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5 天前

张艺谋吐槽电影解说,呼吁观众回归传统影院观影方式引热议

记者 王彦

注意看,有个男人叫小帅,他的女友叫小美,类似这样的电影解说视频,日前遭到大导演张艺谋吐槽,张艺谋表示“无语” 。

在近期的一次采访里,张艺谋号召观众走进电影院,去亲身感受大银幕所带来的视听享受,而不是仅仅借助手机快速浏览几分钟电影解说。他着重指出,电影院观影所具有的仪式感、沉浸感是无法被替代的,期望人们能够回归传统的观影方式,尊重电影的艺术本位。

“张艺谋对电影解说短视频很无语”这一话题,连续两天霸屏社交网络,一线导演的呼吁激起千层浪 。许多人坚决支持张艺谋,说“电影人被短视频困扰很久了”“不好的不能排挤好的”;持不同看法的声音数量也很多,“不好的电影可以避开,优秀的作品能够推荐”“电影自身质量必须过硬”是这部分网友的突出观点;还有人告诫,数字时代文娱消费习惯的更新不可逆转,怎样从“存在即合理”达成“双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一个不能被忽视的背景是,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人次出现了下降,总票房也出现了下降,较2023年同期下降幅度均超过了43%。今年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都已经相继结束,年总票房比去年减少了至少100亿元,能不能赶上2015年的数据仍然是一个疑问。正是因为这样,张艺谋的一番话可以说是反映了电影人的普遍痛点。短视频里的“小帅小美”会把电影“玩坏”吗,电影人在发展的攻坚期如何纾解痛点,网友刷此类短视频除了防上瘾还该注意什么,我们与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对话,希望从这场互联网辩论中找寻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长久动能。

智库专家:法律问题先于艺术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开门见山地说,先谈谈合不合法的问题 。她觉得电影解说类短视频存在相对普遍的引用限度不合理的情况 。她指出一个人仅靠一台电脑甚至一部手机 ,就能把片方的投资以及创作者几年的心血“拿来” ,经过剪辑后变成自己的 ,这种行为肯定是侵权的 。背后是平台未承担起基本的监管责任,任由侵权视频对影视内容创作造成侵蚀,进而对影视产业的肌体造成侵蚀。

https://img2.baidu.com/it/u=333469545,37138863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07&h=333

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徐瑄同样将版权问题作为辩论的焦点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当对影视作品进行二创并借此获得流量后 ,要弄清楚博主是否以盈利为目的 ,以及有没有因相关视频产生盈利是非常难以界定的 ,她介绍 ,当前相对明确的是 ,倘若电影解说短视频按照二创自己的理解去歪曲原意 ,那么就构成了对电影作品的有意破坏 。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四款作出规定,著作权涵盖保护作品完整权,这意味着保护作品不被歪曲,保护作品不被篡改的权利 。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影视剧与短视频在舆论场展开对垒,这并非第一次。2021年的时候,“小帅小美”引发了版权大战。在那个时候,多个行业协会联合视频平台、影视公司、艺人等发布了《关于保护影视版权的联合声明》,呼吁短视频平台推进版权内容合规管理,清理未经授权的内容。

三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变化。在数字文娱的注意力争夺之战中,“短”内容已经迅速进入。根据《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10.5亿人。而选择剧情片段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发行,已经成为电影、电视剧推广的必要举措,被电影人自我调侃为“打不过就加入”。就连《流浪地球2》这样的大片,都能通过切条的方式大致了解内容,还有哪种电影能不被短视频影响呢?更极端的例子出现在本月,贾樟柯的新作《风流一代》将于11月22日公映,11月7日,导演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发文,恳请大家拒绝观看已在网络流传的新片盗版 。

支菲娜觉得,影视作品版权需要规范。当下,一些短视频平台获取了大量流量红利,然而却对侵权视频采取消极态度、甚至不作为,整治平台是当前首要任务,因为视频侵权本质上属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只有大力保护原创作品,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行业生态环境。

