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7 天前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记录、分析时间,提高利用效率的方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

(重定向自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

目录

[编辑]

什么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是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26岁时独创“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花销时间。经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借此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进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在此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且一直沿用了56年直至辞世。

这种方法以数学统计为基础。重点在于分析对消耗时间的记录。目的是让人们正确认识自身时间利用状况。进而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

简单来讲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需要记录时间 要对时间进行分析 还要消除时间浪费 并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 它属于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时间统计法是一种能让人超越自身可能性的方法。柳比歇夫的时间比别人多一倍。

时间统计法能够节省时间。然而它无法增添额外时间。其关键并非在于时间的数量方面。而是在于时间的质量层面。

[编辑]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的特点

PPT专家秋叶表示,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有个很大的特点。他不但每天坚持写自己的时间清单。还制作了按不同用途分类的详细时间清单。他会在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汇总统计自己的时间支出。并且核算自己用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有多少。

比如在1963年,统计表明他的有效工作时间总和达到最高值,为2006小时30分钟。平均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为5小时29分钟。而在一般年份,统计显示他有效用于工作的时间是4小时40分钟。

他能做出这样的统计。原因是他从1916年起坚持记日记。他记日记的习惯与众不同。格式是某年某月某地某事。还会记录花费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他没有形容词。没有情感。没有任何波动。他如同时间机器一般。忠实记录自己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工作与生活。任何事情都不遗漏。涵盖给别人写信、和朋友聊天。还有自己的科研工作。全部记录消耗了多少时间。比如写一篇论文花了多少时间。在柳比歇夫这儿。时间记录得明明白白。丝毫不马虎。

1942年 他儿子阵亡 这件事没在他日记里体现 日记里只是冷静记录他工作 通信时间 包括为儿子悲伤的时间

若你认真剖析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你会发觉他与我们普通人的最大差异。并非详细记录时间清单并加以分类。而是在记录时间清单的基础上。他做了两个极为细微的调整。

第一个调整是他明确找到了自己时间管理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统计每天有效工作的时间长度。柳比歇夫饶有兴致地统计自己每日时间清单里真正用于工作的有效时间长度。这是一个在3个半小时到5个半小时之间浮动的值。柳比歇夫发觉,就算是像自己这般珍视且善于运用时间的人,就算是能取得如此高产量成果的人,每天用于有效工作的时长也很难超过5小时!

我们这些普通人能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大部分人每日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间其实不超过2小时。只要每天保证2小时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并且坚持下去。你的目标就能通过这2小时不断推进直至完成,当然这得是合理的目标才行。

所以各位要是仔细去了解柳比歇夫。你会发现他有一个管理时间的关键绩效指标。要是每天有效工作时间没达到4小时。他就会觉得这一天耽误了工作进度。反过来讲。要是一天有效工作时间达到了4小时。那么他也清楚。不需要再强迫自己在有效工作上过度投入。因为不管怎么努力。一天内也无法有效产出太多。所以可以把其他时间用来听歌剧。用来写回信。用来做一些自己觉得开心的事。

关于时间清单的第二点。柳比歇夫通过时间清单发现了自己工作中有大量时间碎片。他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安排了其他种种用途。

大家需找出自己时间清单里无法避免的碎片。像早上起床到吃饭,其间必定存在10到20分钟的碎片时间。从吃完饭到去单位上班,或许有1小时甚至2小时的时间。这个时间段要充分加以利用。将一些无效但必须做的工作全部处理好。如此才能确保有大块时间去做好真正想做的工作。

[编辑]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的缺点

知乎十年新知答主战隼:最常碰到的问题是对记录方式不适应。时间统计法要求准确记录事情的起止时间。这看似简单,实则精确记录很难。最好逐步优化,从按小时记录做起。自己花了三四年才慢慢习惯。应用这种方法时,记录和统计都要花不少时间。而且初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好消息是科技在发展。能借助智能手环半自动记录和统计时间花销。也可通过智能手机上的 APP 以及 PC 上的应用软件来实现。目前借助智能手机 APP、智能手环、手表能自动记录睡眠时间。还能记录交通时间。也可记录每天的步数。能记录地点。还能记录运动方式等内容还能够借助电脑上的应用软件。来记录你在电脑上的时间花销。追踪程序运行次数。记录运行时间等内容。

[编辑]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的步骤

运用各种各样耗时记录卡来记录时间耗费情况。工作记实表真实准确。

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 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查看用于开会的时间比例有多大 查看用于听汇报的时间比例有多大 查看用于检查工作的时间比例有多大 查看用于调查研究的时间比例有多大 查看用于走访用户的时间比例有多大 查看用于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 并将统计结果绘成图表

