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4 天前

细数青海教育发展铿锵足迹,感受推进改革发展坚定信念

仔细数算青海教育发展留下的坚定有力的脚印,你能够真实确切地体会到青海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时的坚决信念:

有一种喜悦在其中,5年来全省实施了3419个大中小学校建设项目,新建了94所幼儿园,新建了30所义务教育学校,新建了14所普通高中,年均新增学位1.5万个,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有一种决心在其中,师资力量持续强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美育教育日益加强,教育援青成果显著,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

一组组数据,记录着青海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一项项举措,记录着青海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大思政课”常说常新

10月28日,202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市中小学思政课研讨交流会在西宁举行,西安市、兰州市、乌鲁木齐市、银川市以及西宁市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同题异构”的方式进行说课,共同努力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质量提升、效果增强。

多位优秀思政教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分享教育案例,深入探究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方法形式,进一步推动各地各校思政课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一体化发展,说课展示入脑入心,成为一场思想盛宴和教育盛会。

这是全省在“大思政”格局建设方面的又一次全新的探索行动,也是全省各地以及各个学校持续推动大思政课能够保持常讲常新状态的生动具体体现。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称,青海教育一直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搭建优质的学生实践育人平台,持续提升学校思政理论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深化实践育人,增强思政工作感染力,这是全省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探索领域之一。青海依据学科属性特点,整合育人资源,组织省属本科高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以实现基地育人资源共建共享。特别是连续组织开展了四届全省高校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该大赛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青海坚持多种举措同时进行,以此促进思政队伍人才的培养。实施了思政课教师学历和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并完善了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体系,鼓励并支持思政课教师跨学段、跨学科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借助青海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产出了100项思政课专项课题,还将课题成果持续转化为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全省陆续有27名中小学教师被列入全国典型经验名单,思政课教师育人水平显著提高。

课堂有效操场有乐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初冬时节,阳光温暖,此刻时光正美好。西宁市城北区静雅小学的体育大课间已然开启。先是进行课间体操展示,接着快乐篮球活动展开,随后还有竞速跳绳比拼,整个大课间充满欢乐,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是城北区教育系统2024年度第六期特色项目展示交流活动,静雅小学的体育大课间已形成常态化,学校“以体育人”特色体育项目初步呈现出成效,根据学校相关数据统计,自2017年体育特色项目实施后,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提升至98.1%,近视率由38%降至34%,肥胖率也在逐年递减。

国家领导人于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要着眼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在深入学习贯彻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之际,青海教育系统推动构建“五育”并举体系,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厚植教育强国理念,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省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创建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发挥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中心学校的统筹管理作用,推进城乡学校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学校文化共建,推进城乡学校特色共创,整体提高育人质量。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探索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探索探究性实验教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支持特色高中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普通高中教育资源。

全省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全面形成了“四级”青少年学生体育竞赛体系,有效保障了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大中小学艺术展演体系日益完善,国防教育与军训工作全面深入开展,首个劳动教育月系列活动覆盖了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建设了首批青海省新型足球试点学校,形成了长期发展体系和样板,目前校园足球已覆盖30%的学生群体。

各地各学校持续探索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语文作文素材的方式,梳理学科教学中的体育、美育、生活等元素,强化学生学科结合意识。借助英语阅读文本的方式,梳理学科教学中的体育、美育、生活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借助数学计算方法的方式,梳理学科教学中的体育、美育、生活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借助科学实验探究的方式,梳理学科教学中的体育、美育、生活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精神引领建强师资

教师队伍量质齐升

相信只要心中怀揣梦想,那么脚下便会有道路。只要始终坚持不懈,就必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乡村教育的光明大路。这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央隆乡寄宿制民族小学教师马金宝的一番真诚话语。这些年,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待遇也持续得到改善,使得很多像马金宝一样扎根于乡村教育的教师信心十足 。

强国首先要强化教育,强化教育首先要强化教师。国家领导人于2024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表明,要开展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育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青海努力践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目标,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把立德树人当作根本任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积极推动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师地位待遇得到明显改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全省教师队伍实现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进而使教师教书育人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实施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培养出一批本土骨干教师,这些骨干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辐射带动作用,破除“五唯”,体现多元化的评价导向,坚决扭转轻视教学、轻视育人等倾向,重点突出师德标准,坚持依据能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开展“教育家精神在青海”系列活动,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全面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个个举措助力教师成长,一项项政策惠及教师群体,一次次行动筑牢发展根基,教师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社会地位得以提升,职业地位也得以提升,这些成为广大教师勇毅奋进的动力。在我们身边,一大批优秀教师正以“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教坛辛勤耕耘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细数青海教育发展铿锵足迹,感受推进改革发展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