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3 天前

周末图书馆:爱心树绘本编辑张羲推荐马列耶夫在学校里和在家里

“周末图书馆”是一个栏目,这个栏目是给爱读书的人准备的,它能为愿读书的人深入介绍一本书 。

今天我们邀请的是爱心树绘本编辑张羲 ,她常将自己与绘本的缘分归结为“命中注定” ,很小的时候 ,爸爸妈妈淘来许多原版绘本供她学画画 ,那时她一个字都不认识 ,仅翻看图画便获得诸多乐趣 ,如今她从事着小时候就喜爱的事情 ,还在社交网络平台创作极具个人风格的“恶搞”漫画 ,目标是成为绘本届“网红” !在成为网红以前,她向大家推荐过书,那本书的作者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尼·诺索夫,书名为《马列耶夫在学校里和在家里》。

《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

201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改编版,1952年,由光明书局出版

我和这本书的相遇,要追溯到五六年前。那时进行了一次翻箱倒柜的大扫除。我在床底下发现了一箱破旧的老书。这些书页的状况,不能简单地用“泛黄”来形容。有的书页甚至已经变脆,有的已经变软烂。还有的连封皮都没了。就是在这么一堆书里,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文学。这本《马列耶夫在学校里和在家里》出版于1953年。它还是竖版繁体的。大概是突然诞生了点怀旧的心情,我把它留了下来。

再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梅子涵教授所编写的《阅读儿童文学》里,书中写道:“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孩子都读过作者创作的故事。” 突然之间我想起来,我自己也拥有这本书! 怀着些许试探的心情,我拿着这本书去询问我的父亲:

“你看过这本书吗?”

“当然看过了,里面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特别有意思。”

“可是家里这本书为什么比你的岁数还大?”

“因为这是你爷爷买的书。”

天啊,不仅仅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看过这本书,就连爷爷那一辈的人也看过!我得去了解一下,他们那个时候看的书是什么样子的 。

《马列耶夫在学校里和在家里》的开头是这样的:

真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我都来不及进行回顾,假期就已经结束了,又要去上学了。整个夏天我仅仅是在逛马路、踢足球,对于书本我甚至都未曾想过。至于温习俄文或者算术,那根本就没做过。

这就是9月1号开学那天,主人公马列耶夫走在上学路上时心里的想法,马列耶夫是个小学生,他算术很差,老师让他暑假好好复习,可就像他开头说的,那根本不可能。整个故事以主人公自己的口吻,也就是第一人称来讲述,从他升入四年级这天开始。

https://img1.baidu.com/it/u=442080173,42703630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18

刚上第一堂数学课,班主任尼古拉叶芙娜就发现马列耶夫九九乘法表都不会背,被叫上黑板什么问题也回答不出来,根本没有复习,马列耶夫被批评了,他虽抱有愧意,却还只是抱怨同学们提示的声音太小,直到一次“重大打击”,他抄别人的算术作业,考试只得了2分,还被同学写在墙报上了!

这件“大事”使马列耶夫决定和算术展开斗争!首先,他察觉到自己得克服意志力薄弱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放学后别去踢长达好几个钟头的足球,不然到写数学作业时会困得眼睛都睁不开 。

为此,马列耶夫痛下决心,他说:“我要养成坚强的意志。为做到这一点,我要这么做:凡是我愿意做的,我偏不做。凡是我十分不愿意做的,我偏要做。”为表示自己已做出改变行动,他决定从当天晚上开始意志力训练,他要把妈妈烤的一块好吃的蛋糕留到两天后再吃。

那么,再来看看结果如何——

“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加入球战的。”

唉,我真是个意志力薄弱的人,从早晨起,原本开头是那么好,可后来却被这足球完全破坏了!

“一看,蛋糕还是那么放在碟子上,我就把它拿起来吃了。”

早有预料,然而马列耶夫身为故事主人公竟毫无主角光环,这实在不科学!以为这就够衰了?那是因为你没瞧见马列耶夫做数学题的模样。比如爸爸给马列耶夫辅导功课:

“这种习题要怎样解答,老师已经给你说得很明白了。”

在什么地方说得很明白呢?那边提到了造房子的木匠,而这里说的却是做铁桶的铁匠。

唉,说你呢!有个习题问的是,二十五个木匠造八所房子需要多少天,还有个习题问的是,六个铁匠做三十六只铁桶需要多少天。这两个习题的解答方法是相同的。

爸爸讲述着习题的解答方法,然而我的脑子彻底陷入混乱,他所说的内容我根本一点儿都理解不了。

“唉,你难道可以这样笨吗?”爸爸终于发起脾气说。

我的爸爸根本无法清晰地说明问题,妈妈表示他毫无教育才能,刚开始的半小时他能好好向你解释,可到后来就会变得着急,只要他一着急,我就更难理解,我坐在椅子上,如同木偶一般 。

