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厨房经营模式-厨房共享经营模式是什么-厨房共享经营模式有哪些
2023 年 4 月 14 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抗癌共享厨房的门口两侧堆满了物资。门前也围满了人,大家对它有着各种各样的传闻,并且议论纷纷。极目新闻报道称,这两天,郑州的某“共享厨房”凭借一封“坚持不下去了……”的致歉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各地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大家都期盼这家“共享厨房”能够摆脱困境;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有人指责该机构在卖惨进行炒作,在消费爱心,没有公布捐款的流向,还说老板张某某家里有好几套房并且开着豪车。
郑州市金水区事发地迅速组建了联合调查组。4 月 15 日晚,发布了调查通报。通报中不仅披露了张某某家庭名下的房产和车辆,还公开了查实的公益信息。社会爱心人士赠予的款项为 25 元,这些款项分别保存在银行卡、微信以及支付宝中,并且都没有被支出。赠予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正在进行清点工作,当事人已经停止接受各类社会赠予。对社会爱心人士赠予的款物使用情况,将依法依规进行监督监管。
从现有的信息去看,郑州的这起“共享厨房事件”,其起因是复刻了之前众多有争议的公益事件的情况。即公益与生意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且公益信息的披露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
有媒体对周边另外两家“共享厨房”进行了走访。这两家“共享厨房”的老板都称能够赢利。5 元可以炒一个菜,这也是“共享厨房”的普遍价格。其中有一家店面是夫妻两人共同经营的,面积 20 多平方米,每月能赚近万元。另一家已经经营了 9 年,老板委婉地表示,如果不赚钱,那他肯定不会开这家店,而是直接转行。
一个餐饮新业态存在市场、存在竞争且有赢利空间,然而却因经营困难无法继续经营下去,那么直接选择退出即可。对于原本的服务对象,完全没有必要过于担忧。在市场竞争足够充分的情况下,转而去同类商家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在公益的前提之下,才会出现“他们(服务对象)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郑州“共享厨房事件”的善后工作,其前提在于,张某某等人所经营的“共享厨房”,到底是在做生意,还是在从事公益活动,亦或是两者同时都有呢?
https://img1.baidu.com/it/u=4102440681,399674876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从个案中跳出来看个人慈善这件事,近些年来有很多起公益方面的舆情,这些舆情都与公益和生意没有区分清楚有着关联。
公益和生意之间,部分边界是模糊不清的。两者在相交的地方存在部分重叠。然而从本质上来说,公益和生意依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活动。
公益一般是为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而开展的,生意是为获取个人或特定人的收益而进行的。所以,公益活动通常不收取费用,其目的常常是改善受助群体的状况,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生意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赚取利润,并且获得更广阔的商业发展空间。
公益组织通常没有赢利的来源。因此,在可持续性方面,它需要依赖捐赠者以及有关机构提供人员、物资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而企业则必须保证对市场的触觉始终保持敏锐,并且要保持竞争力,以此来实现持续的利润。
做公益和做生意是由个人进行选择的。不存在逼迫某人一定要去做公益或者一定要去做生意的情况。然而,无论是选择做公益还是做生意,都必须依照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业界普遍认可的规则来行事。例如,在做公益时,就应当做到账目清晰;而在做生意时,就应当做到明码标价等。
公益组织要将账目及时公开,做到全面且有效,这样捐助者就能便捷地知悉每一分善款的花费情况,清楚地了解善款具体流向了哪里。只有确保公益资金全部依照捐助意图用在公益项目上,这才是公益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公众对公益组织产生信任并给予支持的基础。
公益要发挥最大效益,真正达到改善社会、帮扶于民的目的,就必须确保透明和公开。
分析公益与生意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异同,这是很简单的。然而,一旦进入具体的社会活动当中,两者的边界有时就会变得模糊起来。
https://img1.baidu.com/it/u=1643265904,197414434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29
有的人起初从事公益活动,然而在进行的过程中,面临着人员、财物、物资以及资金等方面难以持续维持的状况,随后便开始做起了生意,通过商业来支撑“公益”;有的人一开始是在做生意,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产生了想要回报社会的想法,或者希望从慈善行为中获得社会声誉,于是就开始投身于公益事业。
一开始可以选择坚持走公益之路或者生意之路,也可以后来两者都涉足。但无论怎样,都必须把公益和生意清晰地分开,不能将它们搅和在一起,以免模糊了信息公开的义务和责任。
郑州“共享厨房事件”引发争议的原因在于此。从生意角度而言,它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需求,也丰富了餐饮市场的业态。从公益立场来审视,它接受了各类社会捐赠,从而导致出现了不少拎不清或不规范的问题。
其实,如果一开始当事方就清楚地明确其从业的定位,那么后续或许就不会出现这些波折了。
撰稿 / 顾左右(法律学者)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吴兴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