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瑜伽系列第五篇:读写训练与认知更新及李敖对名作的观点
各位朋友这是“我怎样写瑜伽”系列的第五篇,其中集合了关于读写训练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与我们做好学习这件事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与“认知更新”密切相关。阅读愉快。
*本合集约3500字。
关于“读”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难免会有单调、单薄的时候,也难免会有偏执、偏激的时候,在这种时候,需要经历有意义的事情,或者遇到特定的人,展开一段有共鸣的谈话,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阅读一本好书,或者接触伟大的艺术,通过这些都可以完成内在“调音”的过程。
对于大家都不敢说不好的名作,李敖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必须放弃雅俗标准,放弃气骨标准,放弃文白标准,只需要问两个问题,一个是要表达什么,另一个是表达得好不好。古往今来,中国的文章数量特别多,可是好文章数量不多,原因就在于没能把这两个合二为一的问题处理好。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想,便不会被一本书的名气吓倒,也不会被吓退。是人读书,而非书压人。李敖觉得,如今的中国人应当“旧学邃密”“新知深沉”,古书要去读,但只读古书远远不够。当然,他说的这两条是在描述自己,又难免有点自吹自擂了。(2021.12.10)
合上一本好书,这实际上完成了一次属于个人的秘密体验,此时此地读完此书,然而你刚从另一个时间空间归来,这种体验如同生活中实际的阅历,同样是用于整理反思的素材,无需厚此薄彼,它们都在塑造着一个人的精神空间。
所以倘若眼睛是心灵的小窗口,你看到一个念书的人眼神消极沉寂、了无生气,那就明白前面的意图和体验存在错误之处,不然他的眼神乃至所谓气场,早就会在生活与阅读的多维历练中,被塑造得让人过目难忘了。(2021.08.26)
有一种奇妙的问题,它能让想当然的认知发出轰隆声,这属于阅读的妙处之一 。比如说农学家奥德里库尔 ,在临终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问题 :“或许 ,是其他生命(植物)在驯服人类呢 ?”
我们通常觉得植物的生存是被动的,是动物在进行采食、加以利用,然而科学家发现实际情况并非这样:起码来说,植物广泛借助动物来传播种子;更有甚者,兰科植物把花朵模拟成雌性昆虫,以此诱骗雄虫免费传粉;许多植物在遭到食草昆虫啃食时,会凭借化学信号召唤食肉昆虫前来“保护自己”;还有极其诡异的,就如同日月神教炼制三尸脑神丹那般——牛角相思树会分泌蜜露,将其提供给相思树蚁,蜜露中的一种成分会妨碍蚂蚁体内合成必需的蔗糖酶,与此同时这种树会再度“大方”地给蚂蚁提供蔗糖酶,使后者毫无选择地进入共生关系,从而为自己提供安全保障……
https://img0.baidu.com/it/u=543733600,89270937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4
沿着相似的思考方向,水稻、小麦这类作物,究竟是被人类发现并加以利用,还是诱导、“驯化”人类来助力它们扩展生存范围,这根本说不清楚,完全有可能……(2021.12.27)
日常读取文字时,常常是成片扫视,这是能快速收集信息的实用技能,不过偶尔也需要进行切换。对于成熟写作者精心雕琢的文字,若还是一目十行,那就是浪费,就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般。最近读了一本宋史新作,是逐字逐句默读的。其中有语音的铿锵,有节奏的流畅,还有考据的细微 。
经得住动口的文字,所占比例肯定不高,这是因为它需要淬炼思想,需要构建画面,需要考究细节,同时还要有能力让讲述自然流淌,当它落在纸面时,就如同磁带记录了音乐的律动,等待读者“播放”还原。
而且历史讲述有个特点,那就是默认你有耐心,在庞杂的人物网络里,每一个点都可能是传奇般的人生,每一个点都可能是已经完成的命运,掩卷回味时,竟然只看到了作者老老实实呈现的信息残片,在作者止步的地方,你已经可以望一眼绝美的未知星空,在作者止步的地方,你已经可以望一眼深邃的未知星空。(2021.08.30)
亲人的眼睛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镜子,爱人的眼睛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镜子。在这些注视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别人想要去爱的人,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别人爱着的人。不知道法语原文读起来怎样,至少汉语译文是动人的。我们有俗话说“黄鼠狼夸它孩儿香,刺猬夸它孩儿光”,可是更好的表达总是存在的。
另外,读起来顺口,或者说有文字的质感,并不一定非得要对仗和押韵,对于今天来讲,后者可能是一种束缚了。(2022.01.23)
对于语言的学习,“背诵”是一个核心方法,这个方法被误会很深,语言学习早晚也会涉及背后的文化。其真实意义,不只是被叫到就能背诵,而是要围绕“动口”主线,多次重复细思慢读,给自己留足感受、想象、思索的空间,细微体验在源源不断的喜悦中日益更新,更多关键词出现在可供探索和链接的视野中,久而久之,“能背”成了游戏般的小目标,人对相关文化的浸润式理解开始“见首不见尾”,“背诵”实际是要沉浸、吃透、拓展,仿佛日复一日地站好桩功。与此同时,练习应用、打磨效率。
而快速背诵,对于记忆力良好的少年来说都并非难事,读两三遍就能背诵下来,这种情况很常见;但是如果仅止于此,所能触及的范围依然非常小,就好像手指在玻璃表面轻轻划过一样。(2022.02.07)
在如今,有没有主动去搜寻信息的意识,有没有筛选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这种差异简直能塑造出不同的人类。这并非什么预言,而愈发像是对现实的描述。生活在不同信息圈层的人们,与信息源建立了不同关系,他们相互理解的难度超过人与狗心意相通的程度。唯一值得乐观之处在于,作为个体,永远能够找回进行独立选择的意志,那些建立“信息巴别塔”的企图绝对不会得逞。(2022.02.16)
