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3 天前

10月17日昆明发布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10月17日,市政府官网发布了《昆明市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该方案涵盖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工作要求三方面,旨在力争提升昆明城市的知名度,提升消费繁荣度,提升商业活跃度,提升到达便利度,进而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名片”,以此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发展目标

推动昆明城市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推动消费繁荣度显著提升,推动商业活跃度显著提升,推动到达便利度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名片”,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到2025年,使入境游客接待量突破182.3万人次,让举办或承办的国际国内重大展会、活动与赛事数量不少于50场,新增10个国际知名品牌首店。

提升消费繁荣程度。到2025年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突破4000亿元,网络零售额要突破9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要突破1800亿元。

提升商业活跃度。到2025年,要有4个以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商圈,还要有4个以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商业街区,中心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要有5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要有4个以上退税商店(网点)。

到2025年,提升到达便利度,国际国内航班通达城市数量超过175个,国际国内航班航线数量超过500条,南亚东南亚通航点数量超过17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200万人次,高铁、动车到达对数超过175对/天。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国际消费聚集区

1.推动商圈错位发展

推动历史人文与时尚潮流深度融合,提升南屏步行街以及东风广场主城商业核心的品质,巩固万象城、同德广场、欣都龙城、新迎新城、瑞鼎城、大悦城、万达广场、南亚风情第壹城等主城卫星商圈的建设成果,形成错位发展的主城商圈矩阵。突出特色街区功能,突出沉浸式时尚体验功能,突出商业配套保障功能,建设和完善一批新兴商圈,比如西北新城、星辉、融创文旅城、公园1903、广福路爱琴海、海乐世界、春融街 。

2.推动商旅融合

以翠湖、西山、海埂、民族村、世博园、官渡古镇等景点景区为依托,突出场景式体验,创新消费供给,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消费聚集区。引导南屏步行街、斗南花市、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网红集贸市场、特色产业聚集区等商业片区,使其向消费聚集区转型。鼓励利用公园空间,鼓励利用绿地空间,鼓励利用特色街区空间,鼓励利用文创园区空间,鼓励利用商业设施等空间,采用市场化方式引入多元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

3.丰富消费业态

依托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市集、夜间经济聚集区、低效物业、广场、场(展)馆等空间,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供给方式,推动零售业态聚集,推动餐饮业态聚集,推动休闲业态聚集,推动体验业态聚集,推动健康业态聚集,推动文创业态聚集,推动娱乐业态聚集,推动体育业态聚集,推动动漫业态聚集,推动AR/VR业态聚集,推动教培业态聚集,推动亲子业态聚集,推动研学业态聚集,推动展演业态聚集,推动展销业态聚集,推动陈列业态聚集。发展具有品牌吸引力的夜间经济消费业态,围绕高端引领、活力时尚、跨界融合等主题。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配齐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保障类业态,鼓励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

(二)擦亮特色消费城市名片

4.延伸花卉产业链条

聚焦“春城花都展示区”的定位,推动斗南片区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一个特色消费聚集区,这个聚集区以鲜花为主题,集交易、市集、观光、休闲和夜间经济为一体。实施花卉品牌战略,打造“斗南花卉”“八街玫瑰”“宜良三角梅”等花卉品牌,以此提升昆明花卉品牌的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一批以花卉为主题的公园,建设一批绿地,建设一批道路绿化景观,举办一批诸如“花街”“花节”等以花卉为主题的活动,以此增强花卉主题消费的动能,支持种植基地直销、直播销售等多种销售模式,推动花卉与旅游产业融合,推动花卉与餐饮产业融合,打造精品赏花路线,拓展花卉产业园区采摘功能,拓展花卉产业园区农事体验功能,拓展花卉产业园区观光旅游功能 。

5.做强特色餐饮消费

https://img0.baidu.com/it/u=2294463039,365701446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8&h=500

