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形体结构一脉相承,当代书法用古字成时尚解析
清代学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表示,古字多假借,后人开始增加偏旁。清代著名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古今没有固定的时间界定,周作为古代那么汉就是现代,汉作为古代那么晋宋就是现代。随着时间变化而使用不同的字就称作古今字。古字和今字在字形结构上存在造字的相承关系。当代书法创作中常见用古字的现象,这已成为一种时尚。有些古字可用,有些则风马牛不相及了。诗经(书法)刘照剑
古今字在形体结构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昏”字 ,从日从氏 ,本义是落下 ,日落之时即为昏 。古人的婚礼大多在傍晚举行 。《辞源》记载 :“昏礼 ,乃婚娶之礼 。古时娶妻之礼 ,于黄昏举行 ,故而称昏礼 。”阴阳交合的时刻 ,是结婚的最佳时间 。抄写古代诗篇时 ,像《诗经》中 ,黄昏 、婚娶都用“昏”字来表示 。《诗经·邶风·谷风》中有“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的表述,“昏”字加上“女”旁成为“婚”字,它用作婚姻的专指字,在抄写古籍时,“昏”可写作“昏姻”,而在当代创作中,写作“婚姻”更为妥当 。
古人划分古今字的概念时,是以时间为依据的,也就是说古今用字存在差异。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提到:“古今字是与一词多形现象相关的术语。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其通行时间常有先后之分。通行时间在前的是通行时间在后的古字,通行时间在后的是通行时间在前的今字。”
古今字现象在古代典籍版本中时常出现,古今字、通假字大量存在,这对书家阅读和抄录常常造成困难,秦汉古籍中,通假字现象使用普遍,据统计,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共五千五百余字,其中通假字就有三百多个,对于当代书家而言,若不能辨识文字、读懂文意,一味抄写,难免人云亦云,不知所以然。秦汉以后,古籍被后人持续整理,于是古今字减少了,通假字也减少了。
https://img2.baidu.com/it/u=2624941758,366479743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3
当代书法作品里古今字、通假字现象很常见,然而多数作者不明白为何用这个字,不懂文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有时难免被人误认作错字。文字历经各时代演变,以及各时期对文字正俗的厘定,古代一字多用的现象逐渐减少,像郷,从卿分化出来,还可作嚮。古籍中方向的“嚮”很多写成“郷” 。乡、卿、向三个字早已分离,各自履行不同职责,比如,县写作“県”,县写作“悬”,县原本是悬挂的悬,被借用来表示州县的县。県,意思是把人头砍下挂在木头上。県字在先秦两汉资料中未见,或许是县的省体。枭首的本字应当是“県首”。像悬挂、県首在古籍中仍在使用。例如:《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晋代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中有这样的语句,山有一个小口子,好像有光亮,于是便舍弃船只从那个口子进入。这里的“舍”写作“捨”,是捨的古字。《说文》记载,舍,市居曰舍。舍的本义是房屋,后来引申为舍弃,于是新造了一个分化字捨 。
《管子·轻重乙》提到,君主调整货币的轻重,以此来决定货币的数量,使得人们没有契约债务的责任 。“责”,是债的古字 。《说文》中说,“责,求也” 。古代没有债这个字 。
宋晏几道《蝶恋花》词中有“朝落莫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这样的句子,“莫”在这里作“暮”,它是“暮”的本字,莫的本义是日落在草丛中,这是“日暮”之暮的本字,其表示日暮、傍晚的意思,后来“莫”字被假借作无定代词,于是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形成“暮”字,以此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这样“莫”和“暮”就成了古今字 。类似这些分化添旁字,已经明确字义,各司其职,更为妥当。
“酉”呈现出一种小口尖底酒器的形状,由此引申出“酒”的意思 。《说文》记载:“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 酉是“酒”和“尊”的本字 。后来“酉”被借用来表示其他意义,为作区分 ,便在“酉”旁加上“水”,用以表示“酒” ,在其旁边加上“手”表示盛酒器,这就形成了“尊”字 。“尊”又引申出尊敬的含义 。三个字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古字和今字都有各自的使命 。书法创作中偶见“酉”作酒,以“酉”作尊的复古现象。
https://img0.baidu.com/it/u=2696654733,178229522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21
孟姜女庙前有一副对联,其内容为:“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最常见的断句读法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古今字字典》提到,潮水这个意义,古字写作朝,今字写作“潮”。“长”通“涨” 。汉荀悦在《汉纪·成帝纪三》中记载:“阴气盛溢,水则为之长,故一日之内,昼减夜增。”其中,“长”通“常”,比如在《庄子·秋水》中有“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表述。所以,此联看似反复使用同一个字,实际上内涵包含古今二字,否则便读不通了。
《开通褒斜道石刻》中“斜”写作“余”,“余”是象形字,其形状像房舍,本义是住宅,与“舍”意思相同,在甲金文里被借作第一人称代词。《康熙字典》记载:“……又于遮切,音邪。褒余是蜀地的地名。也写作褒斜。《汉杨厥碑》中把褒斜写作褒余。”这类字在汉碑中数量众多,辟和避,道和導,息和媳,反和返,卷和捲,敬和警,北和背,然和燃,余和予,两和辆等,都是大量的古今字、通假字。古代字的数量较少,例如兑字,它兼有锐、说、悦等含义。《论语》中记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其中说、悦是通假字 。
清代著名训诂学家段玉裁称:“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于书法学习里,抄写古籍时,其中大量的古字、通假字,成为我们学习的阻碍。古代文字数量较少,典籍在抄写流传过程中,一字多用的现象颇为普遍。随着文字持续演变、新文字不断增加,隶变之后,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逐渐稳定下来,汉字进入规范书写阶段。很多古今字的字义出现了转变,有的被假借用于其他用途,有的则被淘汰。对于古籍里的古字,我们既要尊重原典,又要跟上时代发展。对于字义字形很早就已独立使用的字,要避免再使用原始的古文字,因为古今两字常常已不是同一个意思,即便有的字仍可通用,但今字的字义分工更明确,更具指向性,利于阅读理解。文字演变到楷书阶段后,古字很少有人使用,仅在书法创作里,尤其是篆书、篆刻创作中使用得较多,楷书行书里少见,这是因为分化字已很成熟,且在历史上一直作为正字出现,是历代的规范文字。正确使用古今字,对阅读古代经典以及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会大有好处。我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素养,那就是通晓六书,还要了解文字的古今演变。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8日11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