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5-4-26 03:51:3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外合办编导-中南财经政法中外合作



雷兰

中外合作办学一直以来在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培养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等,它已成为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当中。中外合作办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优化学科布局这件事,深化学科交叉融通这件事,它们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所具备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能够更好地吸收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创新元素,从而推进高校内涵式建设的重要方式,其意义显得更加突出了。

学科交叉融通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必然趋势

学科交叉融通是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不只是在“纯学科视域”内,还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培育了国际化师资,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从而提升了高校办学的整体竞争力,全方位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诺贝尔奖的获奖历史被纵观。在 20 世纪最后 25 年所评选出的 95 项自然科学奖里,其中属于交叉学科领域的有 45 项,此数量占获奖数的 47.4%。这充分体现出学科交叉融通在人类科学文明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学科交叉融通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调整工作在不断深入推进。这项工作更加注重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更加注重追求内涵式的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支持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建设。国家领导人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表明,当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已大致确立。然而,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科设置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存在不够健全之处,新兴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建设相对较为薄弱。2020 年 11 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此宣言进一步落实并推动了学科优化的要求。同时提出要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还要打造文科“金专”,并且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它如同“先行者”,率先引领;又似“加速器”,加快步伐。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能有力地推进国内学科建设。更应当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把学科建设这一高等教育的核心与根基夯实。还要加强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建设,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及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二)学科交叉融通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学科作为基础。要引导并支持高等学校对学科结构进行优化,要让学科发展方向得以凝练,要突出学科建设的重点,要创新学科组织的模式,要打造出更多的学科高峰,以此带动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并办出特色。学科交叉融通对于建设一流学科而言是重要路径。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借助中外学科的差异性特点,通过学科间的交流互鉴以及吸收创新等方式,促使建立起丰富多元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群落。以优势学科作为支点,培育出更多超学科和跨学科门类,全面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方面的建设,从而构建出内生动力强大且可持续发展的学科高峰。从中外合作办学被纳入全国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校“双一流”建设间有联系。

(三)学科交叉融通服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独特的办学制度,并且有“四个三分之一”规定,正因如此,它已成为国际化师资引进和培育的重要平台。用好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交叉优势,这对国际化师资的培养与提升是有帮助的。一方面,加强国际协作并且深化交叉融通,以此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整合学科人才资源,推动文文融合、文理交叉以及文工渗透,搭建起师资队伍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提升国际化师资在科研成果产出以及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交叉学科的孕育,对学科知识进行循环、发展、更新以及裂变等方面的支持,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等环节中,促进中外师资进行学习研讨以及交流互鉴,提升教师的融通意识,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师资的整体国际化水平。

(四)学科交叉融通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努力造就出拔尖创新的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拔尖创新的学科专业息息相关,也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力量以及高质量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科布局方面,通过中外学科的交叉融合。它深化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也深化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结合,还深化了文理工科等不同学科门类的结合,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的结合,从而塑造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新结合点。以学科融通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为学生充分营造出了融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探索出了创新教育的新途径。运行新机制,此新机制集学科大类培养、国际化办学、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于一体。构建新模式,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平台,即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平台。着力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着力开拓学生跨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些举措将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有效路径。

(五)学科交叉融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一批具备坚定政治立场、广阔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所需要的。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通,能够加快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这既是国家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同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光电科学以光学和电科学等物理学科交叉为特点。目前,相关产业在全球已达到万亿级别规模,在工业、消费、国防、医疗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围绕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生命光电子等领域,牵头组建了光谷实验室,聚焦“卡脖子”问题进行攻坚克难,为武汉光谷科技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学科交叉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科专业设置的现状与瓶颈

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了相关数据,在 2023 年 5 月这个时间节点,我国当下拥有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085 个,同时还有硕士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78 个。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情况;从规模方面来看,也有这样的趋势。在办学层次上,硕士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仅占总体项目的 16%,这表明高层次的办学还有待进一步增长。交叉学科项目数量偏少等。

(一)学科布局现状

在博士层次的项目中,农学、医学、经济学的分布占比相对处于靠前的位置。国内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科布局方面,能够看出对国家急需的理、工、农、医等学科存在倾斜情况。同时,管理学科存在过于饱和以及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图1:硕士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科分布

