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按时间或件数计酬太久的工作,要重质量与价值提升
作者 | 张良计来源 | 张良计(ID:)
推荐人 |
凡是按时间或件数来计酬的工作,
都别做太久
一个月要写10个标准方案,一天要发300张传单,每天要在流水线上做满8小时等,并且告知做不到就要扣钱。
这类工作有个特点,那就是只粗暴地看重数量,却轻视质量。仅仅以数量去衡量一个人的工作价值,很容易出现可乘之机,比如偷懒和作弊的情况。这对个人成长毫无益处。
永远都要思考自己做的事情含金量如何,而不是花费了多少时间。
要努力提升自己在单位时间内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累积工作时长,并且认为自己的报酬应当与工作时长相等。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便会知晓,为何你的老板每天十一二点才抵达办公室,为何他晚上五六点就下班了,然而他的收入却能是你的几十倍 。
他去外面与客户谈了一个小时,所谈之事,或许能决定这家公司未来几年的收入 。
职场上存在着一个极为残酷的真相,那便是辛劳并不等同于酬劳。不要仅仅关注冰山上那些明显可见的事情,而要更多地去思考冰山下那些深不可测的内容。
职场政治是这样一个东西,
你可以不去碰,但不能不去懂
每家公司都会存在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存在心思深沉的人,存在只顾自己利益的人,还存在爱搬弄是非的人。回避无法解决问题,迫使自己直面才是迈向正确方向的首要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你会吃哑巴亏,或许你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功劳被抢走,又或许你会遭遇非议和排挤,这些事情都能让你对人性的认知更深刻。
痛一时好过痛一世,这是成长的必修课。
职场政治是帮你脱下学生气最快的途径。
经历过被坑,便会知晓坑人的手段有哪些,往后便能加以提防;遭受过背黑锅,就会明白做事凡事都得留下证据,不会再死得不明不白;有过被抢功劳的经历,就会懂得要时刻与老板保持沟通,不会一直闷声不响......
听过那么多大道理,都不如自己真切地去经历一次。
分清楚“我不适合”和“我不行”
这两个的区别在哪里呢?
https://img0.baidu.com/it/u=2455780205,368977346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打个比方,这就如同谈恋爱。有个女孩对男孩讲,她想要一个苹果,然而男孩费尽心力拉来一车梨,这称作“不适合”;
要是女孩想吃梨子,男孩费了好大劲却一个梨都没找到,这就是所谓的“能力不行” 。
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开除过一些人,这些人本身能力并非不行,而是他们不具备这个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不过也许在其他岗位上,他们的能力能够完美匹配 。
千万不要因为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某件事,就进而认为自己做任何事都不行。
这是非常错误的因果联想。
假如你是个善于在办公室开展研究分析工作的人,然而老板突然要求你外出跑单从事销售工作,这便是不合适的 。
你是从事奢侈品文案撰写工作三五年的人,过去每日都在为LV创作公众号内容。某天领导忽然安排你去撰写极为低俗的文章,写不出来并非是你的问题,而是领导的问题。
有时候错误的缘由并非在于你自身,所以没有必要过分看轻自己,去打击自身的自信。
相反,你要时刻清楚自己的基本情况。你擅长从事何种工作,对什么工作不感兴趣,一旦碰到不合适的工作,倘若无法尽快适应,那就坚决放弃。
我在后台收到过许多关于工作的咨询 ,大多数人都会把“我不适合”错认为“我不行” ,这种情况没必要去钻牛角尖 。
天涯何处无芳草,哪个公司不招人?
不要跟着平庸的老板
因为跟得越久,你会比他更平庸。
职场上有个有趣的现象,当领导的往往喜欢招能力比自己差的人。
不清楚这是害怕下属日后抢走自己的功劳,还是为了给自己建立长久的威信。总之,极少有老板具备乔布斯那般的胸襟,敢于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所以你能够想象,一位专业水平仅处于及格线的领导,会找来怎样的员工为自己工作 。
要是你遭遇了不好的情况,碰到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领导,那就赶快辞职吧。
当然这里所说的啥啥都不会,并非是对这个领导的能力进行全盘否定,而是他身上不存在你想要学习的内容 。
比如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领导,其专业水平之差,简直令人发指。就连一份简单的结案报告,他都讲不清楚。发言时也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他脸皮很厚,即便客户多次虐他,他仍把客户当作初恋,无论客户骂得多难听,他都能笑脸相迎。有时公司确实需要这样的人,这也是一项技能。
但我脸皮比较薄,学不会。而且我更想学习问题的分析技巧,还有全盘思考能力,这些在他身上完全体现不出来,于是我果断离开了。
后来事实表明,我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好鸟会选择栖息在合适的树木上,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最后一条,
https://img1.baidu.com/it/u=1656762651,51378365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26&h=350
平台能级永远大于个人奋斗
年轻时要是有机会前往一个规模更大且知名度更高的公司,或者去到一个规模更大且知名度更高的平台,那就请毫不犹豫地前去。
就算大公司给你的薪资不多,你就当作这几年损失的几千块钱、几万块钱,都用来买平台赋予你的光环了。
一个人即便再努力,即便再厉害,依靠单打独斗能够创造的价值终归是有限的。有这样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倘若你的个人能力为1,那么平台带给你的帮助便是1后面的0 。
在互联网行业,要是你在腾讯或阿里工作过三年,那么出去找工作的情况会比在不知名小公司工作过七八年要好。只要你把简历挂在网上,就会有许多猎头天天给你打电话。
在市场营销行业,你若曾在几个国际知名广告集团工作,那么去应聘500强企业的市场岗位会很顺利。人家查看你的简历,再打听一下你曾服务过的客户,便能知晓彼此是同行,交流起来毫无障碍。
上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懂得去看985、211院校的招牌,那么找工作的时候为什么不看“脸”呢?
能去一个大公司,以后的职业生涯大概率就在这个圈层里打转。
离开宝洁前往联合利华,离开联合利华前往百事,离开百事前往阿里,情况大致相同。
认识的同事处于这个层次,同行也处于这个层次,以后不管是跳槽,还是创业,这些都是资源。
我身边有很多工作十几年且比较成功的人,翻开他们以前的履历,基本上都是我所说的这个路线。
千万不要轻易相信有些自媒体所撰写的内容,比如说阶层固化,比如说个人奋斗太难,比如说大公司坑位有限等等,之后笔锋突然转变,告诉你要去打造个人品牌,要向李佳琦学习。
你从0开始奋斗,一直奋斗到李佳琦那样的程度,这比你在大公司里逐步慢慢往上爬,难度要大不知道多少倍 。
写这些内容的人,自身未曾在大公司工作过,只是听闻了一些关于大公司的负面传闻,便开始肆意发挥 。
实际上,现在这些大公司在新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新媒体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并且丝毫不落后于新兴的互联网公司。
人家又不是傻子,看到这些年各行各业的变化,不会毫无反应。虽然动作迟缓些,可一旦真正行动起来,后面的步伐会愈发迅速。
而且,大公司有着几十年的积淀供你使用,你应该思考如何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整日抱怨自己如同螺丝钉一般 。
是不是螺丝钉不是公司决定的,是你的主观能动性决定。
作者是张良计,他是个真性情BOY,左手提供干货,右手传递鸡汤 ,公众号ID:
关于职场你或许还想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