阅读这件事,不一定开卷就有益,反而很可能会陷入某种执迷。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鲁迅非常了不起,那么他特别局限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呢?走进相关内容容易,从中跳出来却很难。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跪倒在威名之下呢?这需要一点进取心,也就是“见异思迁”之心。有时候,秘密藏在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甚至藏在另一种文化里,又或者藏在另一个学科里。
所以以5年、10年为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兴趣,新的阅读重点,这才比较合理。最终作为成果的,不仅是知识量,更要看你独有的认知“坐标”。那是一次次从不同梦境醒来的标记,是一时间豁然开朗的标记。(2021.10.26)
最近在围绕瑜伽、道家进行阅读时,我愈发庆幸自己此前接受过新闻职业训练,从那个10年开始,我持续涉猎政治、经济等类内容,这让我在接触传统文化时,有了另外的知识坐标作为参照。如此一来,有一个起码的好处,那就是你不会将圣哲的光环默认为思考的前提,也不会轻易被某个看似终极的答案折服。换句话说,一个人不能“只在此山中”。
https://img0.baidu.com/it/u=3764386286,374183534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而另一方面,学一件事,有“初学者”却没有“零基础”,你肯定带了特定的东西来到当下。我刚进入新闻编辑行业时,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并非新闻专业出身,不过实际上也有自身的优势。就像那位老建筑师学习瑜伽,一开始就对体式的结构很有感悟。所以只要认真对待,一段经历、一种阅读都不会被浪费的。哪有那么容易就浪费掉,命运之轮会转动,会把你我转得明白的。(2021.08.11)
关于“写”
如果你未曾尝试成为一个出色的观察者,未曾尝试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未曾尝试成为一个用心的体验者,那么写作这件事就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意义。而当上述身份得以建立,那么从观察体验,直至写作交流,整个过程都会有难以言传的乐趣 。(2020.12.16)
玩过游戏的人都清楚,当你的人物等级较低,血量和体力都很少时,是无法使用高级装备的。类似的逻辑在现实中呈现时,表现得极为隐蔽,或者说,格外折磨人。比如我们追求一个美好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身材方面的,可能是学识方面的,也可能是某种优良品质方面的,又或者具体到写好一篇文章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反复尝试,来回努力,然而却还没见到多少成果。此时,除了应该不时检视方式方法之外,更要知道,在实际有所得之前,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力量,还要建立相应的习惯。 (2021.11.19)
有人说,写作技巧对于你真正想表达的内容而言,是一种“有害的学问” ,这有一定道理。通常情况下,只有基础要素(尤其是体验和思考)完备了,才会产生锤炼细部的需求。在一些工作场景中,或许也无需理会,交给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即可。做新闻有时讲,拍到了便是胜利,与此类似,你首先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即便技巧极为熟练,在很多时候,“人为”还是要给“天成”让步。任何一个行当,只要深入下去,都难免会碰到一句话,即“没有道理好讲”,面对这种情况,应当老实一些。(2021.12.08)
现在不管读什么,我欣赏的第一个品质是清晰 ,清晰的表达 ,当然来自于清晰的思考过程 ,而清晰的思考过程往往也是有价值的 ,写作并不单纯是一个“文科”的事情 ,不要误会了 。(2021.04.27)
透过“文字失语”这个矫情的词汇,你简直能看见一帮人顾影自怜的模样。表面意思是,在社交网络覆盖的情况下,大家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一提笔就卡壳,只会扔表情包了。而实质是懒,又觉得说“懒”太刺耳。有人不愿意锻炼,却想着“躺瘦”,那要不要自命为“运动失能”呢 ?事实上,要是你愿意花一个月时间,哪怕是业余时间也行,去寻找人和资料,认真研究一个话题,怎么会一点成果都没有呢。何苦因为懒得做饭,就编造出一个“肯德基综合征”,这能怪肯德基吗?(2021.10.11)
写作当中的细节处理,并非那么重要。我是说,当你有能力将它们都做对时,就没那么重要了,还有更多层面值得关注。现在要是老是出错,那么细节就很重要了,足以毁掉一切。(2021.09.10)
语言里存在魔鬼,它首先喜欢藏在“斗争语言”之中。若这些言语被用于制造割裂与对立,那么几乎必定会伴随着仇恨与暴力。它们天生就是双手武器,一旦见到了前手,后手也就不会远了。我们当下所说的语言,常见问题仍是过于“硬”。某些历史遗留因素仍在影响着背后的思维。谁能想到,网络又带来了新的不良影响 。(2021.12.02)
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若能坚持做10年以上,在你手里与别人看来绝对是两回事。听者会嫌弃说“不就是什么什么嘛!”,觉得没有实质内容。不妨这样回应“是的,就是那什么。”“坚持”二字虽被提及无数次,但你说起来却坚定有力,因为你既明晰这段历程中的各种景象,又拥有它带来的惊人成果 。
而且有意思的是,坚持走一条朴素的正路多年后,会发现许多流行的技术疑难根本没碰到,也就是说,它们早已被避免了。这类似于织块好布做衣服与拿一堆补丁做衣服的区别,拿一堆补丁做衣服处处是技术问题,会让人以为需要精妙的解答。(2021.11.2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