还有马列耶夫自己做数学题时的吐槽,他说:“出这个习题的人,故意把习题弄得纠缠不清。”“让学生不能一下子就解答出来。”“然后他们恐怕又要说,这些学生真糊涂。”“连这样的习题也解答不出呀!”

https://img0.baidu.com/it/u=2775223642,41273394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22

马列耶夫在努力改变,尽管他有些衰:他为说服班里的好学生辅导自己算术,特意去看爸爸的棋谱学下围棋;他给三年级的妹妹讲题,却发现自己也弄不明白,只能画120个苹果挨个数出答案;他看不懂题目内容,就像写作文一样缩写了四五遍……他这些看上去傻傻的行为,恰恰反映出一个普通孩子内心积极向上的一面,以及他为此做出的最质朴的努力。

马列耶夫不是那种有着出众天赋的优秀学生,他没有经历过充满戏剧性的坎坷与苦难,他的思想不算特别深刻,他的行为也称不上是模范,说得不好听些,他还有点像失败者。但是你应该也已经发现了,诺索夫笔下的这个小学生非常真诚,十分可爱。

有许多创作儿童文学的成年人,不可避免地以自己的视角俯视孩子,他们写的一字一句都流露出对笔下孩子行为的议论 。然而你瞧,前苏联“革命真理”不会对马列耶夫行为的对错随意评判,只是细致地捕捉一个孩子最真实的一面 。梅子涵教授在《阅读儿童文学》中评价作者诺索夫时说:“他能把一个孩子写得那么像孩子。”我认为这是对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极大的褒奖,诺索夫笔下的马列耶夫呈现出孩子原本的模样,他一次次放学贪玩而做不完作业,抄作业被班长批评后很不服气,还抱怨班长官瘾十足爱教训人,为了讲义气,他向别人隐瞒自己同桌希施金装病逃课的事,最后还是说漏了嘴……

写到这里也许你会问,这不过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提高算术成绩的故事,除了亲切好玩,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还记得这本书的名字吧。虽说我用了很大篇幅让大家了解马列耶夫学习数学的过程,但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将“在学校里和在家里”这个主题从头到尾串联起来。

诺索夫通过马列耶夫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小学生学校生活的场景,也展现了小学生家庭生活的场景,其中自然少不了主人公与身边同学、家人、老师的关系。比如同桌希施金,考试同样不合格,后来在马列耶夫的帮助下改正了缺点。文中还更多地表现了马列耶夫和他一起做了许多好玩的事,比如“大闹”学校戏剧节、训练小狗演马戏等等 。

还有刚刚我提到马列耶夫吐槽爸爸讲题不耐烦,其实在此之前马列耶夫向读者们介绍过自己的爸爸,他对爸爸模型工的工作内容非常了解,他还耐心地听爸爸讲自己下班回家后研究的创新技术,在马列耶夫心目中,爸爸不是一个好老师,却是他敬佩的人。

马列耶夫有点敬畏的班主任老师是怎样的呢?有个同学在教室新刷的白墙上画画,全班同学都没“告密”,事情“败露”后,这位老师没直接批评大家,而是出了一道数学题,这道题是计算刷墙需要多少钱和时间,马列耶夫由此明白了道理,也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

聪明的孩子,优秀的劳动者,机智的教育者,这些角色本可能非常脸谱化,事实上很多故事都是这样,然而在主人公的叙述视角下,因感情色彩,它们鲜活丰满起来,一举一动、一言一词都不显得突兀。同时,家人、师生、同学之间互动存在着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小细节,一个来自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普通男孩有着“普通”的成长故事,这些小细节让这个故事变得很精彩。诺索夫的《马列耶夫在学校里和在家里》证明了一部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品应有的样子,它带给一代代孩子感动和亲切,这种感动和亲切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

至少,在我爸看这本书四十多年以后,他依然能够记得主人公那个有主见、有个性的好朋友希施金;如今我看这本书,突然感觉童年的某一部分终于被理解了,因为我自己也是从一个马列耶夫长大的呀!

推荐大家去图书馆借阅一套丛书,这套丛书叫“世界名著金库”,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其中有一本是《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这也是梅老师在《阅读儿童文学》中推荐的版本 。

“周末图书馆”往期回顾:

爱心树童书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爱书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末图书馆:爱心树绘本编辑张羲推荐马列耶夫在学校里和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