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4 天前

气候对英国文学及国民性格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独特关联

每一个民族的文学从诞生到成熟,都与所处环境关系紧密,英国文学在漫长的发展成熟进程中,气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气候对英国人的性格产生了明显影响,这种影响让英国文学成为与其他国家有明显区别的文学,进而使英国文学的创作、国民阅读以及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异常的天气致使英国人性格保守,异常的天气致使英国人多愁伤感,异常的天气不仅影响了英国人的性格,还让英国文学充满哀怨的格调。

谈论天气是英国人日常寒暄时最常出现的方式,这表明英国人对天气极为关心,谈论天气也成了英国人的典型特征,他们对天气话题的关注超过了对所有话题的热情。

英国位于西欧北方的不列颠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一年四季温度变化不大,降水量极为充沛,特别是在冬季,雨天更为频繁。

潮湿天气致使英国多雾,冬季时常常大雾弥漫整个天空,即便在天气晴朗的夏天,也会飘浮着淡淡的薄雾。英国工业发展阶段进一步加重了英国的雾情,伦敦也因被称作“雾都”而被世界所熟知。

连绵的阴雨天致使英国人患上日照缺乏忧郁症,英国人饱受阴雨天之苦,且因四季都受海风影响,天气异常,一天内刮风、下雨又天晴的情况屡见不鲜。

异常的天气给英国人带来诸多话题,使英国人变得爱抱怨天气,且十分谨慎,他们出门时总会带上雨伞与外套,以防天气变化 。

天气不只是云雨阴晴,它还会对英国人的健康产生影响,会影响英国人的性格,会影响英国人的习俗,也会影响英国人的文化等,并且对天气的讨论是英国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保守的英国人见面寒暄时,会先谈论天气,无论说话人如何描述,对方都会表示赞同,有了共同话题才能继续聊天,特殊的天气使英国人形成了委婉、谨慎、忧郁和保守的性格。

这些性格在英国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作品风格委婉,他们会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探讨哲学关系,进行道德教育。

郁郁寡欢的状态,使得18世纪的英国作家成为欧洲感伤小说的先行者,书中人物情感丰富,他们会对所有事情发出感叹,这让读者读起来充满哀婉之情。

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热爱自由,他们赞美自然,然而却陷入悲哀与孤独之中,他们表现出英国古典文学忧郁哀怨的感情,同时也奠定了英国文学的审美。

天气存在差异,这使得南北文学有所不同,英国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对自由充满热爱,对哲学进行深思,并且颠覆传统。

气候对英国人的性格和气质产生影响,气候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文学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文学同样受到气候的影响。

丹纳指出文学发展规律,提到文学创造和发展取决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含气候条件,环境不同会造成性格气质不同,还会使文学创造出现不同特点。

自然界的气候发生变化,这决定了植物的出现,精神领域的气候产生变化,这决定了艺术的出现。

https://img0.baidu.com/it/u=3501609182,89487207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064

斯达尔提出,在比较文学时进行划分,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以荷马作为开端,北方以吟游诗人作为源头。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属于南方文学,英国、德国和丹麦则被列为北方文学。

气候存在差异,这是两方文学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英国文学由此形成了鲜明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忧郁,热爱自由,沉思哲学以及对女性尊重 。

对英国文学存在实际联系,从中能够发现气候对英国文学有影响,英国气候寒冷,天气阴暗,环境较为恶劣,因此他们忧郁且爱思考。

英国人的忧郁是天生就有的,他们对哲学进行思考,这也是骨子里的一种气质 。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是一个例证,此外,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也是,他把哈姆雷特的忧郁痛苦以及内心矛盾展现得极为充分 。

墓园诗派展现出英国诗歌的阴郁色调,蒲柏将爱情刻画得扣人心弦,爱德华杨格把关于生死的忧虑描绘得使人痛苦且陷入深思,威廉科林斯把自然的美妙描绘得令人心动。

这些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情感无法被其他民族的文学模仿出来,他们的刻意模仿更多表现出的是自嘲与刻薄。

