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之论生产条件的再生产
https://img2.baidu.com/it/u=1774872604,26622087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38&h=500生产活动需要以生产资料的更新作为必要条件,我曾经说过这一点,不过在分析时我之前只是很简略地触及到一些相关内容,现在我要更充分地揭示这些问题,过去只是附带地提及,现在要专门谈谈 。正像马克思所说,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一种社会形态若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不对生产条件进行再生产,就连一年也维持不下去 。因此,生产的终极条件是各种生产条件的再生产 。它可能是“简单的”再生产,即只复制原有的生产条件 。也可能是“扩大规模”的再生产,也就是扩展原有的生产条件 。那么,什么是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呢?在这里,我们将进入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人们非常熟悉,自《资本论》第二卷发表以来就已如此,可恰恰又被人们忽视了。孤立地看待生产,把生产看成纯粹的生产实践,对于生产过程来说,这种生产实践本身相当抽象,持有这种观点本身就具有一种一成不变的显而易见性,这是一种经验主义式的意识形态的显而易见性。这两种观点紧密融并到我们的日常“意识”当中,以至于大家很难,虽不能说完全不可能,提升到再生产的观点上来。然而,若脱离再生产的观点,所有一切都会变得抽象(这种抽象比片面更糟糕,是歪曲的),即便从生产层面看亦是如此,更不用说在纯粹实践层面了。我们试着来系统考察一下这个问题。简单说来,若假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源于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那么我可以说,生产过程要让现有的生产力发挥作用,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内,且受这种关系的制约。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为了生存,也为了能够进行生产,每种社会形态都必须在生产的同时,进行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因此,就必须进行生产力的再生产,必须进行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早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就令人信服地证明,如果没有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再生产,也就是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就不可能有生产活动。现在,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些人包括在国家财政部门工作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包括现代“宏观经济的”“理论家”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