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求助障碍:留学生茉的故事,你是否也有类似经历?
拒绝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么拒绝别人,要么被别人拒绝。这种常见的事情,是一些人很难处理的人际问题。他们很难对别人说“不”,也很难寻求帮助。我将此类问题称为“否认/寻求帮助障碍”。
01
在咨询过程中,我听到很多关于“拒绝/寻求帮助障碍”的故事。其中,莫的故事最为不同寻常。
Mo是一名待人真诚、友善的国际学生。上大学时,她认识了几位刚从中国来的同学。她觉得他们对这个地方不熟悉,想帮助他们。有一段时间,她开车送他们上下学。
久而久之,这似乎成了她的一种义务,给她带来了很多麻烦。可是,她就是说不出口“我不拉你了”这句话。
最终,她无奈,只能休学半年。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放假结束后,她想着回到学校后再去看他们。如果他们想继续骑行怎么办?她还是无法拒绝。最后,她想出了另一个解决办法——申请去欧洲大学做交换生。直到那几个人在欧洲交换了一年毕业之后,这件事才结束。
曾经,我也有过某种“拒绝/寻求帮助的障碍”。
有一次,我去一个地方上心理学课,沿着路走。突然,他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了。路边有一棵桃树,一些烂桃子掉在地上。我不小心踩到了其中一个。揉揉酸痛的手臂,我明白了自己摔倒的原因。
在摔跤之前,我刚刚拒绝过一个人。因为我做了近20年的记者,离开新闻圈后,人们仍然会要求我帮助他们修改文章。这让我有些尴尬,无奈的拒绝了一些。而这个人,还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朋友。我挣扎了一会儿,还是拒绝了他。然后,为了这次拒绝,我用重重摔了一跤来惩罚自己。
与其拒绝别人,我寻求帮助的障碍更为严重。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几年生活很贫困。一位姐妹般的朋友说:“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借给你3000块钱。”听了她的话,我哭了很久。那时我才意识到寻求帮助对我来说是多么困难。
“拒绝/求索障碍”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限制着我们生活的自由,让我们付出不必要的代价,遭受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02
为什么对别人说“不”这么难?
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有必须做和不应该做的行为都是有信念支持的。
“拒绝别人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问莫。
“这意味着我辜负了别人。”
“如果你真的让别人失望了,你会如何评价自己?”
“我还不够好。”
“如果我让别人失望了,那说明我还不够好。”这是莫的信念。而且,她将这种信念推向了更加绝对的高度:我不能让任何人失望。
害怕对别人说“不”的人都有一个相似的信念:永远让别人快乐。
如果不可以,后果是什么?他们的假设常常是:“如果我不能让别人快乐,别人就不会喜欢我”; “如果我不能让别人快乐,那我还不够好。” ”
这些信念的背后,还有一种信念:他人(需要)比自己(需要)更重要。
莫的说法是这样的:她把我当作好朋友,我对她来说比她对我更重要。我做的事对她来说很重要,但对我来说不太重要,所以我就做。
这个逻辑类似于这样的情况:A和B一起出去吃午饭,A特别想吃北京烤鸭,B什么都可以吃。吃北京烤鸭对A来说很重要,但对B来说没那么重要,然后B就跟着A去吃北京烤鸭。如果发生一两次,没有问题,也不会打扰B。但如果A每次都说什么就吃什么,B就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会对A感到怨恨,或者生自己的气。
莫就是这样的。她总是满足别人的需要,尤其是自己不方便、不愿意的时候,这让自己很痛苦。
同样,如果没有一种或多种信念的支持,就很难向他人寻求帮助。
“向别人寻求帮助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问了另一位访客李。
“这意味着给别人带来麻烦,”她说。
“如果你真的给别人带来麻烦怎么办?”
“别人会不喜欢我的。”
因此,李很少向别人求助。有一次,她必须搬动一个很重的物体。她可以请男性朋友帮忙,但她必须独自搬动。结果,她的手臂疼了好几天。
另一些人则不敢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担心欠别人一个人情,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情感负担。我有一位男性客户,他没有寻求帮助,因为他相信如果他寻求帮助,他就会欠别人一个人情,那没关系。他可以而且愿意回报这份恩情。但其他人可能会要求他以其他方式报答,比如违反一些规章制度。这对他来说是最困难的事情。
其他人则不愿意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如果你被拒绝了,你会感到巨大的羞耻感,觉得自己不应该有这个需求。
总之,寻求帮助的障碍背后,一方面是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对自己需求的羞愧。
“拒绝/寻求帮助障碍”常常成对出现。那些害怕拒绝别人的人也很难向别人寻求帮助。他们具有同理心,善于向别人介绍自己:如果别人的请求帮助让自己难堪,那么他们的请求帮助也必然会让别人难堪。但我也见过一些人做相反的事情,他们可以毫无问题地对别人说不,也可以毫无问题地向别人寻求帮助,有时这是一种自我强加的特权——其他人应该在他们身边。
更多的人在寻求帮助时能够理解别人的困难,理解别人的拒绝,感激别人的帮助。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尽力而为,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你可以真诚地表达自己,不要苛责自己。这是更健康的人和更可持续的关系。
03
那些很难对别人说不的人确实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但故事还有另一面,这也创造了一些美德和价值观——愿意帮助别人。因此,它们常常受到人们的欢迎。
如果你能保持这种利他的状态,那就没有问题。但这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一个人总有脆弱、沮丧或生病的时候。在这样的特殊时刻,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关心。此时,内心的冲突就产生了。
当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时,他们就会陷入痛苦的纠结之中。他们似乎只有两种应对策略:
首先是放弃自己,继续做一个善良的好人,回应别人提出的各种要求,从不拒绝。
二是完全不考虑别人,对任何要求说“不”。
莫经常在是拒绝还是同意上“陷入困境”。有一次,她不知道如何拒绝一个朋友约她一起健身。她需要有一个非常重要或适当的理由说“不”。我和她商量可不可以“无理拒绝”。这对她来说太难了,因为那样她就会变成一个坏人。
这个想法从何而来?她说,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经常对她说:“你不能太自私,要考虑别人的想法。”因此,她形成了一个信念:如果你只考虑自己,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我们需要学会与我们的限制性信念交谈、辩论或谈判。这是第三个应对策略:有时接受它的指导,为他人服务,体验你被需要的价值感;有时告诉自己,“现在我累了,我需要照顾好自己。”或者,“我的愿望或需求至少与其他人的愿望或需求一样重要。”
对于拒绝障碍, Fange在他的《 from Self-》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棒的PPR模型,即将问题()、人()和关系()分开。
你所拒绝的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与另一个人的关系。这意味着您可以根据情况对某些事情说不并接受其他事情。我们也请对方明白,我们拒绝的是一回事,不是抛弃对方,也不是试图断绝关系。
在求助障碍中,有必要看到“给别人添麻烦”的信念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时,当我们向别人寻求帮助时,我们只是满足别人的需要。如果有人真的觉得麻烦,我们希望他们诚实地说出来。请求帮助的人真诚请求帮助,拒绝的人真诚拒绝,这样界限就更清晰了,关系也更简单了。
如果双方的自尊都比较健康,寻求帮助的人和被请求帮助的人就不会羞于寻求帮助,也不会害怕拒绝。这样,世界就会多很多美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