北方天气阴冷,这引发了英国人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来创作作品,这些作品引起人们理性的思索,南方气候温和,能让人享受生活,人们创作了更多关于安逸的诗歌。

英国文学对自由充满热爱,这种热爱在作品《乌托邦》和《格列佛游记》中得以展现,这些作品凭借无穷的想象力在世界文学领域声名远扬,流传千古。

自由精神在文学形式上有体现,英国戏剧超越了传统限制,它在刻画人物优点时,也将缺点暴露出来,使人物充满矛盾,极具文学色彩。

《哈姆雷特》中的国王是杀害君主之人,王子变成了疯子,这部作品展现了英国戏剧的自由特性,神圣与粗俗同时呈现,美德和缺点相互并列,体现出莎士比亚的非教条主义以及颠覆传统的精神。

具体的气候事件,成为了英国作品形成的灵感来源,也是故事的具体构成部分,阴冷的天气使英国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一习惯继续传承着英国文学。

气候条件促使英国人形成忧郁、自由、沉思且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这为作家作品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对文学满怀热情,英国作家对哲学的思考亦是英国文学如此深刻的缘由。

人的情感会投射出对自然的感情,认知也会投射出对自然的感情,这造就了英国人细腻的情感,形成了英国人的审美,还带来了英国人对自然的观察。英国气候特殊,这种特殊气候为作家带来了灵感,也增强了读者对小说的感受。

1703年11月,英吉利海峡的飓风进入英国南部海岸,致使近1万人丧生,坚固的灯塔被摧毁,笛福经历了这场飓风,第二年他发表《暴风雨》,记录了在这场飓风中的见闻,还为《鲁滨逊漂流记》提供了灵感。

1815年,印度尼西亚火山爆发,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年,英国人总能看到暗红的日落与黎明,第二年,天气恶劣,甚至致使农作物无法收成。

https://img1.baidu.com/it/u=1751202702,323997519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这个极端天气为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名作《弗兰肯斯坦》带来了灵感 ,1816年夏天玛丽·雪莱和拜伦住在山下 ,在雪莱的激励下玛丽·雪莱完成了这本小说 。

拜伦在这个寒冷的夏季创作了短诗《黑暗》,诗中描绘了世界末日的景象,人类丧失了一切情感和勇气,整首诗充满忧郁色彩 。

这种恶劣天气一直持续到1819年,才宣告结束,最终英国农民迎来了丰收,济慈的《秋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完成的。

气候恶劣,这也在作品内容上提供了构思。《暴风雨》中有一系列恩怨情仇,一场暴风雨带来了死亡,之后人们悔悟并互相原谅,由此可以看到,天气对故事发展和转机起到了作用。

《李尔王》的著名场景,是在暴风雨中出现的转机,李尔身处荒野,在风雨里变得疯癫,不过,在经历暴风雨的洗礼后,他对人世间有了感悟。

安享荣华的人们,睁开你们的眼睛,去体味穷人的苦,把你们的福泽分享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并非全无心肝 。

天气变化属于自然现象,人们会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这种投入带有主观性或者虚假性,而这种现象被称作“感情误置”。

也有作者觉得,只要明智地运用这种方法,它就不会暴露作者的心理状态,反而能够让读者产生更强的共鸣。天气是人们眼中的景色,看似在描写天气,实际上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气候对作品读者养成读书爱好有重要影响,阴雨天限制了户外活动,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人们会在室内活动,读书看报成为了最常的方式,成为了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

英国教育观点觉得阅读文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能够培养文学审美,因此英国人乐于保持读书的习惯,这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深度。

英国气候多变,这造成了英国人忧郁保守的性格,在文学方面,更是表现出强烈的情感特征,具体的气候事件成为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还养成了英国人的读书习惯,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不能只片面看待天气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民族文学源远流长,是长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天气只是一个不可被忽略的因素。

参考文献

《艺术哲学》

《西风颂》

《李尔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气候对英国文学及国民性格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独特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