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7 天前

硬科技企业概论:解析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关键技术概念

硬科技企业概论

1.1 什么是硬科技

硬科技是指那些对国家战略安全和综合国力提升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生变革。其概念的提出背景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那时我国产业的关键技术大多依赖引进。自主研发较为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不尽如人意。专家预测这种情况会给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隐患。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所以提出了“硬科技”概念。以此呼吁社会关注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 欧美实施“科技封锁” 全球新冠疫情加剧 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频繁出现 严重挑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在此背景下 中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 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局面 赢得发展主动权 基于此 发展硬科技的呼声日益响亮2019年国家领导人于上海考察时指明,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需坚守定位,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并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上提出,引导企业与社会加大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奋力获取更多原创成果2021年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于座谈会时指出 要努力掌握更多“撒手锏” 形成更多“硬科技” 上海市政府工作提出 要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 使其在科创板上市

1.2 硬科技与其他科技表述的差异

硬科技、高科技、深科技、黑科技是常被提及的几类表述。它们内涵互有重叠。但也各有侧重。高科技内涵范围较广。是当前技术以及尚未实现技术的总集。在目前语义环境中更侧重指当下先进技术。

而应与自然生态共存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化。其指出,深科技是这样一种技术。它着眼于当前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挑战。它为当前最为急迫的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硬科技和深科技特点相近,不过二者视角存在差别。深科技着重从全人类视角出发。硬科技着重从本国国家战略安全、经济发展角度来审视科学技术

黑科技向更前沿迈进 属于硬科技与深科技范畴 是尚未实现且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的科学技术 该概念源于日本动漫作品 最初指助力人类研发现代科技无法创造的超自然知识

1.3 什么是硬科技企业?

硬科技最终要达成规模化生产。企业有着天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所以硬科技企业是硬科技的核心载体。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企业能被称作硬科技企业呢?

从科技本身、社会影响、企业主体三个维度来看。硬科技企业能够总结如下。它们拥有关键领域节点性、平台性技术产业化能力。起到促进社会变革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功能。具备充足人才、资金、设备等创新要素储备。是在领域内排名全球前列的公司。根据硬科技企业内涵。可以发现硬科技企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企业核心技术具备节点性与平台性。硬科技技术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上游。这类技术有可能是多条技术路线共同享有的节点。能够借助扩展和组合。进而形成各异的产品。反之。要是缺乏这种技术。将会阻断多条技术路线。致使供应链产业链陷入瘫痪。这便是近来经常提到的“技术被卡脖子”。这类技术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技术壁垒高,体现于专利壁垒还是缄默知识壁垒;

研发周期长,如一款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可长达10年之久;

https://img0.baidu.com/it/u=3735775851,155481875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市场规模不大,有些技术产品的市场规模较小,致使资本不愿涉足。就像我国工业领域这般

软件在2020年的市场规模大概是1974亿元。它在同年所有软件品类里仅占8.6%。要是把工业软件中的ERP等非硬核软件去除,这个数字会变得更小。

企业运作注重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攻克硬科技技术困难重重,先发企业已筑起极高的专利和缄默知识壁垒。唯一办法是靠研发团队反复试错,形成可重复的成果与方法。这是个持久过程,需维持一定规模的研发团队,保障场地和设备需求。所以硬科技企业重视长期资金投入这和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的互联网公司投资底层逻辑不一样。这类企业推崇“短平快”模式,初期需大量资金投入,靠补贴用户来抢占市场,以此形成用户黏性。占据市场主动后,就提高价格开始盈利,进而回馈投资者。和互联网企业相比,硬科技企业资金需求或许低几个量级,但更注重长期与稳定。这常常致使习惯“短平快”模式的投资者丧失耐性

硬科技企业有着关键性的社会影响。壮大硬科技企业队伍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自主研发关键节点性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平台性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我国高端产品国际竞争力。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提高第二产业利润率。提高第三产业利润率。最终促进经济内涵式增长。扩大国内就业市场。促使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

硬科技企业有着引领性的社会影响。历次科技革命都由颠覆性科技发明引发。从蒸汽机到电器再到集成电路。这些发明不但大幅提高了生产力。还改变了全球社会秩序。致使地缘政治格局更迭。生产关系变换。民众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每一个率先研制出发明的国家。都在他国模仿复制的窗口期中。构建先发优势。显著提高本国经济。硬科技企业贴近前沿科技动向。硬科技企业熟悉产业需求。硬科技企业极有可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力量。

硬科技企业属于稀缺资源。硬科技企业具备排他性。并非所有从事硬科技研发的企业都可称作硬科技企业。只有在一个技术方向做到前列的几家企业,才能够被叫做硬科技企业。比如说,在当下企业数量众多的人工智能领域。每条技术路线上,只有排名前几位的企业才有成为硬科技企业的潜力。

培育硬科技企业的挑战

硬科技企业成长要依次经历五个阶段。分别是战略规划阶段。还有概念验证阶段。以及产业化阶段。再就是商业化阶段。最后是后商业化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巨大风险。这些风险会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1 战略规划:对硬科技认识不足