短视频从业者:谁说“电子榨菜”毫无营养

在相对年轻的短视频行业中,偶成资历颇深,他为MCN机构工作,之前担任过某头部电影类自媒体的主编。姑娘坦诚地说:“每个人由于各自的立场、人生经验不同,会对同一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我理解张艺谋导演,然而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大家难道不喜欢在看片前先进行快速了解、排除风险吗?这是一种用户需求。”

从短视频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她觉得解说类视频能引发热度。一方面,这是因为存在广泛的用户需求。另一方面,解说类视频相对容易上手,这会激发网友进行二次创作的热情。由于供需两旺,所以两者实现了双向奔赴。

再以“审美”作为例子,在众多电影人以及热爱电影的人眼中,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电子榨菜”是没有任何营养的。特别是影视解说,备受质疑和诟病,原因在于其对作品的压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肢解”,进而加剧了文化“速食主义”。把长句拆分成多个小分句,用逗号隔开,不要遗漏句子末尾的标点符号。张艺谋此次言及的“电影艺术本体”,恰被认为是短视频容不下的异类。 比如“3分钟看完××电影”“10分钟看完××电视剧”的剪辑,所有男主角叫“小帅”,女主叫“小美”,反派一律喊“丧彪”,将作品简化为直白、简陋的故事梗概。当时,镜头、调度、隐喻、蒙太奇等方面的艺术性被完全榨干,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有可能变成面目相近的“故事会”。

https://img1.baidu.com/it/u=292925566,170486637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89

话筒递给短视频业界,偶成告诉记者,现在的微短剧在追求精品化,电影解说类短视频虽有所谓套路,却也是一门技艺,剧情关键片段的捕捉,背景音乐的选择,文案的品质,讲述的节奏感,末尾留悬念以制造未完成的紧张感等,在一个良莠不齐、相对粗放型生态里,是甲之模板、乙之技法进而艺术追求 。毕竟,榨菜也能提鲜,只要原片里有真材实料。

电影学者:数字时代躲不掉,关键还在因势利导

技术越进步,人们越繁忙,耐心越成稀缺品。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多次着重提及“时代”,他认可稻田丰史在《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中所写的一些现象,我们正处在“倍速时代”,互联网技术使我们能够轻松获取海量知识,同时也让我们接触的信息变得越发碎片化。当时间和耐心变得极为稀缺,短视频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能够让人们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高密度内容。电影解说类短视频是人们追求信息传播效率的必然产物之一 。

陈晓达表示,我们不能忽视观众习惯发生的改变,不能拒绝时代前行的脚步。既然技术迭代无法逆转,数字时代无法躲避,那么对电影人来说,与其指责“短视频杀死电影”,不如思考如何因势利导,善用短视频的触达逻辑,并且坚守对电影艺术精品的追求,用好的作品把观众请回电影院。短视频领域如今充满生机活力,呈现出一种即便无人照料也能自然生长的原生态状态。微短剧领域同样如此,充满生机活力,呈现出一种即便无人照料也能自然生长的原生态状态。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些如同“植物”般的短视频和微短剧,放置在文艺的百花园之中,作为其他文艺样式的补充呢?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总归要比任其自由发展要好。他认为,短视频所具备的高效率以及强互动性,是能够抓住当下年轻网友的“灵魂”的关键要素,或许能够为传统电影叙事带来一些启示。

硬币的另一面,观众无法被苛责,但观众亦需要引领。例如完善文艺评论体系、社会评价体系,以此鼓励观众更关注电影的内涵与价值,而非仅仅追求视听层面短暂的快感;例如推动美学教育,使更多年轻一代既能够欣赏视觉奇观,又能够理解影像中蕴含的生活启示、历史思考、人性真理;既能够熟练参与风驰电掣的游戏、电竞活动,又愿意在光影世界中享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吃多了“电子榨菜”是否会导致大众形成惯性的“向下兼容”?陈晓达坦率表示,电影作为第七大艺术,其诞生之时曾被文学视为“猛兽”,然而人类文明史已然证实文学是不朽的。电影亦是如此,电影《神鞭》中的主人公,原本是擅长用辫子格斗的高手,在枪炮时代,他摇身一变成为神枪手,虽然更换了武器,但其灵魂并未改变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艺谋吐槽电影解说,呼吁观众回归传统影院观影方式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