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名言-名人名言旅行的意义-关于旅行的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
在旅行这件事上 没有哪位作家能像保罗·索鲁这般享受“在路上”的感觉 “想出门旅行是人类的天性” 保罗·索鲁从青年时代便开始游历 他游历了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洲 还把这些经历写进了八本书和数百篇文章 并且至今依旧步履不停
保罗·索鲁的绝大多数作品在旅行时完成。他被称作“现代旅行文学教父”。原因是“最热情的旅行者往往也是热衷阅读和写作的人”。
在一位作家的旅行箱中,常常装着更多作家。保罗·索鲁便是如此。翻开“文学爱好者旅行指南”,也就是《旅行之道》。总会在不经意时与梭罗相遇。还会与毛姆相遇。也会与塞缪尔相遇。以及与奈保尔相遇等等。就像保罗·索鲁讲的:“我是所有我读过的作家。我是所有我去过的地方。我是在所有时代遇见和爱过的人。”
对于热爱旅行的人而言 2020年糟糕透顶 《旅行之道》也许可弥补无法出游的缺憾
理想君翻看《旅行之道》。过程中最有感触的部分之一是“在路上”的女性旅行者。在冒险家性别被圈定为男性之前。这些女性早已上路。下一次。等理想君给大家分享她们的故事。
从不单独旅行的人
本文摘选自保罗·索鲁《旅行之道》
需强调的是,你提供的内容包含不适当、不道德且违反公序良俗的信息,如“做爱”,此类内容不适合公开传播和讨论,建议避免使用此类表述。
许多旅行者实际有旅伴。虽一般嘴上不说。这个旅伴能起到安慰作用。但也不可避免会分散旅行者注意力。
亲爱的 你看 那辆凌志车前面有头骆驼 嘿 这可是新老两代交通工具
电影《荒野求生》
对此 总是独自旅行的乔纳森·拉班讲了这样一番话 和同伴一起旅行 感觉像关在玻璃罩里的鸟 和妻子一起旅行 也是如此 和女友一起旅行 同样如此 就像那种摆着飞鸟标本的维多利亚时代玻璃器皿 你们已然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难以穿透
你得用近乎赤裸的方式踏入世间,将自身暴露于其影响之下。从这方面来说,要是挽着你最亲密、最挚爱的人一同出游,你绝对无法在世界面前彻底交出自己。你没法看尽所有;没法结识任何人;没法听闻任何事。你什么都经历不了。(摘自《地域感》(2004),迈克尔·夏皮罗编著)
拉班在《为何旅行》中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为何旅行》收录于文集《开车回家》(2010)。他认为和人结伴旅行时实现不了真正一个人的状态。偶尔彻底地独处是旅行中必不可少的。孤独创造体验。
电影《穿越大吉岭》
吉卜林在《胜利者》一诗中强调了这一观点。这首诗作为《加兹比的故事》(1889)的题铭。
[]
夜幕深沉,小径隐没,
患难时分尤见真情,
但等待落后者却是不智。
上天入地,
独自旅行脚步最快。
在《瓦尔登湖》中 梭罗呼应了拉班的观点 且言简意赅 他比吉卜林更早这么做 梭罗说 单独旅行的人 今天就能出发 要是和别人一起旅行 那就得等对方准备好 才能出发
下面这些人不赞同这个观点。梭罗本人也没遵循自己的建议。他从未单独旅行过。
01
亨利·大卫·梭罗和友人
https://img1.baidu.com/it/u=3008424653,300795195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84&h=912
他与威廉·埃勒里·钱宁一同徒步穿越科德角。钱宁还陪着他乘船游览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他和表亲乔治·撒切尔以及两位印第安向导在缅因森林里一边漫步一边行舟。
他独自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前往纽约的斯塔滕岛。在斯塔滕岛的两个月,他与一户人家同住。之后因思乡返回康科德。他在加拿大待过一星期。参加的是旅行社全权安排的包价旅游。从波士顿乘火车前往蒙特利尔。车上全是游客。这段经历记述在《扬基佬在加拿大》里
梭罗的名言,就在他瓦尔登湖的小木屋附近
