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现状趋势数字经济发展前景-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读而思未来,要引导中小企业提出能够被求解的问题,以此创造实际价值。不能盲目追求“高精尖”,而要“接地气”地应用技术。这是破解成本回报性难题、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曹浩 王秀芹 张浩 杨延超 曹若楠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只有中小企业发展得好,中国经济才会好。所以,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是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近些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了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与举措。特别是随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的转型供给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其整体数字化转型水平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2024 年 3 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一项内容,那就是要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这一行动需要深入进行。2024 年 5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进行了审议并通过。此方案强调需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扶持力度,要将其与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以及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进行有机融合,还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探索并形成能够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效机制。2024 年 7 月,《中共中央决定》提出,要健全相关制度,以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要构建相应机制,来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 2024 年 3 月,工信部的中小企业局与财政部的经济建设司一同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指南》。此指南从多个方面出发,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起到了支撑作用。2024 年 4 月,财政部与工信部一同印发了《关于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此通知支持城市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示范项目。在“点”的层面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示范;在“线”的层面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示范;在“面”的层面开展产业集群及科技产业园区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示范;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以及创新产品等的推广应用。2024 年 9 月,工信部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4 年版)》。此版在 2022 年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引导作用,让中小企业能够把握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场景以及实施路径。同时,工信部还分类施策,梯次推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此外,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2024 年)》,从中遴选了 86 个点-线-面典型案例。
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依据数字化转型升级覆盖程度、集成程度、协同程度逐渐提升的原则,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设备单元-产线-车间-工厂-企业-生态”这 6 个业务层级。经分析得知,6 个业务层级的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设备单元层对于实现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备单元层的数字化改造主要与各类硬件相关。凭借我国全产业链的优势,硬件的供应较为充足。当下,全国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传感器等领域已经培育出 2000 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https://img0.baidu.com/it/u=3591405716,274291206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59&h=472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是产线层的数字化改造,它通常会融合云计算、5G、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线层的数字化改造这个环节中,不同类别的制造业中小企业有着一定的差异,不过主要是依靠购买信息化服务或者自行开发来达成。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这些服务商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改造方面的服务。
车间层是整个生产车间的管理和控制中枢,它主要承担着协调和监控的工作。它要协调设备单元层以及产线层中各智能工作单元的运行状态,还要监控它们的产能。车间层的数字化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管理实现数字化,二是产品质量检测实现数字化,三是设备管理实现数字化。工业企业借助平台,促使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从“规模生产”转变为“规模定制”;产品质检也发生转变,从“人工视检”转变为“机器视检”;设备检修同样发生转变,从“定期维护”转变为“视情维护”。
工厂层是企业运营核心架构的基石,肩负着推动生产制造全流程实现精细化与高效化转型的重要任务。工厂层的数字化改造主要体现在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能源管理数字化以及车间环境监测数字化这三个方面。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如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等,一大批“小、快、轻、准”的数字化产品在工厂层不断涌现。这些产品培育了一批面向细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而这些服务商成为了中小企业在工厂层的主要供应方。
企业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枢纽,其数字化改造主要集中于研发设计、供应链风险管理、精准营销、运维服务以及企业运营管理这五个方面。企业层面的各个模块都有较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且有应用产品,在打通数字化制造体系以及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来看,面向中小企业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商较为稀缺。
生态层由面向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面向供应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所构成。这两类平台发挥着紧密的协同效应。在 2024 年 10 月的时候,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总计有 343 家。其中,有 207 家是面向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有 30 家是面向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有 57 家是面向特定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有 49 家是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近 90%的“双跨”平台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近 40%的“双跨”平台企业获得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企业转型成效日益显著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借助优质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了数字化水平的自评自测工作。到 2024 年 6 月底的时候,参与评测的企业样本数量达到了 23 万家。在这些参与评测的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 11 万家,其所占的比例为 48%。评测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水平等级普遍有所提高,在数字化基础、数字化经营以及数字化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中小企业在数字化经营战略方面稳步向前推进,在管理机制方面也不断完善,同时在人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其数字化转型的主观意愿和内生动力也得到了增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资金投入方面的重视程度较往年有显著提升。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评测数据表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局部优化及以上阶段的比例超过 8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转型方面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尤其在研发设计、质量管控、产品服务等关键环节,其数字化水平比其他中小企业要高很多。七成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把业务系统迁移到了云端。它们推进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改造。通过“上云用数赋智”,这些企业提质增效。它们率先利用数字技术,对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进行了变革,带动了产品基因重塑、制造柔性提升、成本集约以及新价值增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链式”转型推广模式加快形成。“链主”企业凭借转型能力的输出以及业务的协同,引领并带动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增强强链补链的能力。数字化供应链能够促使大企业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途径,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赋能。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 3 年征集遴选了 120 个“链式”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汽车、装备制造、纺织、钢铁/有色、电子等多个行业。在这些案例中,汽车、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原材料等行业的示范推广效应已经率先显现出来。汽车方面,汽车整车制造厂构建数字化供应链体系。以订单作为牵引力量,以质量作为驱动因素。打通与各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数据系统,从而达成整车厂与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在库存、采购、生产以及质量等方面的协同。
