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机器人-太空机器人图片-太空机器人电影
抓紧对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进行布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致力于壮大新的增长点并形成发展新的动能。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提升产业基础的高级化程度以及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今年,党中央多次着重指出要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它具有哪些特点呢?又有哪些应用场景呢?它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怎样才能促进未来产业行稳致远呢?记者近日对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进行了采访。
未来产业对社会发展起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
依托新科技、扩展新空间、满足新需求、创造新载体是未来产业的突出特点。
具体而言,首先,未来产业是基于新科技突破所带来的应用而逐步衍生出来的。比如,先进核能、氢能、先进储能以及分布式智能电网等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与此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跨界融合,这样就能够有力地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促使能源供应从传统的单向型向综合能源服务进行转变,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能源产业革命。
潘教峰指出,在为人类社会进步拓展新空间方面,未来产业能够在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进行布局。通过开发油气、矿产、生物等各类资源,能够带来实体空间的扩展。同时,未来产业也能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技术形态,为医疗健康、科教文娱等行业带来新模式新业态,从而更加广泛地延展虚拟空间。
未来产业的出现,使得人们即便宅在家中,也能够体验到登顶珠峰的现场感。潘教峰进行解释,未来产业的一端与技术运用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市场需求相连接。通过运用计算机图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机接口技术等,借助专业设备,能够让用户进入虚拟现实的环境,实时地感知和操作,从而满足沉浸体验的需求。
今年 4 月值得注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予以发布,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被写入其中。未来产业引入数据等新要素,持续突破传统产业形态,能够有力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新的载体形式。
总体来说,未来产业是由重大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化而产生的。它对社会发展能够起到支撑作用,能够带动社会发展,还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潘教峰表示。高端制造领域,可回收火箭、商业空间站、在轨制造等低轨太空产业得以深入发展,这会给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带来益处;数字信息领域,光电子技术借助基于硅光的低功耗、超高速光子矩阵乘加运算,推动了 AI 加速,对科技、军事和生活产生了影响;生物科技领域,人体增强产业运用细胞再生、器官打印、骨骼再造、脑机接口等技术,使通过人体改造突破生物体极限成为可能……
未来产业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布局已初见端倪
https://img2.baidu.com/it/u=420486328,96405481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500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辅助诊疗系统”被大规模使用,这显著缩短了 CT 阅片时间。远程会诊实现了无接触开具超声诊断书。5G 热成像体温筛查也迅速得到推广使用。这些都表明未来产业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布局已初步显现。
新兴技术助力下,全新应用场景得以出现。潘教峰指出,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有可能从根本上对产品形态进行改变,促使产业生态日益升级完善。
近年来,事实上我国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从科技部的数据来看,2019 年我国的研发支出达到了 2.17 万亿元,并且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 59.5%。一批批创新成果涌现出来:首次观测到了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时速 600 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在超冷原子光晶格中首次同步制备了 1250 对原子高保真度纠缠态,为规模化量子计算奠定了基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处于世界第 14 位,整体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持续加码,为未来产业提供关键支撑。”潘教峰认为。
近期布局的新基建,给我国培育未来产业提供了契机。业内专家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以 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以及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具备技术迭代迅速、全球化程度较高、商业模式活跃、市场竞争激烈等显著特点。它所带来的平台效应以及对各行业产业的赋能,能够对未来产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从需求创造的角度来看,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这使得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增速加快了,产业发展的空间也变得愈加广阔。比如智能家居产品在进行升级换代,还有政府对大数据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这些因素会促使新一代融合性数字信息产业获得迅速增长。基于医疗健康的新愿景,各类低成本增强现实产业的需求将会随之提升。
今年 3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该文件是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以及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人工智能领域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其教育投入将会为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未来产业将全方位改变工作生活形式
对于未来产业,更多人所关心的是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专家分析并指出,未来产业在多个领域正蓬勃兴起,会全方位地改变工作与生活的形式,还会带来更便捷、更安全、更健康、更自由的消费体验。
居家生活时,家用电器不再仅仅是普通的消费品。制造商能够凭借传感器,及时知晓机器的运转状态,将故障部件排除掉,还能进行远程安装升级。智能家居与 APP 相连接,一方面可以保证人们有规律的作息,另一方面又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自主地控制家居电器,从而提升生活的舒适度。
各类可安装和可穿戴技术的运用,为家居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可安装的智能系统能够依据家人的活动路线以及身体状况,随时对房间或浴池的温度进行调整。可利用可穿戴设备对家人的心跳、血压等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可穿戴式机器人能够分析排泄物和体液的情况,并且将这些数据与医院的健康管理系统相关联,以此来预知疾患的风险。
https://img2.baidu.com/it/u=2879350999,209506184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91&h=500
在武汉的部分路段,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车已经开始载客试运营。在珠海的部分路段,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车已经开始载客试运营。在雄安新区的部分路段,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车已经开始载客试运营。自主运输技术越来越成熟,它提高了输送效率,还能通过智能分析拥挤和延误情况,更好地计划行程。并且,自动驾驶系统与道路影像预警系统相结合,能够及时发现诸如“行人突然闯入”等情况并做出反应,把交通事故率降到最低。
在教育领域,自适应系统的出现带来了交互教学的新途径。学校把增强现实、脑机接口等技术整合到教学当中,并且利用生物识别分析方法,从而打造出高度逼真的教学场景以及感官再现的互动体验。这样不仅突破了授课场域的限制,还能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未来产业使得个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了改变。网络市场和协作工具起到了推动作用,“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地涌现出来。居家办公以及卫星办公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降低出行成本。在楼宇建筑内部,能够通过移动电话以及人脸识别来管理访问。依赖声音、温度或者运动传感器,就可以激活预先定义好的光热水平,并且进行实时的智能调控。
相关研究表明,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正在对全球经济结构进行重塑。技术封锁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给全球产业链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未来的产业要怎样才能走得更加稳健呢?
潘教峰指出,关键在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同时,关键也在于提升产业链水平。他强调,高水平、现代化的产业链体系对于未来产业能够行稳致远起着关键作用。
专家认为,首先需从源头上提升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将目光聚焦在“卡脖子”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上,促使基础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实际。由于未来产业的技术大多具备多领域交叉的特性,所以要持续打破原有的专业布局所带来的制约,在学科设置、项目资助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深度的融合。
完整产业链的构建十分关键。潘教峰指出,需持续强化材料、工艺、零部件等多领域创新主体的协同研发工作,打通产业链中关键环节以及重点领域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缺失,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化迭代进程,持续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未来产业从技术向市场过渡时,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这就意味着要加快建设一些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要具备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产业支撑力大的特点。同时,要充分抓住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机遇,做好市场服务支撑工作。
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更加不可忽视,该系统包括要素供给、制度环境、企业组织和需求条件等。专家指出,一方面要尽快打破阻碍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另一方面需持续净化市场环境,并且要理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相协调的机制。充分挖掘领军企业的创新潜力,同时挖掘“隐形冠军”企业的创新潜力。利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不断培育未来产业新需求。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新版上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