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3 天前

央视3·15晚会曝光借贷宝乱象,记者实地走访其总部探访

本文共2600字

阅读完约5分钟

金融投资报记者黄凌屹 贺梦璐 文/图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借贷宝”“人人信”等电子签借贷平台存在“砍头息”“虚假账号”等乱象,这些平台借助电子签技术,把高利贷伪装成“合法借贷”。事件里的洪先生借款5000元,仅收到3500元,却要在7天内支付1500元利息。这意味着,这笔贷款的年化利率非常高,达到了2234.69%,远远超过了法定的上限。

3月20日,金融投资报记者实地走访了成都借宝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地址,门口有多位巡防队员在进行巡逻,记者注意到,目前借贷宝的办公区已经被封锁,只允许在该写字楼工作的相关人员进入。

探访

舆论风波仍在发酵



金融投资报记者抵达借贷宝总部所在之处,于该写字楼内的“入驻企业一览”显示屏上,未见到成都借宝科技有限公司的踪迹。



中午时分,即便“借贷宝风波”已经过去了几天,记者还是听到不少同在这栋楼的“上班族”在议论此事。邹女士在某企业管理公司上班,她表示:“周一上班踏进电梯,才猛然发现,原来借贷宝就在同一栋楼里,原来网贷就在我身边。”

借贷宝总部所在地

https://img2.baidu.com/it/u=3748469593,409650827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7&h=500

3月15日,“锦江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出声明,锦江区财政局迅速会同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组建了工作组,前往借贷宝平台所在公司展开联合调查,已依法责令企业暂停平台运营。

借贷宝针对央视“3·15”晚会报道中提到的自身平台相关问题,于3月16日发布声明,其表示主营业务是为用户间借贷提供电子借条合同,初心是通过规范有效的电子合同保障出借双方合法权益,报道中提到的“放款人绕过平台交易”“用户遭遇高利贷、砍头息、展期费”等问题,暴露了自身在部分业务场景中存在监管疏漏。

借贷宝称,当下,平台已暂停新增欠条服务,已登记的欠条、还款、展期等功能不受影响,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改工作 。未来会严格限制欠条功能使用,杜绝陌生人间非法出借行为,还会在App内进一步增强风险提示,帮助用户识别非法借贷陷阱 。

记者注意到,目前苹果、安卓等多个手机应用市场已下架借贷宝。

乱象

借款人误入“砍头息”、高利贷骗局

借贷宝官网表明,它拥有1.4亿的注册用户数量,还有1.1亿笔登记的借条数量。很明显,在这一巨大的数字背后,洪先生所经历的并非只是个别情况。

李先生曾在借贷宝平台借过款,他向记者讲述自己也碰到了这种情况。李先生说,部分借贷平台常用低息、快速放款等噱头吸引借款人,然而在实际操作时,会通过各种手段变相收取高额费用,致使实际利率远远超过宣传水平。李先生还表示,最近一次他在相关平台借款3000元,结果只到账2100元。

显然,在借贷市场里,“砍头息”和高利贷,就好像是难以被彻底消除的顽固病症。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涉及“高利贷”这个关键词的投诉数量多达起。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借贷成本角度看,部分借贷平台存在诸多借贷行为,这些行为存在利率过高的问题。一些出借人利用平台的隐蔽特性,肆意抬高利率,致使借款人背负沉重还款压力,而这种高利率往往超出了合理范畴 。借款人或许会因一时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进而陷入借贷平台的高息陷阱,他们可能得持续借新还旧,债务会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多,最终致使产生无法承受的后果 。

3月1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倡议,称此类事件暴露出一些互联网平台存在严重问题,这些平台披着“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外衣,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在合规经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还涉嫌违法犯罪 。该协会发出倡议,严禁为高利贷提供技术便利或信息掩护,严禁为套路贷提供技术便利或信息掩护,严禁为收取砍头息提供技术便利或信息掩护,严禁为暴力催收提供技术便利或信息掩护,严禁为非法贷款中介提供技术便利或信息掩护,严禁利用技术手段逃避金融监管,例如伪造身份信息,严禁帮助合作方逃避金融监管,比如职业放贷人,严禁诱导消费者逃避金融监管,像选择欠条 。

https://img1.baidu.com/it/u=3762854029,152362799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1019

借款者要警惕,区分合法债务与非法债务。北京天达共和(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小亮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合法债务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还需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比如利率不超过合同成立时LPR的4倍,没有“砍头息”等违法收费。非法债务通常是指这样形成的债务,采用了欺诈手段,采用了胁迫手段,或者虚构了债权,形成了高利贷,比如利率超过法定上限,形成了套路贷,形成了裸贷等。

律师说法

“网贷不用还”系误导言论

“借贷宝风波”持续发酵,关于“若借贷平台‘凉了’,网贷不用还了吗?”以及“借款人真的可以免除债务吗?”等话题的讨论不断升温,金融投资报记者针对相关问题采访了多位律师。

北京天达共和(成都)律师事务所的张宇律师指出,借贷平台是撮合交易的中介机构,对于借贷平台与债务是否捆绑这一问题,借款人仍需依约偿还合法范围内的本金及利息。若平台涉嫌违法,比如虚构债权等,借款人可通过诉讼确认债务效力,但需要主动举证。

那么,非法债务是否还需要偿还呢?北京天达共和(成都)律师事务所的张小亮律师表示,就算是非法债务,借款人也得偿还合法的部分。这合法部分指的是本金扣除违法费用后的实际金额,以及不超过LPR4倍的合法利息部分。要是借款人单方面拒绝偿还全部债务,依然存在法律风险。必须经过司法程序确认债务性质之后,才可以主张只偿还合法部分。

张宇律师表示,有关部门整治网贷乱象是为了规范行业,“网贷不用还”这种说法是误导言论,借款人应该依法辨别债务性质,理性主张权利,避免因为拒绝偿还合法债务而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借款人要如何保护自身权益,避免掉入高利贷陷阱?

借款人应挑选正规的贷款平台,优先考虑银行以及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非正规渠道的借贷不但存在高利贷、套路贷等风险,借款人还可能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或者遭受其他不法侵害。张小亮说道,除此之外还要认真阅读借款合同,也要提防贷款平台以各种名目收取额外费用,比如“服务费”“担保费”等 。

借款人要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北京天达共和(成都)律师事务所苏硕律师称,借款时,借款人要留意保存全部交易记录与通讯记录,涵盖合同、还款记录以及与平台的沟通记录。若遭遇强制放款、暴力催收或高利贷等情况,要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举报,或起诉确认债务范围。另外,若出现借款人个人隐私被泄露的状况,借款人还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提起诉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视3·15晚会曝光借贷宝乱象,记者实地走访其总部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