图2:博士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科分布

图3:专业设置模式

(二)专业设置的四种模式

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专业设置上,依据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否为中方及外方高校优势专业,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中方和外方高校均为优势专业的强强合作;二是中方为优势专业而外方为非优势专业的取长补短;三是中方为非优势专业而外方为优势专业的取短补长;四是中方和外方高校均为非优势专业的共建短板。

分析表明,引进国外高校优势学科资源在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布局中仍占主流。此主流思路占比 73%,其中 49%的项目借助吸收利用国外高校优势资源来推动本校优势学科高质量发展,24%的项目利用其促进本校非主干学科发展,还有 27%的项目选择了非外方优势专业或非双方优势专业。这反映了中外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设置方面缺少合理统筹以及科学规划的情况,并且专业结构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度还有待提升。

(三)交叉学科分布情况

目前,交叉学科专业在硕士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分布较为稀少。其占比还不足 6%。主要存在两种交叉情况,一是管理学科与经济学、工学、理学、医学的交叉;二是理工类学科与农学、医学、艺术学的交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合作开展农学和生物工程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其着眼点在于双方的优势学科以及农学、生物学的知识谱系的联结,进而进一步拓展新的学科内容与方向,推动农业科教融合创新。然而,总体而言,高校借助中外合作办学来共建交叉学科的模式和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外合作办学

学科交叉融通的探索与实践

其法学学科入选了“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合作共建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罗马一大法与经济学院(简称“法与经济学院”),此学院是法学与经济学交叉领域全国首家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成立之后,在深化学科交叉融通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学科交叉融通来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一)找准发展定位,凝练学科特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直致力于促进经、法、管三大学科相互交叉与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着重展现“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的特色。以打造“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当作办学的目标。在教育部最近一轮的学科评估里,经济学学科的排名和法学学科的排名都处在全国的 10%。罗马第一大学是意大利最大的国立大学。它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成果在全球都很卓越。基于法学学科的优势,罗马第一大学在 2000 年成立了下属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系和法学系。这样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法与经济学学科发展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罗马第一大学在合作伊始,经过深入的探讨以及充分的论证,同时结合两校的学科优势,把促进法学与经济学的深度融通当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科发展定位,并且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育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彰显出法与经济学融通的特色。

(二)深化交叉融通,建设特色学科群

法与经济学院设有法与经济学专业和数字经济与法治专业,这两个专业是双证专业。同时还设有比较法与欧洲法专业和认知法庭科学专业,这两个专业是单证专业。这些专业均为交叉学科。四个专业不仅各自有着独特的特色,而且在新文科建设领域进行了创新尝试,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门类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以此为基础,法与经济学院积极把罗马第一大学的优质师资引入进来,同时引入其课程教材和授课方式等教学要素。并且配备中方专业教师开展辅助教学工作。通过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学习、剖析以及讨论,再与学校相关学科体系进行对比交流,从而积极推动建设具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法与经济学科群。

(三)着眼国家急需,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

法与经济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目光聚焦在法治领域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上。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优势,邀请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伦敦大学学院等国际组织和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来举办学术讲座。选派学生前往院校机构进行实践访学。与境内外律所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建设海外实习基地。打造出法经论坛、国际仲裁实务大讲堂、名校面对面等一系列国际学术活动品牌。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实务处理能力的提升,为国际组织等培养储备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国际规则制定贡献力量。

(四)吸收创新元素,打造融通示范区

法与经济学院以交叉学科课程建设作为突破点,将合作办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协同学校的相关教学单位一同建设优质的全英文课程,设立了融通型教研室,开创了法与经济深度融通的“试验田”。专业学院的青年教师被鼓励积极参与学科融通的相关研究,法与经济学院的融通型青年教师得到支持,前往相关合作专业学院开展教学工作。探索开设双语课程且具有融通性。通过课程、科研、师资这三位一体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共建。把学科交叉融通所产生的创新动能转化为学校一流学科培育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的强大动力。从而打造出学科深度融通的示范区。

综上所述,学科交叉融通对高校“双一流”建设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对国际化师资培育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对拔尖人才培养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对国家重大战略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它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学科布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科分布失衡,学科规划缺乏明确定位,特色不够突出,学科交叉融通不足等。笔者通过对分析法与经济学院在法学、经济学、自然学科上交叉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开拓学科交叉路径、达成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作者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的主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外合办编导-中南财经政法中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