打造美食地标,绘制“春城美食地图”,以民族特色餐饮文化作为核心,结合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餐饮美食街区,依托省野生菌集散中心优势,把昆明打造成野生菌国际交易中心,以及野生菌餐饮文化创新策源地、宣传推广主阵地,推广鲜花类传统经典菜肴,深入开发“花主题”美食。传承并发扬滇菜菜品,比如过桥米线、汽锅鸡、宜良烧鸭、小锅米线、官渡粑粑、烧饵块、豌豆粉等名特小吃。鼓励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云南老字号”“昆明老字号”,组织开展“名店”“名菜”“名厨”“名小吃”评比活动。拓展“文明餐饮”“寻味”系列美食文化推广活动,丰富昆明特色餐饮品牌展示渠道。

6.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重点围绕植物药、民族药、跨境医疗、再生医学、健康产品、基因检测与诊断等领域,积极开展健康产业示范,发展定制化健康体检、私人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扩大在线健康消费,推动医疗、养生和养老一体化发展,发展国际健康旅游消费,推进全域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服务品牌和项目。开发具备中医药健康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鼓励社会力量盘活存量资源,重点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大力推广“健康云”应用,打造智慧疾控、智慧养老、智慧健身、智慧疗养、智慧检验等系列智慧健康品牌。

7.创新融合消费场景

推出系列商业演艺活动,这些活动以戏剧、音乐、饮食、服饰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载体,从而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艺术展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优势,强化古滇文化、非遗文化、花卉文化等的融入,以此焕新文化消费场景。在特色街区建设里突出南亚东南亚的商品,突出南亚东南亚的餐饮,突出南亚东南亚的文化活动等内容,以此让消费者体验到地道的异域风情。推动一批省市的文艺精品进行多语种译制,推动一批省市的优秀民族文化出版物进行多语种译制,支持和推进国产影视文化作品在南亚东南亚落地。

(三)打造南亚东南亚消费窗口

8.完善国际消费服务体系

提升游客出入境的便利化程度,优化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口岸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促使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边检手续政策得以实施,支持航空企业推出往返南亚东南亚等地的“优惠套票”。聚焦重点商业以及重点区域,达成商业、文旅、机场车站三大领域重点商户外卡POS机服务的全面覆盖。完善境外人士消费支付服务体系,该体系涵盖移动支付绑外卡、外卡POS机受理、外卡取现/外币兑换三个渠道,同时优化入境人士在昆支付便利环境。加快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网络设施互联互通进程,支持电信服务商推出优惠便捷的电信服务。

9.发展对外贸易合作

依托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为南亚东南亚居民开展商贸活动提供出入境便利,为南亚东南亚居民开展旅游等活动提供出入境便利。结合“互联网+”发展加工贸易,结合“互联网+”发展边民互市贸易,结合“互联网+”发展跨境电商,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跨境物流企业合作发展边境贸易商品跨境物流等新业态。推进磨憨边民互市,扩大边民互市贸易规模,通过招商引资开展木薯干、咖啡豆、榴莲、西番莲等农副产品和热带水果的加工,通过鼓励当地企业转型开展木薯干、咖啡豆、榴莲、西番莲等农副产品和热带水果的加工,延伸边民互市贸易链条。

(四)增强国际化消费供给

10.壮大消费品牌

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打造优质的首店引入服务环境。结合生物资源、文化优势与市场优势,在餐饮、食品、医药保健、工艺文创等领域大力培育本土新品牌。利用步行街、特色街区、夜间经济等消费场景加大对本土品牌的推广力度,政企联合打造本土消费品牌孵化基地。支持品牌企业通过发展连锁经营来扩大品牌优势。推动老字号品牌进入机场,推动老字号品牌进入高铁,推动老字号品牌进入免税店,推动老字号品牌进入展会。推动本土品牌积极“走出去”,推动有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积极“走出去”,鼓励昆明知名商贸企业一心堂在省外开设门店,鼓励昆明知名商贸企业健之佳在省外开设门店,鼓励昆明知名商贸企业九机在省外开设门店,鼓励昆明知名商贸企业建新园在省外开设门店,鼓励昆明知名商贸企业德胜桥在省外开设门店,鼓励昆明知名商贸企业麒麟大口茶在省外开设门店。

