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豆的营养价值、功用及我国小豆的起源和分布情况介绍
红小豆还有赤豆、赤小豆、红豆等别称,其英文名是Red bean,它富含淀粉,所以又被称作“饭豆”,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红豆中含有蛋白质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钙76毫克、磷386毫克、铁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黄素0.16毫克、烟酸2.1毫克。红小豆蛋白质里赖氨酸含量比较高,适宜跟谷类食品混合做成豆饭或者豆粥来食用,通常会做成豆沙或者用作糕点原料。李时珍把红小豆称作“心之谷”,它的功用是“生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上吐”,还能治疗“下痢、解酒毒,除寒热痛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我国是小豆的原产地 ,至今在我国喜马拉雅山麓仍存在小豆野生种和半野生种 ,印度 、朝鲜 、日本等国也有小豆栽培 ,且我国小豆产量最多 ,小豆在我国栽培历史久远 ,古医书《神农本草经》中有小豆的药用记载 ,古农书《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小豆的栽培方法和利用技术 ,这说明我国种植小豆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 。
红小豆属于豆科,菜豆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主根不发达,侧根细长,株高80至100厘米,有直立丛生型、半蔓生型以及蔓生缠绕型这几种类型,其叶是由3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为圆头型或剑头型。花梗从叶腋处长出,梗的先端生长着数朵花,它是自花授粉作物,花很小,开黄花或者淡灰色花,龙骨瓣呈螺旋形,每个花梗上结荚1至5个,荚长7至16厘米,果荚内包着4至18粒椭圆或长椭圆形种子,种子多为赤褐色,也有黑色、灰色、白色、绿杂色、浅黄色等,种子千粒重50至210克,大多在130克左右。
https://img2.baidu.com/it/u=3889820704,50962712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红小豆适应能力较强,对土壤要求不高,耐瘠薄,在粘土、沙土中都能生长,在川道、山地均可种植,既耐涝又耐旱,晚种早熟,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可做补种作物,一般采用穴播,行距为25至35厘米,株距16厘米,每穴播4至5粒种子,每亩播种量1.5至2.5公斤,生育期约100天,春夏季节播种都行,纯种、套种均可。一般情况下,每亩产量在150至250公斤之间。陕北属于半干旱性气候,无霜期大概是165天。土壤属于黄绵土类,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这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有利于出苗,也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年平均气温为9.7℃,≥10℃的有效积温是3499.2℃,稳定通过10℃的天数约为176天;年日照时数为2615小时;年降水量约480毫米,大多集中在盛夏,6至9月降水量为35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雨热同季。6至9月正是红小豆的生长盛期 。自然条件对小豆作物积累淀粉颇为有利,自然条件对小豆作物积累蛋白质颇为有利,自然条件对小豆作物保持颗粒鲜红颇为有利,自然条件为小豆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红小豆是美味可口的食品,红小豆是医家治病的妙药。《神农本草经》称它“主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药性本草》说它可“治热毒、散恶血”。《本草纲目》记载,红小豆“味甘,性平,无毒”,能“下水肿,排痈肿脓血,疗寒热,止泄痢,利小便,治热毒,散恶血,除烦满,健脾胃……”
医家凭借临床实践,觉得它对痈肿有着特殊疗效 ,比如《朱氏集验方》讲 ,“此药能治疗所有痈疽疮疥以及赤肿 ,不管病情好坏 ,只要用水调好涂抹 ,没有不痊愈的” ,现代医学也查明 ,红小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福氏痢疾杆菌以及伤寒杆菌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https://img0.baidu.com/it/u=2610825774,273236395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3
在旧社会,有些医生用它作药治病,他们常常在病患者面前给它蒙上一件“神秘”的外衣。清康熙时期,医药家汪昂在《本草备要》里写道,宋仁宗患痄腮,道士赞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本草纲目》说七十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人任承亮亲见。后任自患恶疮,付永投以药立愈,问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伪也。后来经过豫章,看到有医生治疗胁部的毒疮效果非常好,任氏说:难道是赤小豆吗?医生惊讶地行礼说:“用这个治好了三十多个人,希望不要再宣扬了”。这表明赤豆外敷,是治疗“痄腮”(也就是流行性腮腺炎)、“恶疮”以及“胁疽”等病症的好药。古代医书中对于红小豆治病的神奇疗效,有很多记载,有些虽然近乎玄虚,但说明它药用价值高,有广泛的疗效 。
赤豆用于内服,也用于外用,都没有出现副作用。祖国医学给出提示:“多服会泄津液,让人变得枯燥”。由此可见,使用赤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红小豆经济价值在五谷杂粮中位居首位,所以有“金豆”的美称,它出口换汇率高,是国际市场上的紧俏货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