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超人-超人外卖漫画-超人外卖火神科技
4 月 8 日,ASOS 发布了“停止运营”的声明,这在电商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认为是它的设计风格不够独特,有人觉得是它的价格偏贵,还有人指出是它的货品更新太慢。不管怎样,这些问题在众多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都曾经出现过。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黯然退出的外企,以供大家参考。一、ASOS退出中国市场:进驻三年黯然离开
事件:
2016 年 4 月 8 日,ASOS 发布了一份声明。声明中称将停止在中国本土进行运营,而是通过英国官方网站继续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据悉,除了关闭相关业务外,ASOS PLC 还表示会关闭中国的配送中心,同时也将关闭上海办公室。
退出原因:
一直处于运营亏损的状态。
简介:
ASOS 在 2000 年创立,它是英国最大的时尚电商,也是全球性的时尚服饰及美妆产品线上零售商。ASOS 有一个中国专属网站,这是 ASOS 在全球启用的除英国站外的第 8 个区域性网站。2013 年 11 月 3 日,ASOS 的购物网站中文版正式上线。2015 年 8 月 31 日截止。公司的销售总额有上涨,上涨幅度为 18%。公司的盈利能力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中国地区的业务出现了亏损情况,亏损金额接近 860 万欧元。
二、外卖超人宣布退出中国:补贴大战太惨烈
事件:
2016 年 3 月 1 日,德国外卖 O2O 平台外卖超人(Hero)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称,要暂时停止中国区的实际业务运作。并且公告还表示,从当天起一直到 3 月底这段时间,那些继续使用外卖超人订餐的用户,能够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正常下单,而在线支付则从 3 月 2 日开始暂停服务。
退出原因:
中国外卖市场的补贴战极为激烈,然而其发展速度却较为缓慢。未能在恰当的时机实现大规模的市场拓展,导致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自建物流的重模式致使平台的运营成本高于收入,之后拼凑起来的低频行为也不容乐观,依然难以实现盈利。
简介:
https://img2.baidu.com/it/u=4015373320,307440928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7&h=500
外卖超人是一家外卖 O2O 公司,在 2011 年于德国柏林成立。它曾为 14 个国家提供订餐服务,这些国家包括中国、韩国、德国、英国等。其服务覆盖了 5.5 万家餐厅,全球每年的营业额超过 5000 万美元。为了拓展中国市场,外卖超人在 2012 年 8 月于上海设立了中国办公室。2014 年 4 月,外卖超人宣布获得 8500 万美元的巨额 F 轮融资。2014 年 05 月,相关统计显示,业内人士估计外卖超人的市值已经超过 20 亿美元。
三、零售巨头百思买:收缩市场选择离开
事件:
2014 年 12 月 4 日,全球零售巨头百思买做出了出售旗下五星电器业务的决定。这一决定表明,百思买的零售业务已正式从中国市场撤离。百思买方面称,之后会持续推进旗下在中国的自有品牌业务的发展,然而却不会再开展实体店业务。
退出原因:
管理成本较高,然而营收方面却没有起色。同时,电商平台的冲击也在不断加大,“买断经营”这种方式进一步推高了运营成本。改善业绩的策略效果一直都不理想。在政策方面,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与同行进行比较,没有展现出差异化的特点,从而失去了先发优势,所以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
简介:
百思买集团是全球最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售集团,在过去 20 年中成为北美洲著名零售品牌之一。2003 年,百思买在上海设立了办事机构。2006 年 5 月,它以 1.8 亿美元的代价控股了五星电器。2014 年 12 月,百思买宣布出售旗下的五星电器业务。
四、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DIY没那么简单
事件:
2012 年 9 月 14 日,家得宝公司作出宣布。该宣布内容为,将把在中国的全部七家大型家居建材零售商店予以关闭。同时,家得宝在华的业务将以专业零售店以及网上销售的形式继续存在。这一情况意味着,家得宝基本上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
退出原因:
家得宝将国外的家居建材超市模式直接复制过来,让消费者自行进行 DIY 操作,这种模式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还处于比较超前的阶段。从属性方面来看,超市业态更适宜标准化程度高且价格较低的商品,而中高端的大品牌难以进入超市业态。其在服务以及应对调控冲击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
简介:
家得宝于 1978 年创立,其主要经营家具建材零售业务。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排名位于沃尔玛和家乐福之后,是全球第三大零售集团。它的连锁店遍布全美,有 1800 多家。2004 年,其销售额约为 750 多亿美元。2006 年,通过收购家世界连锁而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大型门店数量曾最高达到 12 家,分布在北京、天津、西安等地。
https://img1.baidu.com/it/u=2239363299,2260211450&fm=253&fmt=JPEG&app=120&f=PNG?w=522&h=500
五、电器零售商万得城:明显水土不服
事件:
2013 年 3 月 11 日,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与富士康共同投资的电器卖场万得城,其在华门店正式关闭,全面撤出中国市场。万得城上海淮海店会作为主要的客户服务中心继续运营,一直到 4 月 30 日才关闭。
退出原因:
万得城进入中国时,中国家电零售市场增长乏力,家电连锁企业业绩下滑,整体行业的景气度不高。买断经营模式难以实现,与竞争对手相比,它既没有规模上的优势,也没有价格上的优势,导致规模化扩张较为缓慢。
简介:
万得城电器属于麦德龙集团,它是欧洲第一大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商。2010 年 11 月,在富士康的“游说”行动下,零售巨头麦德龙集团与富士康创建了合资公司,一起经营万得城在中国的业务。麦德龙以及万得城的创始人埃里希·克勒哈尔等共同拥有万得城中国公司 75%的股权,郭台铭旗下的富士康持有余下的 25%股权。
六、化妆品巨头露华浓退出:太过于保守
事件:
2013 年 12 月 31 日,化妆品巨头露华浓公布信息。此信息表明,作为其公司重构方案的一部分内容,露华浓将停止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活动,同时还将进行大幅裁员的举措,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每年节省 1100 万美元开支的业务重组目标。
退出原因:
采用严格的工厂零库存制度,并且纯粹照搬欧美做法,这就导致了货品不全或者缺货的情况。因为没有代理商,所以其营销团队缺乏人才,这使得露华浓无法进入主流市场。其定位较为模糊,产品线渠道也相对混乱,并且缺乏配套的营销措施。
简介:
露华浓是国际知名的化妆品集团公司,1932 年在纽约成立。1962 年上半年,它在大中华区开始销售。其事业遍布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的各个国家。1977 年,广州友谊商店开始销售露华浓唇膏,它是当时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化妆品牌。1996 年,露华浓正式进入中国。2013 年 12 月 31 日,宣布将于 2014 年 2 月退出中国市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