分析。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状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有这些: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

将该计划反馈到下一时段

[编辑]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的注意要点

[编辑]

一、记录时间开销日记

时间开销日记有着特定格式。其格式为日期加上事件再加上花费时间。每天要记录5至7行。

柳比歇夫会把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记录在日记中。这些活动是除工作之外的。

他记下工作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钟。

柳比歇夫写道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都要刨除 他计算的是纯时间 纯时间比毛时间少得多 毛时间就是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他将一昼夜里的有效时间也就是纯时间,算为10个小时。把这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者6个“半单位”。其正负误差不超过10分钟。除最具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对于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尽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含中心工作。中心工作有写书、搞研究。还包含例行工作。例行工作是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涵盖做学术报告。还包括讲课。也有开学术讨论会。以及看文艺作品。把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含进来。

柳比歇夫通过记录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他不需要钟表。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

柳比歇夫借助时间统计法。他能够精准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需要的时间。进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编辑]

二、月度及年度总结

https://img2.baidu.com/it/u=2160199546,768898585&fm=253&fmt=JPEG?w=500&h=667

柳比歇夫依据时间开销日记。他每月进行月度总结。到了年底会做年度总结。

柳比歇夫每个月月底都要做小结。他画了一些图。他列了一些表。到年终时。他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他列出一览表。

做年度总结时要求进行自我分析以及自我研究。要分析效率有何变化。还要分析什么没有完成。并且要分析原因。

年度总结会统计一年所做之事。比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它能清晰显示时间用途。助我们了解一年能做成多少事

[编辑]

三、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柳比歇夫会随时随地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他在散步时捕捉昆虫。他在开会时演算习题。英语是他利用这些“下脚料”时间学会的。

[编辑]

时间统计法之外的时间守则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编辑]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案例

《奇特的一生》是一部文献性小说。它描写真人真事。由前苏联作家格拉宁于1974年发表。书中讲述的是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献身科学的故事。

从1916年元旦起,26岁的柳比歇夫开始实行“时间统计法”。他每日都核算自己的时间。一天进行一次小结。每月开展一次大结。到年终时做一次总结。一直持续到1972年他离世那天。56年始终如此。从未间断。柳比歇夫一生短暂。但他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他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内容涉及昆虫学。还涉及科学史。也涉及农业遗传学。以及植物保护。还有进化论。甚至哲学。

让我们看看柳比歇夫是怎样进行时间统计的:

用时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用时十分;阅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用时十分;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用时一小时二十五分。

_____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用时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写信。还要给布里亚赫尔写信。信件共六页。写信耗时三小时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然后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阅读用时十五分,《消息报》用时十分,《文学报》用时二十分。阅读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用时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 - 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_____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从这两天的日记中能看出,柳比歇夫记录一天工作时间时,是按地点、日期、工作任务、耗用时间的顺序来记的。他还会对当天的基本工作时间进行合计。

柳比歇夫把工作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基本工作,是最具创造性的工作。其中有中心工作,比如写书、搞研究。还有例行工作,像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第二大类工作涵盖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以及所有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他每天只盘算第一类基本工作的用时。到每个月底,他会把这一个月的基本工作用时加起来。每月都进行一次小结。

请看柳比歇夫的每月小结是怎么做的:

“基本科研——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五小时四十分

_____

合计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五分”

柳比歇夫对每一类工作的时间统计同样明晰。比如“基本科研”的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涵盖哪些内容?花费在了何处?请看:

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一小时分

3.校对《达达派研究》——三十分

4.数学——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五十五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7.学术通信——十一小时分

8.学术札记——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六小时五十五分

_____

https://img0.baidu.com/it/u=2558765052,220995398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26

合计——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柳比歇夫月度小结会对每一小类工作进行时间统计。比如上述第六项“日常参考书:生物学”。那么到底看了哪些生物学参考书呢?请看下文:

“1.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三百七十二页,

看完(共十六小时五十五分)——六小时四十五分

2.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

九十一页——二小时分

3.P.贝尔格的手稿——二小时分

4.聂考洛,奥斯维尔陀,十七页——四十分

5.拉特纳的手稿——一小时三十分

_____

合计——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柳比歇夫每年年终会花十七八个小时做年度总结。他会进行自我分析。他会进行自我研究。他会思考效率有何变化。他会思考什么没完成。他会思考原因是什么。

请看他的年度总结:

“第一类工作五七(五六四•五)

路途往返一四(一四二•)

交际一三(一二九)

私事十(八•五)”