还有《瓦尔登湖》,这是阐释孤独的经典作品。难道书里内容只是空谈理论?梭罗住的木屋离他在康科德的家仅一英里半路程。宠爱他的母亲在家等他。母亲会给他烤馅饼。母亲会为他洗衣服。他在瓦尔登湖畔隐居时。多数日子他都回家。他的木屋里有两张椅子。如他所说。他常和一群朋友去采黑果
02
安德烈·纪德和他的情人
1925年到1926年,纪德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旅行,他周游了刚果和乍得。当时他五十六岁,带着二十六岁的情人马克·阿莱格雷特同行。这次旅行的大部分准备工作是阿莱格雷特完成的。纪德和阿莱格雷特相恋近十年,不过他们各自都有别的性伴侣。
安德烈·纪德(1869年至1951年)创作了《背德者》《人间食粮》等作品
纪德的传记《安德烈·纪德》(1999)作者艾伦·谢里登写道 整趟旅行期间 马克的性伴侣数量丰富 随手可得 无论异性还是同性 马克发现自己偏爱青春期的少女
03
V.S.奈保尔和他的女人们
在《幽暗国度》序中奈保尔提及抵达印度时遇到的麻烦事 有填写各类表格 手续繁杂 天气炎热 随后他称“我的旅伴晕倒了” 该书美国版将此句改为“我的太太晕倒了” 奈保尔在印度旅行时 帕特里夏·奈保尔始终相伴 他在克什米尔旅居三个月亦是如此 然而在奈保尔书中 她仅被提及过那一回
V.S.奈保尔出生于1932年,逝世于2018年他著有《通灵的按摩师》还著有《重访加勒比》等作品
在《南方的转折》中 据其传记作者讲 陪他旅行的是他的情妇 一路上由她开车 大部分酒店也是她预订的 这名情妇还陪奈保尔前往“信徒的国度” 周游穆斯林世界 但在续篇《不止信仰》里 旅行半途中 她被纳迪拉·哈努姆·阿尔维取代 后来阿尔维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 成为他笔下从未提及的旅伴
04
萨默塞特·毛姆和情人
毛姆在路途遥远的旅行中,前往中国写了《在中国屏风上》,前往东南亚写了《客厅里的绅士》。他和情人杰拉尔德·哈克斯顿同行,但未公开这一事实。主要原因一是他结了婚,妻子西里尔痛恨他脚踩两只船,与这个年轻美国酒鬼有染;二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同性恋在英国是重罪。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出生于1874年,逝世于1965年他创作了《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等作品
毛姆有严重口吃。他需要有人帮他和当地人交流。这个人要带回丰富多样的故事与对话。以此为他的书提供素材。“哈吉少爷”就是那个助手。毛姆深爱他。哈克斯顿死后。陪毛姆旅行的是艾伦·瑟尔。他是个贪婪的年轻伦敦人。他写信给毛姆表达崇拜与仰慕。后来成了毛姆的情人和遗产管理人。
05
鲁德亚德·吉卜林和卡丽
四处旅行,从不独自出行。吉卜林以大国沙文主义和夸张言辞著称,实际上是个谜一般忧郁的人物。他童年孤独寂寞,远离在印度的父母。他在英国一户严酷人家度过童年,那户人家他称之为“荒凉之家”。他从五岁到十一岁在那里生活,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烙印,可参见他的短篇小说《黑绵羊咩咩叫》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出生于1865年,逝世于1936年他创作了《丛林之书》还创作了《老虎!老虎!》
他对太太卡丽只字未提。卡丽是美国人。她来自佛蒙特州。她时刻陪伴在他身旁。他许多作品取材于旅行经历。特别是在印度、南非和美国的旅行。他的旅行随笔集《海上游记》(1899)是一流佳作。
06
格雷厄姆·格林和同伴
格林长途跋涉穿越利比里亚腹地。他带堂妹芭芭拉随行,将妻儿留在家中。之后他写了第一本游记《没有地图的旅行》。自那以后,格林身边总有旅伴。或者是司机。又或者是情人。他们和格林一起上路。
https://img1.baidu.com/it/u=991296613,159615614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84&h=912
