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深圳创业-深圳创业去哪些市场-深圳创业去哪里比较好
开店之后,我结识了许多创业者,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微信好友增加了 4000 多个。我察觉到,不管是经营便利店,还是经营小面馆,大家都对学习和分享有着极大的热情,这里“烟火小店”的创业氛围格外与众不同。下午 2 点的时候,在宝安区翻身路上,陶强坐在自己的包子店前,手里拿着自家的豆浆,和供应商朋友交流着自己的创业心得。五年前,陶强离开了航空公司的高管职位。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之中。随后,他创立了“城墙胡同”老北京包子铺。仅仅过了半年时间,那袅袅的烟火气就从宝安开始,向深圳全市的多个区域飘散开来。一年之后,更是扩展到了大湾区的多个城市。
陶强的职业身份从蓝天转变到街巷,这不仅丰富了他对深圳的认知,还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了“抱团成长”的力量。所以,在持续拓展商业版图的同时,他打算加入宝安的“青年小店”计划,以便为更多创业者提供经验分享与支持。
敏锐捕捉市场空白 以满分执行力投入
为了拥有这正宗的北方包子风味,陶强花费了不少心思。
陶强在创业开包子店之前,曾是一家航空公司的高管。2020 年,航空业的状况不佳。陶强重新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了审视,最终下定决心投身到创业的浪潮中。回忆起创业包子铺刚开始的时候,陶强至今仍印象深刻。为了寻找到最正宗的老北京包子口味,他花费了五天的时间,跑遍了北京的各个街巷,品尝了 40 多家包子铺的包子。
回到深圳后,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亲自蹲守店内。他倾听顾客反馈,不断调整包子的大小和口味。包子的重量经历了从 150 克到 40 克,再到现在的 80 克的变化。陶强一直在寻找最符合深圳市场的产品。凭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第一家包子铺迅速盈利,这让陶强信心倍增。半年内,他在南山、光明、宝安等地连开 6 店。
在拓展创业版图时,陶强遭遇了诸多挑战。陶强有着十多年的航空高管经历,他明白只有实现标准化,品牌才能真正做大做强。他曾尝试运营中央厨房,然而,由于缺乏大规模生产的经验,最终不得不无奈地关闭。“把钥匙还给房东的那一天,我甚至在门前蹲了一会儿并哭了起来。但我清楚,方法路径如果错了,那就是错了。”即便如此,这也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他静下心来开始重新思考,同时进行大量的学习。他转变了经营理念,还找到了合适的“创业搭子”,继续着创业的大计。
如今,不仅是深圳,东莞、珠海的食客都能尝到陶强的包子。
加入“青年小店”计划 留存更多城市温情
深圳车水马龙,早餐包子铺分布得像星星一样多。这样的“烟火小店”不但承载着创业者的梦想,给奔波的人们提供了能量,而且凝聚着城市的温情。
陶强介绍说,他店铺的员工是 50 岁左右的。这些员工有阿姨,也有叔叔。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多数员工是因为家人而来到深圳的。在宝安店的周姨今年 53 岁。她的儿子毕业后来到深圳打拼。一年才能见一次儿子。为了能和孩子相聚,周姨举家搬到了深圳。机缘巧合之下,周姨来到了陶强的包子店工作。每天凌晨 3 点就得上班。然而,每卖出一个包子,都成为了周姨小幸福的具体体现。
宝安是深圳最具活力的城区之一。这里孕育了无数像“城墙胡同”这样的“烟火小店”,同时也涌现出了众多像陶强这样的青年创业者。这些小店不只是创业者梦想的承载者,更是城市温情与活力的象征。
去年,宝安团区委与区委社会工作部、宝安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一起推出了全市首批“青年小店公益扶持计划”。借助一系列扶持举措,助力青年小店能够蓬勃发展,推动青年实现就业创业。
蓝天到街巷,陶强的职业身份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刷新了他对深圳的认知。陶强准备加入这一计划,他要为更多创业者分享经验。他希望让更多“烟火小店”在这座城市蓬勃生长,留存更多城市温情。
深圳晚报记者 黄馨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