注:括号外是计划时间,括号内是完成时间。

……一九六六年 第一类工作总计一九六小时 原计划是一九小时 跟一九六五年相较 增加了二十七小时 平均每天五•二二小时 也就是五小时十三分

“俄文书共读五十本四十八小时

英文书共读二本五小时

法文书共读三本二十四小时

德文书共读二本二十小时

七篇论文付印……。

长期住院,阅读时间增多。主要工作的计划仍超额完成。虽有许多事未办好。比如《科学与宗教》一文,占用时间比原先预计多四倍。

除年度总结外。每过五年。柳比歇夫会对这五年度过的时间进行分析。他还会对这五年干过的事进行分析。这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一九六四至一九六八年……在跳甲属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不过,要是我能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论述大田跳甲属的专著,便会感到满意。搜集工作已完成,然而我并不期望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确定各族系之间的差异……由此可知,尽管在形式上我各项工作都未完成一半,可是各项工作都有明显进展……

柳比歇夫为何要如此统计时间?书中提到“应学会计算所有时间”。一天有二十四小时,实际上人们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仅有几个小时。像柳比歇夫这般珍惜时间的人,一天最多能工作七八个小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喊时间不够用。但我们每天在一些琐碎小事或杂事上浪费了大量时间。而这一点我们恰恰没察觉。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分析所消耗时间的记录。借此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良好习惯。

时间统计其实是对计划做总结,它是制定下一个计划的根基。“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计划,就像某些研究所,只知道做计划,却不操心计划能否完成。”柳比歇夫当月总结完成后,就给自己制定下个月计划;当年总结完成后,就给自己制定下一年度计划。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将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

制订年度计划或者月计划时 要依靠过去经验 比如计划看一本书 依据以往经验 知道一小时能看二十到三十页 就据此订计划 对于数学 计划每小时看四五页 有时更少

我会仔细研究所有看过的东西。该怎么研究呢?要是一本书讲的是我不太了解的新内容,那我会尽量做摘要。只要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会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简介。依据以往经验,对于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能够确定一定的量。

要是认真做事,实际工作时间与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通常是百分之十。那些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籍,常常无法完成预定数量,落下不少。兴趣常常转向其他事情,欠下诸多债务,一下子还清又不现实,最终导致计划无法完成。有时,完不成计划是因为工作精力暂时减退。完不成计划还有外界因素。但无论如何 我明白 我的工作需要制定计划 我认为 我取得的诸多成就 得益于我的方法

计划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让一切都各得其所。柳比歇夫在时间安排上有独到之处。正如他所说: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时 经常出差 通常会带一定数量的书坐火车 如果是长期出差 就把书打成邮件 寄到指定地点 带多少书 依据以往经验决定

我一天内如何安排读书时间?清早头脑清醒时 我看严肃书籍 比如哲学 数学方面的 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后 看比较轻松的读物 像是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 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啥好处呢?其一,感觉不到路途的不便,容易将就。其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时我看的书不止一种,有两三种。要是从起点站开始坐(比如在列宁格勒),就能有座位,这样不但能看书,还能写字。要是电车很拥挤,有时只能抓着扶手杆勉强站稳,那就得看小册子,而且要是比较轻松的那种。如今列宁格勒有好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编辑]

柳比歇夫简介

谁都没想到他留下的遗产规模。所有人,包括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亲近的人。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有分散分析方面的经典著作。有生物分类学方面的经典著作。有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大量翻译出版。

他写了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一共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就算以专业作家来衡量,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含几个部分。有著作,涉及地蚤分类。有著作,探讨科学史。有著作,关乎农业。有著作,研究遗传学。有著作,关于植物保护。有著作,涉及哲学。有著作,探讨昆虫学。有著作,研究动物学。有著作,关乎进化论。有著作,涉及无神论。此外,他写过回忆录,追忆诸多科学家。他在回忆录里谈到一生各阶段。他在回忆录里谈到彼尔姆大学。

他从事讲课工作。他担任大学教研室主任。他还是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他常常前往各地进行考察。20世纪30年代时。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他去过许多集体农庄。他实地研究果树害虫。他实地研究玉米害虫。他实地研究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里。作为“休息”方式。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进行鉴定。这些地蚤都要进行测量。这些地蚤都要做切片。这些地蚤都要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跳甲属的分类他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理解。要理解其价值以及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著名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为何能一生都用于研究蠕虫构造。他很惊奇地表示:“蠕虫那么长,人生却那么短!”

[编辑]

参考文献

格拉宁(俄)所著。《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于2013年

来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记录、分析时间,提高利用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