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相关介绍及医院场景
2023年10月10日迎来了第32届“世界精神卫生日”,该节日源自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于1992年的倡议。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精神健康代表一种良好状态,个体在此状态下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潜能,有效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高效工作,并为所在社区作出积极贡献。患者有时宛如幼童,连如厕都需他人扶持,那时我们担当起父母的角色;有时又似孩童,使用筷子等生活技能亦需我们悉心指导,那时我们成了他们的老师;而有时他们又似长者,连修剪指甲这样的小事也需我们代劳,那时我们便成了他们的子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视觉中国 资料图
9月15日,傍晚时分,上海徐汇区宛平南路600号,一位母亲与女儿激烈争吵。女儿情绪激动,近乎歇斯底里地喊出:“你这是要我的命!”而母亲则轻声地哀求:“咱们先回家,可以吗?”澎湃科技的记者上前询问,母亲泪水纵横,哽咽着说:“她突然情绪失控,现在挂号时间已经过去了。”她目光中充满了渴望,仿佛在寻找最后的希望,急切地抬起头,向记者追问:“你还有其他可行的途径吗?”
提及“宛平南路600号”,那些对上海有所了解的人,往往会在言谈间流露出一种微妙的神色,因为这里正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所在地。
通常观念中,精神科的核心是医生与病人,而护士的角色则显得较为模糊。他们既负责一些护理工作,如送餐喂药、协助病人保持个人卫生,又承担着部分医生的职责,例如进行心理辅导。在众多患者心中,尊重医生是必须的,因为医生负责开具药物以治疗疾病,那么对于护士,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又该如何看待呢?
在精神科领域,护士扮演着连接各方的关键角色,他们负责调解患者与家属、医生与患者等众多关系,这项涉及诸多细节的任务对他们的耐心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0月10日,正值第三十二届世界精神卫生日。近期,澎湃科技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护士进行了专访,从中了解了她们的情感世界。
柔软的坚硬
杜哲一,45岁,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房的护士长。她提前到达了采访的指定地点。她的短发整洁利落,脚踩运动鞋,身穿紧身牛仔裤,说话速度颇快。她给人的印象是爽快且干练,笑容中眉眼含笑,握手时手部柔软。虽然她行事果断,但并不显得尖锐刻薄。
杜哲一的工作不仅包括日常巡房,还要负责协调和监督整个成瘾病房的护士团队。该病房设有64张床位,护士共有10名。患者群体以酒精依赖者为主,但近年来,手机成瘾的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近期,一名年仅15岁的手机重度依赖者小毛被送入了医院。他的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则留守家中务农。在家庭中,父母哄孩子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给予一部手机。因此,从小到大,小毛便与手机形影不离。
杜哲一如此描述:“这名少年在常规理解中,堪称‘问题少年’,诸如盗窃、抢劫等行为,他都曾涉及。小毛与人交往不多,大多时候只是以点头或摇头回应。”为了与小毛拉近关系,杜哲一以自身为例:“我亦对手机有着极大的依赖,在当今社会,又有谁能不依赖手机呢?”你来到这里并非意味着你与众不同,实际上你的依赖性略高,但等你真正住进来后,会发现这里有许多与你相似的大人,他们同样尚未成熟,你无需为此感到愧疚。
杜哲语气平和地娓娓道来,她的言辞虽不跌宕起伏,却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她对专业领域的持续钻研:“我在成瘾病房服务了数十年,却从未有过自满之心。因为人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变迁同步演进。比如,近年来手机成瘾患者数量激增,如何应对和治疗这类患者,我仍在不断探索和学习。”