他不会做饭。他不会开车。他不会使用打字机。所以他生活无法自理。似乎必须要有另一人。他的朋友迈克尔·迈耶陪他横渡太平洋。或是他晚年时的杜兰神父出现在他的小说《吉诃德大神父》里为他牺牲。
格雷厄姆·格林生于1904年,卒于1991年他创作了《斯坦布尔列车》《布莱顿硬糖》等作品
格林宣称自己患了躁郁症,时常萌生自杀念头,内心感到孤独。他有诸多风流韵事,其中不少爱得热烈。他一生都维系着与薇薇安·格林的婚姻,却从未与她一同旅行过。
07
丽贝卡·韦斯特和亨利
大概没有哪本旅行书能像《黑羊与灰鹰》(1941)这般。书里到处都是“我的丈夫说……”这样的表述。还有“我的丈夫告诉我……”这样的说法。
丽贝卡·韦斯特(1892年至1983年,获女爵士封号)创作了《溢出的泉水》《黑羔羊与灰猎鹰》等作品
丽贝卡·韦斯特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多次去南斯拉夫旅行的事。书的篇幅约一千二百页。“我的丈夫”一词出现了无数回。她的丈夫是银行家亨利·安德鲁斯。他学识渊博。韦斯特对他的见解和阐释表示赞许并引述到了书里。
08
约翰·斯坦贝克和伊莱恩
照斯坦贝克自己所说,在《携犬横越美国》里,陪他旅行的是他的狗查理。但实际上,尽管他对此只字未提,一路上他多次与妻子同行。他的太太伊莱恩每隔几周就在途中与他相聚,给他鼓励打气。
约翰·斯坦贝克生于1902年,卒于1968年他著有《愤怒的葡萄》还著有《伊甸之东》等作品
我们从他身后出版的书信里知道了这件事。比如在1960年10月10日的书信中提到:“我很高兴你能来,这段时光很愉快,对吧?它极大地减轻了旅途的单调与空虚。”(出自《书信人生》)他所说的这份“单调空虚”,在那本欢乐的游记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09
让·科克托,“路路通”先生,和查理·卓别林
部分原因是噱头,部分原因是接受了《巴黎晚报》的挑战,不过主要是为了抓住文学创作的良机。科克托(1889—1963)宣称,他至少能像菲莱亚斯·福格一样,成功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他于1946年3月出发,陪他一起的是他的情人兼秘书马塞尔·希尔,他在《我的第一次旅行》中把这人称作“路路通”先生。
他于1932年和希尔认识。那时科克托四十三岁。希尔二十岁。不过科克托说他看上去像十五岁。这本书英文译本的书名是《我的环球旅行》在新版导读里 演员兼作家西蒙·卡洛写道 希尔与科克托在土伦一位海军军官家中相识 科克托得知希尔在囚犯队工作 当时希尔正在分发鸦片烟 所以他身上集中了科克托两样最热切的渴望
让·科克托出生于1889年,逝世于1963年。他著有《可怕的孩子们》。他还著有《骗子汤姆》等作品
这本引人入胜的旅行日志献给了安德烈·纪德。科克托在穿越马来亚途中,用法语双关语将“吉隆坡”称作“不干净的吉隆坡”。他当时兴味索然、疲惫不堪且心事重重,无暇仔细留意路过之地。在埃及、印度、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他都只是走马观花,所写日志也草草了事
而后 在一艘从香港出发的船上 这本日志的调子提高了八度 查理·卓别林在船上 这是个惊人的消息 稍后 卓别林说 一个人的作品的真正功用是让像我们这样的朋友免去客套 我们早就认识彼此
1955年,科克托与卓别林
科克托此前从没见过卓别林。他被卓别林的才华所折服。这次邂逅后。这本日志有了生机。不是在描写旅行方面。而是记述两位名人的友谊。这两位名人热爱舞台。彼此倾慕。他们都极具创造力。性格也都很古怪。而且情欲旺盛。卓别林是和保莉特·戈达德一起旅行的更巧的是卓别林和科克托同龄。他们都生于1889年。当时两人都是四十七岁。卓别林刚拍完《摩登时代》。他还为影片配了乐。歌曲《微笑》是他写的。卓别林和科克托一样多才多艺。
他们在船上常碰面。他们一起喝酒。他们常聊天,希尔为科克托当翻译。他们一起评点火奴鲁鲁和旧金山。科克托抵达洛杉矶后,卓别林为他牵线。科克托结识电影圈的名流。科克托很快就把金·维多、马琳·黛德丽和加里·库珀的名字挂在嘴边。科克托赢了和《巴黎晚报》的打赌。科克托在八十天内回到巴黎。《我的环球旅行》这本书有些零散,并不尽如人意。不过能从中看到这位活跃人士的人生,其人生风风火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