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短视频-少儿短视频大全-小朋友短视频
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前不久发布了第 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在 2018 年至 2022 年 12 月这段时间内,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从 6.48 亿增长到了 10.12 亿。
报告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年增长,2021 年达到 1.91 亿。同时,接触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此前,有关权威研究显示,我国超一半未成年人在使用短视频。3 月 28 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国家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对青少年沉迷短视频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只是刷刷短视频,没什么大问题,比玩游戏要好些,可实际并非如此。当下短视频已成为全民化应用,未成年人对短视频“上瘾”的情况越发明显,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那么,未成年人主要在观看哪些视频呢?专家有怎样的建议?为何要开展专项治理?潮新闻记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两成留守儿童家长认为“事态已十分严重”
感觉现在孩子对刷短视频很有“瘾”,这种“瘾”超过了当年的游戏《王者荣耀》所带来的吸引力。
我家的小朋友每天都在看视频。把他们带到户外去,他们依然离不开手机。
每天都在刷短视频,怎么说都不听。马马虎虎地写完作业后,就立刻抱着手机看了起来。
……
家长们这样的感叹,如今已经耳熟能详。
2021 年颁布了最严“限游令”,自此之后,游戏企业仅能在周五、周六、周日以及法定节假日的每日 20 时至 21 时,向未成年人提供 1 小时的服务。未成年人一周可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调查表明,许多未成年人原本在游戏上花费的时间并未转移到线下的文体活动中,而是流向了短视频。
2022 年 11 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未成年人上网的普及率已接近饱和状态,在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中,看视频这一行为超越了打游戏和听音乐,成为了最主要的行为。其中,未成年人使用抖音这类短视频类 App 的比例高达 65.3%。
蓝皮书中提及,未成年人经常观看的短视频题材,按顺序依次为搞笑类的,还有休闲类的;以及琴棋书画类、运动舞蹈类、历史地理类等兴趣类的;接着是考试辅导类、课堂录像片段类等学习类的,还有游戏类、时政类、综艺类。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听到的回答大致如此,搞笑类短视频深受未成年人喜爱。从性别方面来讲,男生偏爱体育类、游戏类视频,女生则喜欢休闲类、综艺类视频。当下,看短视频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周末或者寒暑假。
调查显示,农村里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相较于城里的孩子而言,受短视频影响的程度会更大一些。
https://img1.baidu.com/it/u=1425455413,299418965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200
近日,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发布了《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提到近七成孩子会用手机看短视频,三成孩子会用手机玩游戏。有 67.3%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有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 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情况很严重”。
夏柱智副教授向潮新闻记者介绍:他从 2018 年开始就一直关注留守儿童手机沉迷的问题。最近留守儿童对于短视频沉迷的情况非常明显。游戏沉迷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然而短视频沉迷比游戏更为严重。因为游戏存在一些在年龄、技术操作以及兴趣方面的门槛,而短视频的用户涵盖了全年龄段。
课题组在农村调研期间,时常能见到 4 岁、5 岁的小孩在观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夏柱智指出,城市小孩的课余时间大多被父母管束着,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则相对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有些老人在照看孩子的同时,还得去做农活或者做其他事情,很难一直看护着孩子。为避免孩子打扰自己,他们就会把手机当作“电子保姆”让小孩去玩。小孩在家一看就是一天。”
这一点,唐心(化名)曾去贵州某县城支教三个月,对此深有感触,“很多老人只会说离远点看、注意眼睛,基本上不会去管孩子是否会沉迷其中。”
在湖南省汨罗市的某一个乡镇里,有一位带孙子的老人向课题组讲述道,他们家里安装了视频监控。要是小孩子哭闹起来,儿媳妇就会来询问情况。他们担心如果对孙子过于严厉,孙子向他妈妈告状该怎么办,这样一来,他们不仅白白辛苦,还可能会引发矛盾。
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管教,然而爷爷奶奶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并且由于祖辈存在“隔代亲”的现象,当孙辈出现不当行为时,爷爷奶奶反而更倾向于妥协或者纵容。夏柱智分析道,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缺乏约束的留守儿童在网络中更加肆无忌惮地畅游。
过去,乡村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更为紧密。他们的童年生活在某些方面相较于城市儿童更为丰富多彩。然而现在的小孩,像打球这类活动基本不玩了,捉迷藏这类活动也基本不玩了,下棋这类活动同样基本不玩了。这些体育文娱活动都不玩了,这让夏柱智感慨万千。
这种现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原所长孙宏艳向潮新闻记者形容为一种“新的数字鸿沟”。过去我们常提到,城市里的孩子能够更早地接触网络,视野更为开阔;而农村孩子因为手机价格贵、网费贵,无法接触到网络,从而产生了信息差。现在情况相反,乡村孩子被束缚在网络之中,他们看短视频、玩游戏、看网络小说所花费的时间都比城市孩子要多。而城市里的孩子,其娱乐活动更为丰富,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了。
