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消息多:屠呦呦获奖后美团大众点评合并传闻刷爆朋友圈
十一假期消息众多,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昨晚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的传闻又一次成功刷爆朋友圈,比“朋友圈杯”摄影大赛还火!互联网江湖有传闻称,美团与大众点评有望于今日(8号)合并,新公司估值达170亿美元,美团和大众点评不置可否的态度,引发了互联网业界人士的猜疑 。
按照以往的惯例,互联网界的传言常常是真实的。实际上,挖财社区的财经观察员觉得,美团和大众点评进行合并,从表面上看是O2O寒冬已经到来,而实际上是BAT三巨头在O2O领域展开的暗中较量。
大家都知道,美团背后有阿里。美团进行B轮和C轮融资时,获得阿里巴巴注资。如今阿里大约持有美团10%至15%的股份。后来阿里巴巴一直想将美团收入旗下,不过都被王兴拒绝了。
大众点评背后是腾讯,腾讯持有大众点评20%的股份,大众点评与腾讯的关系向来融洽。
百度在O2O领域进行了布局,且花费了重金来扶持糯米,在PC搜索方面百度占有绝对优势,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上它一直都没能形成垄断优势。
江湖上有传闻称,百度曾与美团进行过收购谈判,还和大众点评也谈过收购,然而因各种不为人知的原因,最终没能达成所愿,百度只能去寻找其他对象,直至收购了糯米。百度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其思路要从一家搜索公司转变为按需服务的供应商,抛开一些概念不谈,O2O成为百度未来的重大赌注,因此百度今年气势很盛地宣布向糯米投入200亿 。
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大众点评与饿了么存在投资关系,在此情况下,糯米在外卖市场的压力将空前巨大,在团购市场的压力也将空前巨大。
当然了,除了BAT在背后暗中较量之外,美团有其无奈之处,大众点评也有其无奈之处。
无奈之一、长期亏损,资本寒冬期烧钱难以为继
相关方面曝光信息显示,美团业务单月亏损达6亿人民币,外卖、电影票、酒店等业务正处高速发展阶段,需大量现金注入,按美团最近一次融资7亿美元推算,仅能维持短短半年正常运营。
大众点评是一家成立10余年的老牌生活服务公司,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甚至被视为“慢”公司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在卷入团购热潮后,大众点评依靠售卖优惠券、提供本地生活服务信息,无奈陷入了以亏损来抢占市场的困境之中。
两家若想持续发展,必然会掀起规模一轮比一轮更大的融资。就融资规模而言,千万美金级别的融资已无法满足业务扩展需求。然而,从近期融资情况来看,大量O2O垂直业务遭到资本摒弃。
无奈之二、同业竞争,消耗巨大的财力精力
美团和大众点评是 O2O 领域靠前的两家公司,此前它们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投入了大量财力,这对双方企业各方面都造成了消耗。比如,在争夺用户时,在送餐、团购、电影票等诸多日常服务领域,美团和大众点评都采用“烧钱”方式进行恶性竞争,然而结果是,利润或许根本无法覆盖成本,导致亏损极为严重。
更严重的是,双方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采取暴力行为,这对其品牌声誉造成了极大损害。今年6月,大众点评宣称,在镇江、咸宁以及常州,接连发生了三起美团员工故意殴打大众点评员工的恶劣事件;然而美团进行了回击,称是美团镇江站员工遭到大众点评方面的殴打,进而引发了双方的冲突事件,并且还出示了员工肩部有瘀伤的照片
然而,两家合并之后,能够实现优势互补,领先者的优势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还能帮助创业公司摆脱贴身肉搏的竞争状态 。
无奈之三、前车之鉴,投资人大力推动
或许美团和大众点评还想继续大战,然而双方背后的投资人,或许会不满意。滴滴快的与 58 赶集的合并,给美团和大众点评提供了诸多参考。毕竟在资本方面,阿里、腾讯、红杉、华兴等资本方,在合并中已尝到甜头。此外,在合并之后双方的治理方面,也有许多参考意见。
之前滴滴快的合并,有投资人在背后推动,58和赶集合并,同样有投资人在背后推动。所以,美团和大众点评或许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
挖财社区财经观察员认为,大众点评和美团是整个O2O市场上体量最大的两个公司,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达成后,双方能够互补所长,减少不必要消耗,其与巨头抗衡的底气会更充足,还能加快垂直领域的并购,提升估值,再造下一个BAT巨头 。
O2O下一场的用户争夺战,可能不会只是补贴这么容易。也许,对于商户和用户而言,以服务和价格优势为导向的平台会成为首选。
美团和大众点评是否会催生一个新的本地生活服务巨头,对此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