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大魔王-乒乓球大魔王称号的由来-乒乓球魔王
继续品读系列,今天是第二篇。乒乓球,我们能看得见,但并一定能看的懂。
业余选手与职业运动员之间,差距到底有多少呢?打好乒乓球,是要追求一招鲜呢,还是追求全面呢?不同的时代,技术特点会发生怎样的变迁呢?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我们急切地想知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也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但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期盼“更好答案”的出现。
现在我们有机会聆听一位传奇选手给出的答案,这位选手非常难得,她是“初代大魔王”,是中国乒乓球大满贯第一人,获得过 18 次世界冠军,连续八年世界排名第一,她就是邓亚萍。
邓亚萍达到的职业高度,使得她对乒乓球的理解,比常人要高,并且具有非凡的价值。
当然,我们要避免走入“迷信”的境地。邓亚萍的答案并非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只是众多答案里极为出色的一种。
01预判“杀死”悬念
网友有一个经典问题,那就是“业余选手和职业运动员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
我得坦诚地讲,这个差距要比省队淘汰选手与世界冠军之间的距离大得多。许多职业选手即便退役了 10 年或者 20 年,在与年轻的业余高手进行比赛时,依然能够轻松获胜,就像砍瓜切菜一样。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就有着这样的信心。
为什么?
我们是靠预判来打球的,对方的每一个发球以及每一个回球,大多都在我们的预料范围之内。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去和你较量体力。
老瓦比同时代选手强大的一个明显标志在于:老瓦很少会进行大范围的交叉步,并且几乎都是在人们意料之中的那种“悠闲地行走”。
为何?
交叉步是在处于劣势时进行的拼命挽救行为。良好的预判能够使老瓦始终在敌人之前有所准备。
专业、业余,皆同理。
02先有“根据地”才有“全中国”
https://img2.baidu.com/it/u=971037424,231457336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74
我儿子与乒乓球运动有了深厚的缘分。有人对这缘分的由来感到好奇,如今回想,缘由十分简单。
每个人都具有好胜心。在体育比赛中尤其如此,只有赢了球才会觉得有劲头。然而,以他一开始的水平,是肯定无法赢得比赛的,也不能让对方故意放水。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我只给他练一招:发球。
对于初学者而言,乒乓球中得分最快的招数乃是发球得分。我清楚一点,若要让他喜爱上乒乓球,就必须让他体会到“胜利”所带来的快感。
那天其他的什么都没练,他就练发一个球,发了两个半小时。
他以往每次与他人比赛时,每场都会发出两三个“自杀球”。然而就在那一天训练过后,到了第二天他与别人比赛时,一个“自杀球”都没出现,并且他还取得了胜利。
大家时常会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要选择一招鲜呢,还是选择全面发展呢?我的建议是,在战略层面上你必须要做到均衡且全面发展,然而在第一步的时候,你首先得把一招鲜做好。
中国乒乓球一直强调需达成“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然而,我们清楚,这是顶级选手所应具备的标准。
业余选手压根不可能实现。
所以,我们时常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追求一招鲜呢?还是追求尽可能做到全面呢?
邓亚萍给出的答案为:在战略层面,你需要做到均衡且全面发展。然而,第一步,你首先要把某一招做到极致,也就是先做好一招鲜。
我很同意此观点。
这与毛主席的“根据地”思想有相似之处,先是逐步建立起较为零散的根据地,接着让这些根据地慢慢地相互连接起来,最终使得原本微弱的力量如同星星之火般逐渐蔓延成熊熊烈火,遍布整个中国。
一招鲜是你的“根据地”,它能让你在赛场上得以存活,是你的命门所在。技术全面是你的未来,只有在一招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你才有可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获得更多的胜利,赢得“全中国”!
0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当年处于巅峰状态的我,若与现在中国女乒最为优秀的球员进行较量,是无法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打法,其中包含新技术的推出。然而,在我看来,乒乓球始终不变的是以快取胜,唯有快才能无往不胜。只要速度够快,就能掌握主动权。旋转是建立在快的基础之上的。我顶着你,始终让你难以施展,你就无法制造出很强的旋转,没有很强的旋转,也就意味着没有作用。
真理的光芒不仅不会随着时间流失而黯淡,反而会愈发光彩夺目。
比如邓亚萍的“速度论”。
邓亚萍所处的时代,是小球直径为 38 毫米的时代,是使用有机胶水的时代,是可以遮挡发球的时代,也是实行 21 分制的时代。并且她自身采用反面颗粒的特殊打法,凭借快速来取得胜利,凭借快速来克制旋转,这既是真理也是捷径。
https://img2.baidu.com/it/u=4129080011,111102573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89
邓亚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她发出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样由衷的感叹。
二十多年过去了,真理的光芒再次照进乒乓球运动。
男子有张本智和和林昀儒,女子是伊藤美诚。我们突然发觉,在 40+新材料的时代,那些能够对国乒构成威胁的选手,都纷纷“复古”,并且“回归”到了速度流。
这,就是真理的历久弥新。
04旋转和控制是精髓
我们专业运动员与业余选手进行比赛时,有时无需特意发起进攻就能获得分数。这是因为乒乓球具备两个特点,其一在于有旋转,其二在于依靠控制。
业余选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步法。步法需要从小开始练习,过程是很辛苦的,需要一步一步地积累和熟练。如果没有步法,就无法抢到合适的位置,也无法发动进攻。即便有了步法,倘若我对球的控制非常严密,你依然无法上手,那又怎么能够得分呢?
这段话至少包含两大核心点:其一,乒乓球的精髓在于旋转与控制;其二,步法具有重要性且充满艰苦性。
乒乓球运动与其他球类不同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旋转。能够很好地掌控旋转的选手,必然具备出色的控制力。
步法是乒乓球的生命,无论专业还是业余,没有步法没有未来。
步法超难练习,需要从幼年开始练,要一板一眼地练,要经历艰苦的过程去练,要通过积累来练,要下功夫,要耗费时间。这既是步法的难点所在,也是步法的珍贵之处。
05悖论背后的玄妙
“业余选手跟我打,能得几分,取决于我的手有多紧多松。
当时我在奥组委任职。有一群爱好者执意邀请我去和他们一起打球。我先上场“啪啪啪”地练了几个球,之后大致就了解了他们的水平,也清楚可以把力度控制得松一些还是紧一些。
水平高的人得分反而更少,你知道为什么吗?
对于打得不太好的人,我会放过他,只要能开开心心就好。而对于打得不错的人,我会稍微收紧一些,我稍微一收紧,他就难以打到球,也就没得打了。
打得好的人,反而得分更少;不太会打的人,反而拿分更多。
听起来,像不像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悖论?
听完邓亚萍的解释后,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得分的关键并非在于自己,而是在于邓亚萍那稳稳当当、十拿九稳的拿球动作。
这段事例对我的启发是多元的,至少告诉我这些东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