集群化发展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种趋势。各地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的产品配套以及产业协作等“融链固链”工作。支持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升其专业协作配套的能力。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陆续涌现出来。这些集群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集群化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中小企业主动运用数字化工具,去寻求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服务以及技术的供需对接。到目前这个时间点为止,我国已经培育出了 200 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还有 688 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在 2024 年还会继续扩大规模,大概会再增加 100 家左右。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以及数字化转型步伐在加快,这使得中小企业的经济带动能力得以进一步释放。在 2024 年 1 月至 4 月期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造出了 1.9 万亿元的产值,并且产值同比增长了 8.6%。
中小企业转型路径不断创新
https://img1.baidu.com/it/u=3967568298,414989018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在地方层面,多地政府依据当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行业以及特色优势,拟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举措。他们积极地去探寻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途径,从点的方面、线的方面、面的方面以及体的方面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一批创新性的做法和探索性的做法涌现了出来。
江苏省推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智能制造顾问制度,具体做法是省市遴选数字化服务商,然后为规上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免费诊断服务。并且将对智能工厂的支持提升至 1000 万元。宁波市北仑区依据企业主体智能化发展水平的不同情况。鼓励那些数字化基础较为良好且投入能力较强的企业去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引导企业去开展用数上云赋智的行动。鼓励数字化基础好的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杆项目的评选。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试点等具有示范性的项目。
一是设立工业企业供应链子基金。厦门市设立了这样的基金,以此来支持“链主”企业构建数字化供应链体系。该基金支持“链主”企业向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开放数字系统接口,从而实现供应链上关键生产与运营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扩产,推动大中小企业在技术、资本、创新等方面关联融通,全面推动链上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布了《浦东新区产业数字化跃升计划(GID)三年行动方案》。该方案重点将“链主”企业作为关键,利用其带动作用引领小企业发展。并且围绕生产、制造、采购、交易、融资等各个环节,为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构建起由数据驱动、智能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同时,计划建设 100 家智能工厂,以此来带动 1000 家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重庆市渝北区结合实际进行探索,采用链式转型模式。构建起“小、快、轻、准”的解决方案,打造了工业 APP 应用中心。陆续将工业数据管理、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工单管理等近 10 款应用引入其中。这些应用包含覆盖生产制造各环节的软硬件。使得链上企业能够灵活地选择标准化工业 APP 或者行业专用 APP。从而实现快速导入部署,为链上企业赋予了力量。
三是集群转型。广东省开辟了工业平台经济的新路径,以创新工程项目的形式来推动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使其培育入库、进行试点并推广样板。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广泛地寻找在行业中深耕的“懂行人”,组织那些有强烈意愿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基层人民政府,与具备行业变革能力的“懂行人”进行有效的供需对接,持续完善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方案以及资源配套。苏州市打造园区级“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并且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热力图。同时,遴选了优质平台和专业服务商,以便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咨询、诊断评估、设备改造以及软件应用等一系列数字化服务。揭阳市日用塑料品行业不再采用“教企业做”的传统方式,而是打造了“中央工厂”,构建出数字化实效样板。接着,以此吸引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加入。同时,通过数字化将众多云工厂连接起来,从而带动了行业内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武汉市进行生态转型,探索建设了实体化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该中心瞄准“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大脑”的建设目标,线上运营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线下打造了一系列服务功能,包括政策咨询、成果展示、供需对接、人才培训、产业服务、投资融资以及市场共营等。面向重点岗位人员开设数字化技能培训班。青岛市借助双跨平台企业,通过风控画像系统来处理银行“敢不敢贷”的事宜,借助数字资产证书模型去解决“贷多少”的问题。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展望
从供需生态方面来看,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规模化推广的核心在于降低技术产品的成本。“小、快、轻、准”将会成为未来市场化产品服务供给所呈现出的主流形态。未来,引导中小企业提出能够求解的问题,以此来创造实际价值,不要盲目地去追求“高精尖”,而是要运用“接地气”的应用技术,这是破解成本回报性难题以及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下一步,要遵循技术规模化应用的规律。大力去发展“小、快、轻、准”这类数字化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还要加强普惠性的产品向中小企业进行推广和普及。以此形成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小、快、轻、准”产品生态。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有胆量去转,懂得如何去转,并且能够转得好。
从技术路线方面来看,一横一纵的 T 型战略符合技术发展规律,是主流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应用后,制造业开始向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进一步转型升级。IT 与 OT 深度融合,这是制造业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接下来,应当依据一横一纵的 T 型技术路线,在工业互联网的“一米宽百米深”领域进行深耕。“一横”着重于 IT 技术,把各种不同制造阶段以及商业计划所涉及的 IT 系统整合起来,达成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环节之间的横向集成。“一纵”着重于 OT 技术,把各种不同层面的自动化和 IT 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企业内部制造系统的纵向集成。
从转型模式角度来看,分业分级分类是能够稳步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的科学路径。中小企业的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行业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分业进行推进,因为不同行业之间差异明显,就如同隔行如隔山一样。工业互联网必须要与各个行业的工艺、技术、知识以及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需要一个行业接着一个行业地深入钻研和透彻理解。要通过行业来带动企业,以共性来引领个性,凭借场景来带动供给,利用 IT 来带动 OT。分级推进,按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六层架构,即设备单元、产线、车间、工厂、企业、生态,逐级进行推进,推动 IT 与 OT 相互渗透,进而建立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分类推进方面,要促使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到“应改尽改”,同时鼓励规下工业中小企业“愿改尽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要充分发挥,要加强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业务协同以及互联互通,把转型能力输出给中小企业,推动链式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载体的作用需充分发挥,要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园区/集群中的深度应用,促进集群转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