“某音15秒,人间两小时”,这样的“爽感”后患无穷
很多看短视频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原本是想节省时间去看一个时长为 15 秒的短视频,然而看的时候就停不下来了,一刷就刷了一整个晚上。有网友如此总结:“某音的 15 秒,就如同人间的两小时。”
这个现象属于时间心理学范畴的时间错觉。具体而言,当人处于快乐兴奋的状态时,会觉得时间流逝得极为迅速;而当人处于忧伤的情景中时,会觉得时间流逝得格外缓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物质依赖科副主任孙继军分析指出:观看短视频会让人感到快乐。这是因为短视频能激活大脑的奖赏通路。奖赏通路中的神经元会释放大量多巴胺。这种多巴胺会让大脑将刷短视频与快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们产生再次执行刷短视频这个行为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其他事件来转移注意力,就有可能会一直刷短视频,从而获得快乐的感觉。
这种快乐能持续多久呢?许多人刷完短视频放下手机后,反倒会有一些失落之感。在人体方面,能带来快乐的有两种激素,其一为多巴胺,其二为内啡肽。多巴胺能给人带来短暂且兴奋的刺激感;内啡肽能给人带来心平气和且愉悦的满足感。
想要获得长久的快乐和满足感,就需要尽量摆脱对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满足”的依赖。杭师大心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帅禹向潮新闻记者表示:运动能够让人产生内啡肽;坚持一件事直至有成果的那一刻会使人产生内啡肽;对他人奉献可以让人产生内啡肽;心灵平静也能让人产生内啡肽。
而且,不断强化即时满足感,会对一个人的注意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破坏专注力与延迟满足感。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医院门诊确实发现了此类案例:有一些学生由于长期观看短视频,使得注意力下降,成绩大幅下滑,进而对现实生活产生逃避心理,然后前来咨询。
https://img1.baidu.com/it/u=3438953860,316775772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978
孙继军称,看短视频需维持的注意力时间较短。久而久之会形成条件反射,使得更容易关注时程短的事件。在做其他事时,就难以保持长时程注意力。例如,一节课 45 分钟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然而受不良行为习惯影响,更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进而对学习产生影响。
刷短视频停不下来,背后与平台的算法机制有关。几乎所有短视频平台都依据算法向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用户观看得越多,算法推荐的内容就越精准。每次手指滑动,看到的几乎都是符合自己喜好的视频。由此看来,短视频平台对我们个体而言是很“善解人意”的。这种“善解人意”,稍不留意就会把未成年人本该用于学习、锻炼和社交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给占用了。
短视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新方式。观看短视频时,感官的享乐体验比思考更重要。这容易使未成年人倾向于浅层面、简单化的思考方式。它不能让未成年人对事物形成系统、完整的认知。甚至还可能让未成年人面临被困在“信息茧房”中,难以接收外界其他信息的风险。
夏柱智带领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网络宣传存在娱乐化和游戏化的价值观念。例如“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物质至上拜金攀比”等。这些观念潜移默化地对留守儿童的“三观”产生了影响。在留守儿童看来,网上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而现实中的老师和家长却什么都不懂。
他们在这种“短平快”的感官刺激之下,兴奋级别会得到提升。这会使得他们对现实中那些平凡的事物和活动,既提不起兴趣,又缺乏耐心。进而有可能会滑向猎奇、“重口味”等那种畸形的审美取向。
湖北荆门市某中学今年七年级的小林(化名)喜欢看搞笑小视频。他对大部分内容都记不住,只觉得那种爽感难以用言语表达。因为长期看这些搞笑内容,小林现在对一般笑点的视频没感觉了,无法获得“爽感”。他现在越发喜欢看一些恶搞类短视频,像扮丑、装傻以及令人倒霉等内容。
如何预防孩子沉迷?家长先放下手机
目的是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
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在发布会上表明,今年会对青少年模式进行全面升级。一方面要丰富分龄内容,另一方面要对时间和功能进行科学限定,并且把使用难度降低到最低门槛,以此让青少年模式切实成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
曾经的“留守儿童”如今已成为年轻一代的务工者,他们宁愿自己承受辛苦,也要带着孩子一起出去。他们一方面关心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更关心孩子的未来。
二十多年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原所长孙宏艳接触了众多家庭,并且进行了许多调研。她留意到,“民主型”家庭的孩子在沉迷游戏和短视频方面的情况相对较好,而沉迷现象更容易出现在“溺爱”“专制”“忽视”这类家庭里。
她建议:家长方面,首先要做好监护人的角色。要尽量避免让小孩子在年纪过小的时候就接触手机。防止小孩子刷短视频上瘾的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进行物理隔绝。
其次,要及时察觉到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能将手机当作“电子保姆”,不能把看短视频等活动当作给孩子的奖励,也不能让孩子把手机当作发泄情绪的途径,以免孩子养成手机依赖。
更重要的是,家长需以身作则。家长要放下手机,控制自己观看短视频的时间,并且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看短视频。“如果大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双手,又怎么能要求孩子远离手机呢?单纯地进行指责批评,只会让孩子离得更远,还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家长若担心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那么不妨从陪伴和交流着手。这样能让孩子获得更多情感方面的支持,也能使孩子与外部真实世界建立良好的连接,并且进行良好的社会互动。陈帅禹建议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