企业从事的是不是硬科技?能不能坚持硬科技技术路线?这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两个难题。某些企业领导者具备很强的技术背景。然而他们缺少企业管理经验。他们过分强调技术可行性、可靠性。他们缺少长远战略眼光。这可能使他们对目前不成熟、需要战略布局的技术路线投出否定票。进而致使企业核心业务偏离硬科技路线。最终让企业失去在长远周期内获取更多创新租金的机会。

换个角度看 一些管理者有敏锐市场嗅觉和游说能力 却缺乏对整个产业技术体系的认知 不具备识别节点性 平台性关键技术的能力 把非关键核心技术 商业模式创新当作主线业务 致使企业产品受上游部件材料严重制约 最终没能摆脱“卡脖子”命运

2.2 概念验证:外部创新主体支撑力度不足

高校是前沿科技的孕育之地。高校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起始站点。高校应是硬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支撑。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高校研究太过偏向理论。这致使某些成果虽具备前沿、性能优良等特性。但实验的可重复性欠佳。在规模化生产方面缺乏操作空间。无法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 很多投资机构习惯互联网企业短期“烧钱”逻辑 养成“短平快”投资模式路径依赖 可能因不熟悉硬科技企业成长特性 对需长期投资且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项目望而却步

2.3 产业化:功能完善共性技术平台缺乏

硬科技研发投入高。中小企业通常承受不了早期高昂的实验场地租赁费用。也承受不了专业设备投资费用。需要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等外部载体给予支撑。这类载体能提供专业场地。还能提供设备、办公场地以及必要的增值服务。可削减企业研发与运营成本。但当前这类载体数量不多。现有载体的功能定位不清晰。缺乏高端研发服务功能。缺少政策法规咨询功能。没有中试生产服务功能。欠缺市场战略咨询功能。也没有行规行标研究功能。对科技企业产业化的助力有限。

https://img1.baidu.com/it/u=3168765604,168969211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8

2.4 商业化:产品打入市场难度大

硬科技市场环境常常并非百家争鸣。而是1 - 2家企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凭借先发优势。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合并收购。消灭了众多竞争对手。形成了“一家独大,赢家通吃”的局面。后发企业产品在前几代。在成本方面无法与先发企业匹敌。在性能方面无法与先发企业匹敌。在用户黏性方面也无法与先发企业匹敌。可能难以获得订单。初代产品要是没法打入市场,就会造成死循环。产品滞销会致使研发经费短缺。研发经费短缺会让产品优化迭代节奏放缓。产品优化迭代节奏放缓会阻碍性能更优的产品出现。性能更优的产品无法出现,初代产品就会更加被市场边缘化。所以产品怎样有效打入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存亡至关重要。

2.5 后商业化:在位企业对后发企业的残酷排挤

反过来 我们能从先发企业角度看商业化 科技企业成长为硬科技企业 成为行业龙头 拥有绝对议价权后 曾经的屠龙少年会变成恶龙吗 面对科技新势力企业 他们会设复杂专利壁垒 游说上下游 阻碍新企业发展 成为垄断巨头 致使行业缺竞争 缺创新动力这个问题在各个领域都有。在核心技术壁垒高的领域。它可能更为严重。

促进硬科技企业成长的对策建议

本文针对硬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挑战。从主体认识方面。从人才引育方面。从平台建设方面。从生态培育等方面。简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增强各主体对硬科技企业认识

在对硬科技企业的认识上,建议构建硬科技企业知识体系。依据技术方向,形成硬科技企业梯级衡量标准。在硬科技企业培育方面,按照硬科技企业成长特点,研究各阶段首要资源需求。以此来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在硬科技企业价值投资领域 随着北交所 科创板 创业板多层次投资体系落地 投资者渐渐认识到硬科技企业的成长逻辑 应借着这股风潮 宣传“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 进一步改善科技风投环境

3.2 加强复合背景人才引育

硬科技企业领导者要有扎实的科学技术底蕴。硬科技企业领导者要懂管理,要有战略眼光。在人才培育方面,建议推出理工与经管学科交叉融合课程。通过该课程培养复合背景的科技型企业管理未来人才。设立STEM人才的创业讲堂。设立STEM人才的创业挑战赛。鼓励有科技成果转化意愿的教职工进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引进时 对于有行业经验的海外领军人才 给予出入境便利措施 提供留居便利措施 给予子女就学便利措施 提供就医便利措施

3.3 构建功能齐全的共性技术平台

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该平台功能要齐全。作为平台枢纽,充分连接高校院所、各类企业、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主体。作为研发主体,提供研发外包、实验试验、仿真模拟等研发服务,还要研究行规行标、行业管理体系等方法论。作为服务机构,提供法规申报立项、权威检测认证、企业战略定位、知识产权咨询等支撑服务

3.4 培育硬科技产业生态

对于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议把其产品列入补贴目录。对接有需求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种产业生态。在这种产业生态里。行业龙头企业是需求方。中小企业是主要供应商。风险投资主体是支撑机构中小企业给龙头企业供应产品。龙头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开发、认证、测试等资源。中小企业靠“干中学”增强产品竞争力。龙头企业提高供应链韧性。对某些龙头企业而言。建议逐年减弱产业保护力度。降低同类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引入有实力的竞争者。通过多方竞争市场份额。降低行业垄断风险。保持企业创新动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硬科技企业概论:解析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关键技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