11.丰富国际产品供给

扩大特色优质产品的进口规模,加快消费商品的聚集速度。依托昆明综保区,着手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智能货物集散中心。探索在昆明综保区开设跨境电子商务O2O(线上线下)体验店,在区外开设保税新零售体验店。加快市内免税店、机场口岸免税店、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跨境电商展示展销中心等的建设进程,拓宽国际中高端消费品的购买渠道。

12.发展数字消费

推动传统商圈转型升级,使其成为科技时尚、信息互通、服务智能、安全规范的智慧商圈。拓展无接触消费,在办公楼布局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驿站、智慧书店,在住宅小区布局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驿站、智慧书店,在旅游景区布局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驿站、智慧书店。加大智能家居供给,加大移动智能终端供给,加大可穿戴设备供给,加大智能健身器械等新产品供给。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比如语音识别,比如小语种翻译。推进在线健身这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推进在线诊疗这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推进云旅游这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推进云展览这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推进云演出这种数字经济新模式。

(五)推动多领域消费提升

13.扩大文商旅体消费

高水平打造文化体验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打造生态旅游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打造自驾旅游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打造跨境旅游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康养旅居特色精品旅游路线,创新开发非遗展示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文创商品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旅游演艺旅游产品,引导传统购物中心向新型发展载体转型升级,引导闲置工业厂区向新型发展载体转型升级,让传统购物中心成为消费体验中心,让传统购物中心成为休闲娱乐中心,让传统购物中心成为文化时尚中心,让传统购物中心成为产品和服务设计定制中心,让闲置工业厂区成为消费体验中心,让闲置工业厂区成为休闲娱乐中心,让闲置工业厂区成为文化时尚中心,让闲置工业厂区成为产品和服务设计定制中心,增加演唱会产品供给,增加音乐节产品供给,增加动漫节产品供给。引进世界高水平体育赛事,举办赛前系列训练赛、巡回赛、热身赛和邀请赛,高质量举办“昆明高原半程马拉松”“上合昆明马拉松”“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等高原体育赛事。

14.推广季节消费

https://img0.baidu.com/it/u=287488897,411784847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14&h=500

围绕昆明独有的气候和景观特点,比如夏日避暑、暖冬观鸥等,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像蓝花楹艺术节、野生菌美食节、新春购物节等,打造“四季昆明 约惠春城”消费品牌。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强化“世界春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15.拓宽会展消费

以大型会展活动作为引领,鼓励自主品牌展会提升质量并实现良好发展,积极去申办重点行业全国大型巡回品牌展会。大力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品牌展会、论坛等相关活动,拓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RCEP成员国的交流。支持企业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优化,策划并培育更多高规格、高能级的境外展览项目。

(六)打造国际化消费环境

16.增强消费触达便利

加大开辟国际航线的力度,着重拓展南亚、东南亚航线,加快建设国际铁路枢纽,建成以“铁路干线+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铁路交通网络,加快推进中老、中老泰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构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

17.完善消费配套设施

推动大型商业设施与市政交通实现互联互通,促进体育场馆与市政交通实现互联互通,促使文化场所与市政交通实现互联互通,助力旅游景点与市政交通实现互联互通。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厕所建设,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业街区区域停车设施布局,优化旅游景区等区域停车设施布局。加快建设城市智慧停车系统。

18.提升消费服务质量

加强商品质量的综合监管和治理,加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和治理,加强市场秩序的综合监管和治理,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市场环境。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制度,完善失信惩戒制度。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在昆明”活动,提升商业服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提升商业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商业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

三、工作要求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归入本地区、本部门年度重点任务,做好工作谋划,加强统筹协调。要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运用好中央及省、市的各类扶持政策,支持消费领域新业态发展,支持消费领域新模式发展,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注重对城市品牌进行整体推广,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快整合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各类交流合作资源,探索云南品牌国际化的新机制与新举措,推动“云南造”走向国际,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在规划建设、制度保障、政策供给等方面先行先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示范街(商圈),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聚焦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消费新场景等热点和特色,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加大对培育创建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宣传力度,将培育创建工作纳入城市整体宣传计划,整合昆明文娱旅游商业消费资源,开展整体营销宣传,进一步吸引国际国内客流,推动昆明消费走出去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0月17日昆明发布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