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4 天前

中国书法线条艺术魅力探秘:源于骨筋脉肉皮五者构成

中国书法是一门抽象的线条艺术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 ,线条是书法的灵魂 ,线条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唯一媒介 ,古往今来 ,众多书法家对线条顶礼膜拜 ,如痴如醉!

书法的线条何以具备如此魅力?

或许我们能够从线条的形体里找到正确答案。线条由骨、筋、脉、肉、皮五者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行,它们分开是五个部分,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骨、筋、脉、肉、皮”,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体”,是构成整个人身形体的重要组织。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有一部著名医著叫《黄帝内经》,其中有关于“五体”的论述,其内容为“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总体而言,上述描述极为确切,与现代医学相符。

书法里最早用医学术语去描述线条的,大概是晋代卫夫人的《笔阵图》 ,其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还提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从这以后,象征力量、生命的“骨”“肉”“筋”等字眼开始在描绘书法线条的语汇里出现。自晋代以后,各个朝代都有相关论述。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到,书就如同人一样,必须具备筋骨血肉 。更为甚者,元陈绎曾的《翰林要诀》以及清张廷相、鲁一贞的《玉燕楼书法》里,都有专门论述“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的章节 。但遗憾的是,其中并没有“皮法”这一说法 。线条有骨有肉,怎么能没有皮呢?没有皮覆盖身体,筋暴露骨头显现,血肉模糊,这样的线条怎么能给人美的享受,反而会给人一种头破血流、满身创伤的感觉吧!所以,线条必须五体都具备,缺一不可。下面简要叙述线条各体。

https://img1.baidu.com/it/u=874243242,180461443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骨”,指的是线条呈现出刚劲有力、气势雄强的状貌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赞徐铉书法线条妙处时提到 ,“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不透” 。这日光不透的线条中心 ,就是线条之骨 ,四周略透的部分便是皮肉筋脉 。这种现象和医学上的X线片类似 ,在X线片中只能看到骨 ,隐约可见的地方则是筋脉肉皮 。因为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所以我们感觉这种线条特别有厚度,能够“触摸”到,于是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进而产生立体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字有果敢之力,骨也”。由此可见力是骨体的表现。书法向来强调筋骨及其作用,将骨健筋丰的作品视为上品。清朱履贞在《书法捷要》中也说“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玉燕楼书法·骨法》中提到,“故书以筋骨为先” 。书中还说,“夫骨,非棱角峭厉之谓也” 。必须要将力量贯穿于笔画之中,把笔锋收敛在字里行间,这样无论字的纵横大小都不会有松懈之处 。只有领悟 “直”“紧” 二字,才能做到 。所以,线条骨体与高超的用笔技巧(中锋用笔)最为相关 。

“筋”呈现出线条紧敛、浑劲内含的状貌。《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到“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着在骨头上且聚于关节,它是联结关节与肌肉的组织,由此可知筋与骨肉的关系极为紧密。《说文解字》将筋解释为“肉之力也”,《艺概》也说:“有含忍之力,筋也”,所以,“筋”本身就是力的体现,并且这种力量具有深度,偏向内含而不外显。古人一般把笔锋比作线条之筋,《翰林要诀》中说,字之筋就是笔锋,断处要藏起来,连处要进行衔接,藏是指首尾蹲抢,度是指空中打势、飞度笔意,这种说法符合“筋”之本义。若笔锋断处不藏,连处不度,就会产生露筋之病。

“脉”指的是线条丰润活脱的状貌,它的本义是血管,《说文解字》解释为血理分(斜)行体者,血在脉中循行,血会外达皮肉筋骨,血主要对皮肉筋骨起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所以《难经》有血主濡之的说法,但是血必须循行于脉中,要是血逸出脉外,血就会失去濡养功能 。前人说水墨是字的血,颜色过淡会损伤神采,颜色太浓会阻滞笔锋,要做到“浓要使其有活力,淡要使其有光华”(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翰林要诀》也说:“字由墨产生,墨由水产生,水是字的血。”所以线条脉体中循环流动的血就是水墨。水墨调和,运用恰当,才能让线条产生丰润且活脱的状貌,才能构成生动活泼的生命之体。《广艺舟双楫》提到,“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蔡邕《九势》中也有“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的说法,其中“骨老”“筋藏”“肉莹”“肌肤之丽”等各种美的质感都和水墨(“血”)有关。所以一直以来书家对水墨的要求都很高,比如墨要用生墨,水要用新汲的,研墨要凉等等。

https://img1.baidu.com/it/u=65543593,403238427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29&h=972

“肉”指的是线条呈现出丰满柔韧的状貌,《玉燕楼书法·肉法》提到字的肉与毫的肥瘦、手的轻重有关,然而更取决于水和墨,水过多肉会散开,水过少肉会干枯,墨浓肉会痴钝,墨淡肉会瘠薄,笔粗肉会停滞,笔积肉会凝聚,《翰林要诀·肉法》指出捺满、提飞是字的肉,由笔来体现,捺满就肥,提飞则瘦,肥是因为毫端含墨量充足,瘦是因为毫端含墨量少 。因此,线条的肉质,由用笔的轻重深浅以及施墨的浓淡枯湿所决定。不过,肉之“肥”和“瘦”,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定:在疏处、平处需捺满,于密处、险处要提飞。

“皮”指的是线条轮廓呈现出光滑、清晰且亮丽的状貌,它有着包裹血肉的作用,能不让筋骨外露。《九势》中提到“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说的是皮肉所具备的“丽”的质感。黄宾虹也讲过“凡作画必须能用饱墨,否则笔枯露骨,画无皮肉,使人生憎”。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线条“皮”的重要性。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中说,笔锋接触纸张时,水会向下流注,而笔力足够摄取墨汁,使其不会向旁边溢出,所以墨精在纸内 。若笔力不好,无法摄取墨汁,水墨就会向外溢出,像皮破血流一样,变成墨团,或者水墨漫漶成块,线条形体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线条的“皮”与笔力最为相关 。宣纸渗晕使得线条轮廓含糊朦胧,却给人带来空灵虚玄、包孕氤氲之感 。这种墨迹中的朦胧美,恰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书法线条艺术魅力探秘:源于骨筋脉肉皮五者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