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狂欢背后:购物狂或患狂躁症,当代人心理亚健康引关注
今年“双十一”,沈阳的李昕收到了医院心理科的一张“躁狂发作”诊断书,除此之外,还有价值20万元、一屋子无从收拾的快递包裹。精力旺盛,言语数量增加,行为表现轻率,随意进行挥霍……许多人肯定会像李昕那般感到惊讶:“购物狂”难道不是毫无节制地浪费钱财?而且还有可能患上了“狂躁症”。
今年“双十一”结束没多久,天猫交易额定为2684亿元,物流订单超过10亿 。可是,狂欢背后存在当代人心理亚健康问题 。依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2018)》数据,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得知,有人认为是情绪调节障碍而没当作病,有人对精神障碍治疗存在偏见,全媒体轰炸式营销导致“购物狂”数量增多 。
网购20万元、收56个包裹……
李昕得意洋洋地往“购物车”里添加商品,嘴上念念有词,而且语速越来越快,时间是11月10日,她说“我有钱,这点东西都是小意思”,还说“MK锁头包要凑齐六款颜色,口红要买个烟花礼盒,不贵,才1500元,电动牙刷有了,哎呀,又出了一款粉红色,买买买”,而在这之前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已经买了20万元的东西。看到这种情况后,家属急忙把她送到沈阳市安宁医院心理科。最终,经医院检查确定为狂躁症,李昕疯狂购物是由于“躁狂发作” 。
11月27日10点35分,徐贝贝收到菜鸟驿站取件提醒短信,这是她“双十一”所购56个包裹里的最后一个 ,包裹中有名牌包 ,有运动鞋 ,有羽绒服 ,有粉底液 ,有婴儿玩具 ,有尿不湿 ,有卷纸 ,还有眼部按摩仪以及各种小零食 ,这些包裹总价达7.9万元 ,其实很多东西都并非必需品 ,甚至是重复品 ,是毫无用处的东西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会特别冲动,要是看见了却不买,心里就会堵得慌,而买了之后又会非常后悔 。”徐贝贝说。
https://img1.baidu.com/it/u=2244684879,13033298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徐贝贝的心态是众多“剁手党”心态的缩影。
沈阳市某三甲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丽雅解释说,狂躁症属于精神类疾病,在实际生活中,患者会因判断力受损而做出非理智行为,比如有可能出现不顾后果、随意挥霍、盲目投资等行为,不符合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的疯狂购物行为符合狂躁症特征,那么“疯狂购物”是一种病吗?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 第三版(CCMD - 3)》表明,狂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或者易激惹,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语量增多、思维奔逸、自我评价过高、精力充沛、有鲁莽行为、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这8项情况,其中有3项(如果仅为易激惹,那么至少需要4项)就能够确诊 。“病态性购物症与赌博、暴食相同,在心理学领域属于冲动控制疾病的范畴 。如果伴有话语格外多、特别开朗,可能有狂躁倾向。”陈丽雅说。
“买买买”背后是焦虑无处安放
每天都会刷一遍手机购物 APP,像天猫、京东、小红书、唯品会等。被网红推荐了一款品牌“老爹鞋”,一周内买了 7 种配色。平均每个月要买 10 多件衣服,有的衣服甚至一年都穿不上一天。化妆台上光是粉底液就不少于 20 种。不止这些,还有发光戒指、手机外用话筒、手帐本、抓娃娃机等。27岁单身的徐贝贝每月在服饰美容、生活日用、娱乐方面的消费近1万元。然而她的月薪仅有4300元,储蓄存款已经花完。刚开始,徐贝贝以为自己只是“工作压力大找个发泄口”“控制力差”“有强迫症”。在公司请来的心理咨询师孙博三次心理辅导后,她才知道自己是“病”了。“以为情绪调节有障碍,没当病来看待。”徐贝贝说。
孙博身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经为20余家企业的近500名职工开展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当下工薪族的生活与工作压力颇大,过度焦虑却没有适宜的疏解途径,这种情绪常常越积越多 。一部分职工的病情已发展到很严重、急需治疗的程度,然而当我劝说他们前往医院时,99%的人都没了后续回应,他们对精神障碍治疗存在偏见,觉得治病是件丢人的事,并且还认为心理疾病无法治愈,只能自己想开些。”孙博说。
他向记者介绍一个案例,大学毕业两年后的庞哲热衷于买盲盒收藏,上个月办理了辞职手续,还扬言“炒盲盒买房”,他家两整面墙摆着648个盲盒娃娃,为此花了近5万元,庞哲父母双下岗,家庭收入仅为2800元,当孙博劝庞哲去看心理医生时被拒绝了,理由是“我又没疯,再说心病也治不好。”
https://img2.baidu.com/it/u=1852106447,300947403&fm=253&fmt=JPEG&app=138&f=PNG?w=500&h=667
为啥狂躁症患者中成为购物狂的特别多?电视上、手机里、街上的广告牌,就连小区超市都是双十一的促销广告,想不看到都做不到。如今买东西只需动动手,商品种类繁多,商家总会推出新的产品,还有一群网红进行“种草”,购物成了最快、最有效的发泄方式。记者随机采访了12位“过度消费”的工薪族,他们表示有时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抢到某件低价商品时会兴奋不已,然而等东西到了,幸福感很快就消失了,他们还认为全媒体轰炸式营销加速了他们过度消费,导致他们越来越烦躁 。
现金、记账、限时付抑制冲动消费
“狂躁症”病情较轻时,会出现社交功能障碍,以及对社会应尽职责的表现紊乱,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幻觉、妄想,它不仅会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有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陈丽雅说。
孙博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缓解病情,比如改善饮食,放松心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会控制情绪。食用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可增加脑血清素水平,减少不良情绪反应。要多听欢快音乐,保持身心愉悦。不要过量饮酒、吸烟,少吃辛辣食物,少吃易兴奋的食物。学会控制情绪,因为只有在情绪平稳时才能冷静思考,一味放纵情绪百害无利。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觉得,过度消费超出了个人以及家庭的基本需求,也超出了其支付能力,它是一种扭曲的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会给自身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会破坏社会风气,还会浪费资源。
他建议养成计划购物的习惯,在没有打折且非闲暇换季时列出自己需要的物品,坚持记录大件商品或大笔消费的支出金额以减少盲目支出,把购物时间排到日程安排上限定一个大致时间,避免挑选时间长、范围广造成购物过剩,用现金支付,清楚自己的消费额度,减少沉溺刷卡透支的机会。
孙博说,发泄方式有很多,物质消费不是安抚心灵的最佳方式 。(应被采访对象要求,部分为化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