着效率更高的人工机械臂方向发展。它会步入智能化时代。独立学家王赤坤向《华夏时报》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