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名家辈出的里程碑,唐太宗李世民书艺精湛的传承
唐太宗书法艺术综论唐太宗李世民传唐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继魏晋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各种书体都已具备,知名的书法家大量涌现。这当然与唐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关系,不过也和唐代历代君主对书法艺术的倡导以及自身书法技艺的高超有一定关联。唐代君主大多擅长书法且造诣颇深,对唐代以及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一、承家学师右军书艺精湛
https://img1.baidu.com/it/u=281246914,390100423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972
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勤奋认真且身体力行,尽管他戎马倥偬。他的书法,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他非常喜好王羲之,心里临摹手上追仿,拿出内库的金银绸缎,收购民间散失的书法真迹,得到真行草二千二百多纸并进献上来。在日理万机之余,也不停止临摹。他长久仰慕王羲之的《兰亭序》,得到后,就放在座位旁边,早晚观赏,四季不停,常常点灯临摹,品味把玩不停。唐太宗擅长隶书、行书、草书,尤其擅长飞白书。她擅长飞白书,笔力苍劲,颇为自得,常将其作品赐予大臣以表嘉赏。《宣和书谱》记载:“(她)又擅长飞白书,一日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书写飞白书赏赐众人,大臣们纷纷争抢,以此为乐。”
古今对唐太宗的书法评价颇高,唐张怀瓘在《书谱》中称,“太陵书受之于史陵,行草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贻于逼真。”宋朱长文在《续书谱》中评道,“翰墨所挥,遒劲妍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也”,“笔力劲,一时之绝”。窦蒙在《述书赋》中说,“太宗则备集王书,圣鉴旁启,虽蹑闾井,未登阶陛。质讵胜文,貌能全体。兼风骨,总法礼。”” 7。
太宗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据宣和书谱记载有十四件,淳化阁法贴记载有十九件,如今我们常见的只有晋祠铭和温泉铭两碑,这两碑都是唐太宗的代表作。晋祠铭书写于贞观十二年即638年,该碑是以圆笔藏锋为主的行揩,其特点既突出了南派书法的秀美温雅,又蕴含了北派书法的古拙雄健。用笔含有隶书的意味,饱藏骨力,又习惯用行书的笔意展现畅达跌宕的气势,形成了内刚外柔、南北兼具的风格特点 清代杨宾大瓢偶记说 今观此碑 绝对以笔力为主 不以安排字的间架结构为事 却雄厚浑成 自然没有一笔失去法度 清钱大评说 书法和怀仁圣教序极为相同 大概是因为内心临摹、亲手追摹王羲之很深的缘故 。清人王佐作诗称赞说,他平生的书法如同王右军,笔势如鸾翔凤舞、龙蛇环绕,当时满洲的众多学士,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全都折服。温泉铭是他晚年的作品,原石早已失传,仅留下一份唐代拓本孤本流传。与晋祠铭相比,温泉铭的行书韵味更浓,风格洒脱自然,节奏抑扬顿挫。其笔势圆劲流丽,运用中锋运笔,快慢交替使用,深得二王书法的神韵。充分展现出他大力倡导刚健有力、平正冲和的审美追求。近代俞复跋文称:“伯施、信本、登善等人,各自展现奇特之处,各自达到极高境界,然而拿此本与之相比,在书法方面确实应当甘拜下风。”启功先生称赞道:“烂漫与生疏都无妨,神韵完备原本不在于矜持庄重;龙跳虎卧般的温泉帖,精妙之处却有三分不妥当。”9
https://img1.baidu.com/it/u=2599434784,319986910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1040
二、惟骨力争神气书论宏富
唐太宗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书法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理论家,他对书法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从传世的《笔法》《论书》和《指意》等书论中,我们能看出他的书法审美追求。
唐太宗谈论书法时说:“如今我临摹古人的书法,完全不学习其外在的形态,只追求其中的骨力,如此一来形态自然就会产生。我所做的,都是先有想法,所以能够有成果。”“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充分体现了他对美学风格的追求意向,是对后世很有影响的书法观点。她觉得在书法里骨力是根本,骨力是书法作品所含的力度与美韵,骨力是书法精神的体现,形势依附于骨力,唯有追求骨力,“形势”才会自行产生。指意说:“把心当作筋骨,心如果不坚定,那么字就没有强劲的力量。”所以她强调“先作意”,可贵之处在于能用笔墨展现作者的精神意念。王羲之传赞讲:“子云在近代于江南声名远扬,然而仅仅能写成字,没有大丈夫的气概。”每一行字就好像萦绕着春天的蚯蚓,每一个字如同盘绕着秋天的蛇,(字写得)让王羲之躺在纸中,让徐偃王坐在笔下;即便笔秃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