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特征-连接物联网物体的四个特征-请简要描述物联网的特征
资源简介《初识物联网》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说课的课题是《初识物联网》。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评委们汇报:一是教材与学情分析;二是教学目标;三是教学方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下)》的第 5 课是本节教材。它主要包含物联网的概念、特征和架构这三部分内容。在之前,通过第一单元《走进网络》的教学,已经为本课教学做好了较好的铺垫。而本单元后面的四课教学,是对本课教学的应用和深化。所以,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螺旋上升的重要作用。教材设计者希望通过阅读活动来优化课堂结构,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通过讨论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来达成;通过实践活动来达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从感性逐渐迈向理性,从单一逐步迈向发散,从形象开始迈向逻辑。对于本课而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联网的应用实例,然而他们对物联网的内涵了解得还非常少。儿童的认知特点表明:教学的起始点通常要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开始,对新知识的探寻往往以熟悉的事物当作背景,能力的培育往往以认知冲突作为突破的关键。所以,教师需要掌控好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地借助实例体验以及其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感知,依靠形象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持续地向高水平进行转化。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其中,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为:
探讨生活中的物联网,以此来了解物联网的概念,同时感受万物互联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探讨和观察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实例,了解物联网的特征。
https://img2.baidu.com/it/u=2999076263,232747059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474&h=441
绘制物联网数据传输的简单流程图,从而能够了解物联网的架构。本课的教学重点包含:物联网的概念、特征以及架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物联网的架构。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是以学科思维为基础的,是以问题解决作为导向的,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任务驱动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北师大的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持有这样的观点: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思维,而培养思维的最佳场所是课堂。基于此,实施思维教学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一直是我的教学主张。正是从这个意义层面出发,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如下四个步骤:
创设情境,以此来诱发思维;进行对比学习,以此来激活思维;深入展开探究,以此来拓展思维;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提升思维。
步骤 1. 创设情境,诱发思维。
在这个步骤中主要进行新课导入。首先展示物联网在日常生活里的三个应用场景,且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其中第一个场景是小区大门口的车辆进出管理系统,第二个场景是小区大门口的行人进出管理系统,第三个场景是酒店大门口的红外感应自动门。观看完视频后,让学生思考 3 个问题:其一,这三个应用场景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说说这三个应用场景的不同之处呢?可以组织学生和同桌一起进行讨论。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且顺势引出物联网。通过这样的方式,借助实例来驱动,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也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步骤 2. 对比学习,激活思维。
在这个步骤中,有 3 个环节:
环节一,学习物联网的概念。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得出物联网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不同行业万物互联的场景图,并且与同桌分享生活中其他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在组内分享之后,教师挑选几个学生面向全班,谈谈物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样做,将课堂归还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自主进行探究,从而真正地理解了物联网的概念。这样一来,概念的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之上。
https://img0.baidu.com/it/u=1773096464,555184411&fm=253&fmt=JPEG?w=1068&h=800
环节二,要理解物联网的基本含义。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个名为《物联网的起源》的微视频,通过这个视频让学生知晓物联网的前世今生。与此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 3 个问题:其一,是谁最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其二,是否认可“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观点?其三,实现“万物互联”需要用到哪些技术?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小结。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理解了物联网的含义,并且培育了学生的数学化学习能力。
环节三是提炼物联网的特征。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即物联网与互联网有哪些区别。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来找到答案,重点在于进一步认识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内在联系。在这之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提炼出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分别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教师针对每一个特征逐一进行举例剖析。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式谈话,让学生详细了解数据在物联网中的收集、传递、处理过程。接着,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和分组讨论进行对比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数学化学习能力,进一步激活了思维,体会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步骤 3.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在这个步骤里,主要的任务是对物联网的架构进行学习。此内容兼具重点和难点的特性,我借助以下五个步骤来实现突破。首先,让学生凭借自学课本的方式,答出物联网的四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其次,以人的不同器官作类比,通过学生的回答,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接着,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以视频形式呈现的物联网应用小场景,让学生知晓物联网架构中每一层的功能;然后,在上述场景里,列举一些设备和软件,让学生说出它们属于哪一层以及有什么作用;最后,回顾课始展示的红外感应自动门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理清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画出物联网中数据运行的简单流程图,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加强指导,最后对若干学生完成的流程图进行展示评价。通过这样的进阶式学习,使得问题解决的难度得以降低,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步骤 4 是进行归纳总结以提升思维。此步骤包含 2 个环节。环节一是进行总结归纳,需结合板书设计,从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等方面着手。
从知识梳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分别从多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与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另一方面是针对架构进行梳理,还有一方面是从其他方面进行梳理。并且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进行这些梳理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
在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延伸。教师要提示学生,在物联网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时刻践行信息社会责任。同时,我们要对物联网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具备理性的判断能力,并采取负责的行动。
环节二是完成随堂练习。可以先启发学生去寻找在家居、出行、校园等情境中出现的设备,接着让学生分析这些设备的使用过程,然后让学生画出简单的流程示意图。教师要择优对这些示意图进行展示和点评,并且结合智能插座的应用,给学生示范引领如何绘制流程图。通过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首先进行实物演示,展示智能插座的实际应用。通过这样的演示,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并且,这也为下一节课《物联网与生活》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各位评委,本课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一是问题驱动,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二是对比学习,不断创设应用场景。三是深入探究,以此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归纳总结,进而激活、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步骤,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方式,并循序渐进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体现了我的教学主张。我的教学主张一贯如此。即基于学科思维,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采用思维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烦请各位评委作点评指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