她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策略,对于多次住院的酒精成瘾患者,他们几乎成了医院的熟客。杜哲一有时半开玩笑地说:“难道你的人生有一半时间都要在这里度过吗?别把它当作家。”对于那些沉默寡言的患者,她经常给予安慰:“别紧张,这里比家里更舒适,有人提供饮食,有人陪伴交谈,你只需放松心情,遵从医嘱即可。”
杜哲一的严谨态度不仅体现在她的言辞之中,在采访过程中,她总是小心翼翼地筛选词汇,对于各类现象,她很少轻易给出结论,同样很少使用诸如“最”、“绝对”等极端词汇。她最常表达的观点是:“我仍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
https://img1.baidu.com/it/u=2849086622,362698029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536
这位护士长,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能力,构建了一套严谨而官方的沟通模式,并拥有坚定的精神基础。在采访中,她频繁提及“精神关怀”和“耐心劝解”等词汇。她将这份工作视为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她坦言,自己原本性格急躁,步履匆匆,然而这份工作让她得以沉淀,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温柔。杜哲一这样说道。
她的内心柔软,却经过实实在在的磨砺。患者发作时,常伴有大声喧哗、与护士对抗的行为。我已习以为常,然而年轻护士往往难以保持冷静。我不仅要平息患者和家属的情绪,还需安抚护士们。她宛如一位公正的裁判,努力保持两边的平衡。她幽默地比喻自己为“受气桶”,表示自己愿意承受情绪上的牺牲,经常对护士们说:“有怨气很自然,你们尽管向我倾诉,但务必确保不要让病人受到任何影响。”
杜哲一时常能从哭着向她跑来的小护士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护士初出茅庐时,她曾去为病人送餐,不料病人突然猛拉她的发丝,将她重重摔向地面。杜哲一当时脑袋一片空白,等到反应过来,已被同事们及时救出。她一边模仿着病人的动作,一边冷静地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当时我只觉得头皮剧痛,眼泪不由自主地涌出眼眶。”一切尘埃落定,杜哲擦拭脸上的泪痕,方觉心中的委屈涌上心头。他曾奔向护士长,泪水涟涟地倾诉,护士长安慰他说,习惯成自然,需学会体谅患者。他不禁感叹,不知何时才能适应。岂料,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近三十年,他自己也成了劝慰新护士“习惯就好”的前辈。
无数个相似的瞬间汇聚,塑造了如今这位既坚韧又温柔的护士长形象。杜哲一难以明确自己是在何时感受到成长的成熟,就如同她难以回忆起自己最痛苦、最绝望的时刻。那些本应承载人生意义的转折点,杜哲一却以淡然的态度,轻描淡写地以“真的记不太清了”一笔带过。在她身上,那些曾磨砺珍珠的坚硬砂石,已化作了无痕的细沙,而那些痛苦的回忆,也成为了她成长的滋养。
杜哲并非未曾考虑过转换职业,特别是在九十年代精神健康领域尚处萌芽阶段时,精神科护士这一职业并不被看作是荣耀之选。她犹记得初入职场,与友人们聚餐时谈及自己的工作,提及“精神科护士”四字,饭桌气氛顿时变得凝重,她只能独自继续讲述:“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般诡异。”然而,这种解释似乎越说越显得尴尬。杜哲语气一变,声音提高:“如今情况大为改观,我对此职业深感自豪。随着成瘾患者人数的增多,众多亲朋好友纷纷向我寻求(相关)建议。”
杜哲一并未给坚持的过程添加任何深奥的色调或特殊含义,她依旧轻声细语:“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觉得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那不如专心积累经验,毕竟熟能生巧。”
面对那些略带情感的提问,护士长总是以最简单的话语回应。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杜哲的眼眶两次泛起了红光。一次是在回答“你的委屈向谁诉说”的问题时,她情绪激动,几乎要哭出来。但她迅速调整,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微笑着迅速恢复了平静:“我选择独自承受这些委屈。”杜哲一在回答“对初入职场的自己有何寄语”的问题时,略显羞涩地抹了抹眼角:“我认为自己已超越了早年设定的目标,只想对那位青涩的姑娘轻声说:加油,持续加油。”
天生就适合做护士
