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对联对应文学家-对联文学
春联还有别称叫“春贴”“门对”。它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其文字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用这样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当人们在自家门口贴上春联。这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春联来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着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故事传说
在《山海经》所描绘的世界中 存在一个鬼域 鬼域里有一座山 山上生长着一棵大桃树 这棵桃树覆盖范围达三千里 桃树的树梢上站着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时分金鸡发出鸣叫 那些在夜晚出去四处游荡的鬼魂 就必定要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位于桃树的东北方向 大门旁边站立着两个神人 他们的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
要是鬼魂在夜间做了伤天害理之事,神荼、郁垒会马上发觉并将其抓住。接着用芒苇做的绳子把鬼魂捆绑起来。随后送去喂虎。所以天下的鬼都惧怕神荼、郁垒。于是汉族民间用桃木刻出他们的样子。把桃木像放置在自家门口。以此来避邪防害
后来 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下神荼 郁垒的名字 觉得这么做同样能够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称作“桃符”
最早春联
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该遗书记录了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这副春联在排列序位中是第一副。撰联人是唐人刘丘子。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
桃符
直到宋代,春联依旧称作“桃符”。人们会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这么做一是为了保留桃木镇邪的寓意。二是为了表达自身美好的心愿。三是为了装饰门户,从而追求美观。王安石的诗里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样的句子。
春联
“春联”一词在明代初年出现。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当时帝都在金陵(今南京),除夕前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前须加春联一副,他还微服出行观看。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因帝王提倡,春联日益兴盛,最终形成至今不衰的风尚
春联逸事
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称为“书圣”。传说,有一年腊月的时候,他从山东的老家搬到浙江绍兴居住,刚好遇到乔迁之喜又赶上新年庆祝,于是忍不住提笔写下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景新家。
此联嵌入三个“春”字与三个“新”字,极为贴切地展现出“新春”景象。他自己感觉颇为满意,便让家人贴在门口。然而没想到,由于王羲之书法举世无双,为当时的人所敬仰,此联刚一贴出,就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知王羲之,王羲之能够理解揭联者的心情,所以并不生气,又拿起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次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里千山绿;
燕语南邻万户欢。
此联洋溢着春日生机,对仗极为工整。哪晓得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这天是除夕,次日便是大年初一,眼见左邻右舍家家门前都贴上了春联,唯独自家门前空荡荡的,王夫人急得直催丈夫想办法。王羲之思索一番,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https://img1.baidu.com/it/u=3591521817,314082783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93
家人十分吃惊,夫人愈发疑惑,然而王羲之只是微笑着不说话,让儿子尽管把对联贴出去。夜里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是在月色下一看,发现这副对联写得极不吉利。虽说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把这副满是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呀。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趁着夜色又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时,王羲之家门前围了好多人,众人对书圣写出那样的对联很是疑惑。就在这时,王羲之出门,拿起笔在原联下面分别添了三个字。众人一看,对联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日行。
朱元璋
朱元璋在位时特意下旨,要求金陵的每户人家在大年除夕之夜,都要在红纸上写好对联,悬挂在大门上,以此表示吉祥喜庆。传说这晚朱元璋微服出行,在所到之处看到都张贴着鲜红的春联,心里十分欢喜。后来朱元璋走到一处,发现门上没贴春联,顿时大怒。详细询问后得知,原来屋主是个屠夫,不识字,也找不到人帮忙写春联。朱元璋听后,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春节写对联一时传为佳话。
祝枝山
有一年除夕。杭州才子徐子建家门贴了红纸。他去请名家题写春联的时候。祝枝山正好路过门前。看到红纸空白。一时兴起。提笔一挥。写了两副对联。
正门上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侧门上是: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
徐子建回来瞧见后,愤怒至极。经询问得知是祝枝山所写。他寻到祝氏,还邀来诸多秀才,当面斥责祝氏为何出口伤人。众人也纷纷指责祝氏做得太过分。面对众人的责问,祝氏放声大笑道:“请各位仁兄消消气,新春之际怎能骂人呢,我这是有意显摆。”随后随手拿起笔在四句上各添一点,于是两副对联变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
徐子建和众秀才见之,转怒为喜,拍手称道。
乾隆皇帝
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行,途经某城,当时正值除夕。他看到全城都挂着红灯笼、贴着对联,却只见一家鞋铺格外冷清,鞋匠满脸愁容,于是上前询问缘由。鞋匠表示生意不佳,难以维持生计。乾隆说,你去拿纸笔砚墨来,我帮你写副对联贴在门上,生意便能好转。鞋匠准备好了文房四宝,乾隆提笔一挥,一副对联便一气呵成:
上联:
大鞋楦,小鞋楦,楦楦砸出穷鬼去;
下联:
https://img1.baidu.com/it/u=2872319962,252462341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2
麻线绳,棉线绳,绳绳引进财神来。
横批:
由贫变富
乾隆皇帝给鞋铺写对联这件事被传开了。鞋铺因此名声迅速提高。最终生意变得兴旺起来。
郑板桥
有一年,在除夕之前 郑板桥与苏州府官员一同于街上进行巡查 他察觉到一户人家门口贴着这样一幅对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郑板桥看过后 头也不回地朝远处跑去 过了好一会儿 才见他气喘吁吁跑回来 只见他肩上扛着一袋大米 手中提着肉和一包衣服 他径直来到这户人家门前 让人敲开了门
原来这户人家极为贫困,郑板桥马上放下食物与衣服,还对户主讲:“要是还有别的困难,直接来找我。”郑板桥此举令随行之人困惑不已。官员对郑板桥说:“你简直是神人!你怎会知道这家人缺吃少穿呢?”
郑板桥捋了捋胡须 微笑着说道 这没什么 你们请看这里 说完 郑板桥带着人来到门口的对联前 表示是它告诉自己的 还说 你们看 这分明说的是缺一少十 众人听后恍然大悟 原来这幅对联藏着秘密 人们赞赏郑板桥细心 同时 更加敬佩他博学多才
解缙
解缙小时过年,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对门的员外看了之后心里很不悦,他心里想,只有像自己这样的人家,才配张贴这副对联,于是就吩咐仆人去把竹子砍了。没过多久,家人前来禀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员外听闻后,极为恼怒,让人将竹子从根部挖出,没想到解家的春联又换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员外见了,只好作罢。
过年回家贴春联了!
本文源自中国古典由福尚兴隆整理编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