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5-4-20 04:39:46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地球板块运动形式有哪些

太平洋板块属于海洋地壳板块。其大部分处在太平洋海面之下。东边以太平洋海隆作为界限。北边、西边以及西南边均为深海沟。它与阿留申岛弧、日本岛弧、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壤。南部则通过海岭与南极洲板块相接。

在白垩纪晚期,它与北美洲板块分离,同时与太平洋板块发生汇聚。

非洲板块属于地球的六大板块之一。它的范围涵盖了大西洋中脊南段以东的区域,以及印度洋中脊以西、印度洋中脊西南支以北和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广大地域。在白垩纪早期,该板块与南美板块分离开来。由于大西洋中脊的扩张,北漂的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从而形成了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造山带。从地震和大地测量的情况来看,非洲板块目前仍在向欧亚板块之下进行俯冲。

https://img0.baidu.com/it/u=2454961029,141724036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93

北美洲板块范围较大,覆盖了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它向东延伸到中大西洋海岭,向西延伸至东西伯利亚的切尔斯基山脉。1968 年,勒皮雄首次提出六大板块,其中包括美洲板块,而北美洲板块是美洲板块的一部分。后来,美洲板块被细分为北部的北美洲板块、南部的南美洲板块以及周围的一些小板块。不同的板块划分方案所承认的小板块数目是不一样的。所以,北美洲板块的边界会因为各家观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印度洋板块是次大陆板块,它属于印度洋澳洲板块的一部分。这个板块包含印度次大陆以及印度洋。印度洋板块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形成。它从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出来。每年向北漂移 15 厘米。大约在五千至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新生代始新世时期与亚洲撞合。在这一时期,印度洋板块移动了约二千至三千米的距离。并且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速度都要快。

板块边界是不同板块的结合部位,其表现为持续活动的火山带和地震带,是全球地质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板块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洋中脊代表离散边界,俯冲带代表汇聚边界,转换断层代表转换边界。一般认为缝合带代表古板块的汇聚和碰撞边界。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中海地震火山带、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是全球地震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板块边界可划分为大陆边缘、洋中脊、陆间海沟、岛弧、转换断层等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常常对矿点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三种板块边界大多位于海洋底或者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另外,大陆内部的地缝合线,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它代表着已经消亡的古海洋,是古板块划分的重要依据。

https://img1.baidu.com/it/u=638683368,45662802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8

人们借助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海底岩石的年龄。经测定发现,海底岩石的年龄比较年轻,通常不会超过 2 亿年。并且存在这样的现象,离海岭(大洋中脊)越近的地方,岩石的年龄就越轻;而离海岭越远的地方,岩石的年龄就越老。同时,在海岭的两侧,岩石年龄的分布呈现出对称的特点,即海岭处的岩石年龄轻,而海岭两侧的岩石年龄则较老。所以,海底岩石的年龄能够被用来研究海底地壳的年代。在刚开始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时表明,海底地壳岩石的年龄都不会超过二亿年。并且还发现,大西洋海底岩石的年龄比较轻,通常距今仅有一亿年,而它的两侧岩石从开始形成到现在,已经有几亿年和十几亿年的年龄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基于这个发现,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该学说用于解释海底岩石年龄较轻的原因以及海底地壳运动机制的问题。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的地方,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后冷却凝结,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上升的岩浆继续作用,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从而使海底不断得以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遇时,就会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并且逐渐熔化直至消亡,人们将这种大洋地壳的消亡过程称作“俯冲”。大海在不断扩大是因为海底扩张,不过扩大速度很慢。大约要经过两亿年,海底才能扩张一公里。很多大洋都证实了海底的扩张现象。比如,几亿年前的大西洋还是一个小水盆,而现在它的水面宽达 15000 多公里。太平洋水面也在缓慢地扩张。

地球表面一个板块相对于另一个板块会有相对运动,这就是板块运动。1968 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把全球地壳划分成了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含澳洲)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都处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会相应地发生水平运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地球板块运动形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