日复一日,有人通过修炼来锤炼自己的内心,而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患者、精神科医生、护士等角色组成的这幅图中,47岁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护士长盛梅青,宛如一块恰到好处的小拼图,能够无缝地填补任何需要她的位置。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功举办了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名为“忆境漫游”。此次展览的精彩瞬间,由澎湃新闻的记者姚易琪亲自捕捉。
她自述与这份职业有着天生的契合。“母亲曾言,我发质柔顺,耳根柔软,言谈间总是轻声细语,加之我有耐心,这些都使我适合从事护理工作。”她所工作的科室更是印证了这一点。盛梅青戏称老年精神科宛如一所“老年幼儿园”,日常工作不仅包括发药、查房、送餐等,护士们还需调解日常的“矛盾”。
争执可能随时上演。以老年精神科为例,他们统一分发款式一致的服装,若老人发现他人身着与自己相同,便怀疑衣物被盗。此时,盛梅青常会拿出另一套衣服,假装惊讶地说:“瞧,你的衣服找到了!”此外,不少患者常将日夜颠倒,夜间大声喧哗,严重干扰了他人的休息。盛梅青并不常发怒,“他只是身体不适,并非有意抗拒,给予他更多的宽容是应当之举。”
盛梅青的耐心仿佛取之不尽,她宛如宁静的海洋,以柔和的姿态承载着海面上的万物。面对患者的愤怒与争吵,她眼中波澜不惊,认为这些情绪再自然不过。“我天生适合这份护士的工作,我从未觉得疲惫,耐心也从未枯竭。”盛梅青时常反思自身:“我或许还能更加平和。”她描绘了一位同事,这位同事能够细致入微地照料每一位老人。老人们都乐于听从她的指导,而我在这方面的努力还需持续。为了与老人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盛梅青有时会取下口罩。她不想让他们感到疏远,因为戴口罩似乎让人看起来都大同小异,但她希望展现自己的微笑。老人们对盛梅青的评价是,她笑起来时,眉眼弯弯,极具亲和力。
盛梅青向记者传授了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尽量避免使用命令语气。遇到老人不愿使用公共马桶的情况,她不会直接下令:“您现在应该去洗手间。”相反,她会耐心解释:“长时间憋尿对老年人的健康不利,而且不久后您还需饮水进食,因此去洗手间对您有益。”当老人对饭菜安全产生疑虑时,盛梅青会亲自示范:“请放心,我先吃一口给您瞧瞧。”若效果依旧不明显,她便会与长辈商议,逐口逐口地喂食。这样,一顿饭往往需要耗费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
老年精神科内,时间仿佛被无限延长,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被无限放大。许多常人视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对老年人而言却可能构成生命威胁。以中秋节为例,医院向患者们派发了月饼,但老人食用月饼时极易引发窒息。为此,护士们需将月饼切割成小块,或是将其捣碎混入粥中,然后才能小心翼翼地喂给那些无法自主进食的老年病患。
我认为经验丰富的老年精神科护士的工作能力甚至超越了年轻医生,他们必须全天候对患者进行照护,同时还要处理医生、患者与家属之间的纷争,并在紧急情况下挺身而出。澎湃科技记者询问盛梅青:“在护理过程中,是否会遇到难以应付的家属?”她微微一笑,协助记者修正用词:“并非难以应付,只是交流上有些困难。比如,有些家属不明白为何要在夜晚给病人使用束缚带,他们觉得这是将病人固定在床上。然而,有些病人在夜间可能会伤害他人或自己,采取这样的措施是为了确保他人和病人的安全。”
https://img2.baidu.com/it/u=603671975,226387749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25
在“忆境漫游”摄影展的留言簿前,观众得以记录下心中所有“难忘”的点滴。澎湃新闻的记者姚易琪进行了拍摄。
盛梅青认为,家属并非有意找麻烦,他们只是缺乏专业知识,因此需要我们护士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当然,也有部分家属不易接受护士的劝导。面对无法改变他人时,我们唯有调整自己的态度。
盛梅青在职业生涯上几乎无怨无悔,唯一的缺憾是无法兼顾家庭:“我家住得较远,每日往返需耗时三至四小时,再加上工作需细致入微地照料病人,回家后往往疲惫不堪。我丈夫下班时间也较晚,因此照顾孩子的责任只得落在婆婆身上。”她紧接着迅速补充道:“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幸运,因为我的职业发展颇为顺利。”
