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国企企业改制-国企改制单位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文章,在 2014 年 3 月是以昆仑岩这个笔名发表在《环球时报》上的。当时,它率先在官方媒体上公开提出了反对国企私有化的问题,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明确指出,“国企私有化是最大且最彻底的腐败”,还指出“这是搞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公权私化、公利私有,从根本制度层面实现了化公为私的腐败目的”。现在来看,所论述的观点依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进行了修订后,授权了“昆仑策研究院”的头条号进行原创发布,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欣赏到。两会期间,总书记发表讲话称深化国企改革是大文章,国有企业不但不能削弱,还需加强,此讲话令人增添信心;然而,却听到有些官员专家的话,让人产生疑惑和担忧。
https://img2.baidu.com/it/u=1303495631,1688662506&fm=253&fmt=JPEG?w=1140&h=760
国有经济掌控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它主导着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带动着一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是国家能够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纠正市场失效以及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条件。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国有经济理应在这样的国家中比在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种非公经济与公有经济一同进入市场,让它们平等竞争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证国有经济能够有效地控制国防科工、金融、能源、铁路等这些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主导作用。欧洲国家在经济私有化、自由化浪潮之后的现今,与其他情况相比,仍保持着相当高的国有化程度。国有经济在许多重点经济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国企投资占国家投资总额的比重通常都在 20%以上,比如法国达到 27%。而我国在改革进程中,国有经济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资本占比都在持续下降,如今在全国企业资产中,国资所占比重已降至 20%左右。中国属于处于后起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国家。深化国企改革后,从总体上来看,只能够提高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而不可以再让其降低。
近年实践表明,我国仅存的大型国企虽存在诸多问题,然而在推进改革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系国计民生上也有着重要意义,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时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支撑国家经济战略发展大局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国企改革,并非让国企单纯地撤离阵地、售卖产权。重点在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益,使行为约束更加规范,进而增强国企的实力、活力、竞争力以及控制力。
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取决于控股方是谁,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如果认为加入 WTO 后就只有合作而没有较量,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敞开胸怀,去拥抱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而不需要总是想着谁控股的问题,甚至连本国的经济命脉和战略产业都可以依附到别人的战车上,这种想法恐怕就连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无法做到。我们必须严禁以国企改制为借口,放弃国有资本的控股权,改变重点国企的性质。
https://img1.baidu.com/it/u=150980888,257614351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43
深化国企改革,要求国家在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从以实物形态管理为主转变为以价值形态管理为主。这并不意味着今后可以不重视国企的发展,而只重视国资的运作。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仅仅看资本增值的数量,更要关注资产的实际质量,关键和基础在于实体经济。把国企搞好做强,才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支柱和基石,依靠其他是不可靠的。
有人将国企视为腐败的根源,宣称国企私有化是从体制层面反腐的关键举措。实际上,国企私有化恰恰是最为严重且彻底的腐败行为。所谓的腐败,其本质就是将公有财产变为私有。通过国企私有化的方式来解决腐败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了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公权私用、公利私有,从根本制度层面达成了化公为私的腐败目的。国企原本好好的,其资产被以低价折算成股份,私自瓜分并低价售卖,致使国资以变相的方式流失了。这样做的代价是众多国企自我毁灭,大批职工失去工作岗位,国家的实体经济变得空洞化,原本应该让广大人民受益的改革红利也变了味!民众的这种担忧并非是没有必要的,我们的社会需要采取措施让这种担忧转变为放心。
作者是昆仑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且为高级研究员,该内容来源于昆仑策网【作者授权】,经修订后予以发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