杜哲一与盛梅青均不喜渲染情感,她们更倾向于将事情处理得淡然自若。或许,正是这份要求持续保持冷静的职业特性,塑造了她们内心那份平和与坚韧。
另一种“六边形战士”
邵杰与杜哲一及盛梅青的风格迥异,他持有独特的处世之道。他在一家精神科男病房任职,该病房主要负责接收患有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邵杰坦诚指出,在精神科领域,男护士与女护士的主要区别在于体力上的差异。“在其他科室,人们可能更偏爱女护士,因为她们通常更为细致和温柔,但在精神科,考虑到患者可能随时会表现出暴力倾向,男护士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
邵杰的男性同事在夜间完成查房后,转身之际,却被藏于床边的男性病患从后勒住颈部。他奋力挣扎了许久才得以脱身。若是女护士遭遇此情,后果不堪设想,或许会有生命之虞。因此,若有可能,我希望男病房能配备男性护士。该患者恢复意识后,对自己曾有的行为毫无记忆。由此可见,这份职业确实是一个无处申诉的岗位。
邵杰选择这份“难诉衷肠”的工作动机纯粹:就业前景良好,而且职位稳固。他认为自己的个性与精神科护士的岗位不太匹配,尚未达到成熟与稳定的程度,更不具备杜哲和盛梅青那样的耐心。在采访过程中,每当兴奋起来,这位年方三十的青年男子便会带着趣味性地扬起一边的眉毛。邵杰为了消除那些不适宜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性格特点,在个人生活与职业工作之间划定了明确的界限。
邵杰身着护士装,踏入病房,他既细致又敏锐。在巡房过程中,他会对病人的表情进行细致观察:有的病人在病情发作前,眼神会变得空洞,死死地盯着一个地方,这时他便会提高警觉。此外,有些病人在他接近时,会迅速且微妙地藏匿物品,尤其在夜间巡房时,他更需留心他们是否私藏了可能带来危险的物品,例如锋利的牙刷。”邵杰曾多次在查房时找到可能造成伤害的小物件。
邵杰强调,除了细致的巡视,还有一个关键步骤不容忽视——核实。医院会定期组织病患及其亲属见面,但不少病患会忘记所摄入的食物内容。举例来说,餐后我们常会发放苹果,有些病患会向亲属投诉未收到苹果。这时,我们必须向亲属出示证据,确保苹果已分发给每位患者。为此,在分发食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逐一拍照存档。苹果之外,药品、患者家属所赠物品等不一而足……一旦各种所谓的“证据”遍布工作的各个步骤,便预示着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将大幅增加。
邵杰大多数时候都需保持镇定自若,然而在少数几个时刻,他却能与患者一同展现出孩童般的纯真。有的患者迷恋美少女战士和奥特曼,有的则沉迷于电子游戏。邵杰会与他们闲谈几句,其中一位患者自诩曾拥有众多女友,邵杰便逗他:“那你可否详细说说?”患者顿时显得有些尴尬,显得格外可爱。
在病房的每个角落,邵杰换上便装后,便将病室的种种抛诸脑后,转而成为那个内向而从容不迫的自我。他与患者交谈,心中却清楚“他们的心理状况实在异常”,他也坚信,职责与生活应各司其职,“我绝不让它们相互干扰。”病患与工作,仿佛隔岸观火,与邵杰保持着一段距离。
邵杰秉持着“不过度投入”的工作态度,他承认确实存在一些护士在某方面表现尤为出色,有的护士情感丰富,能深刻理解患者,有的护士耐心非凡。至于他自己,则是一个情绪平和、各项任务都能达标完成的护士。他认为,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六边形战士”,既无显著长处,亦无致命短板。
邵杰对于未来并无过多设想与规划,他现在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称职”的护士。他已逐渐掌握了一套生存之道,找到了维持内心情绪平衡的方法,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汲取成长的力量。邵杰擅长自我调整与说服,他幽默地说:“我擅长给自己‘洗脑’。”这是因为说服是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当病人渴望出院时,他会劝他们病情尚未康复;当病人开始幻想时,他会告诫他们幻想中的世界并非真实。他甚至能说服他人,难道还说服不了自己吗?
采访落幕,三位护士重返岗位,我们得以一窥精神科护士的日常工作景象。给患者一个明确的角色归属似乎颇为不易,不妨以杜哲一的话作为结语:“他们有时宛如幼童,连如厕都需要我们的扶持,那时我们便是他们的父母;有时又似孩童,连使用筷子这样的小事也要我们指导,那时我们便成了他们的老师;而有时他们又像长者,连修剪指甲这样的小事也要我们代劳,那时我们便成为了他们的子女。”
(文中小毛为化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