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前天 16:28

国艺金服艺术顾问段泽明专访:书法家宰令石谈儿时对书法的热爱

——国艺金服艺术顾问段泽明专访书法家宰令石先生

小时候,我们最盼望着过年,每到腊月二十几,除了去置办年货,最重要的是家家都要写春联,那时这项工作都交给家中年长的人完成,我只要看到有人在写,马上就会凑上去看,趴在桌子边,欣赏整个过程,每次都想上前试试,试过几次,然而效果并不让人满意。

我对书法的兴趣从那时起就产生了,为写出一手好字,常常会报名参加学习班,面对一页页字帖,每次写完一页都有满足之感。记得小学时,一周有一节写字课,写字课分写字帖和自主写字两部分,对字帖极其熟悉,这一环节很难区分出高下。到了我最喜欢的自主写字时间,作业常被老师用大小不一的红圈圈满,老师还会在作业右上角批注,每次看到写着“好”“优”“认真”等字样时,心里就美滋滋的。

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益处诸多,小学阶段开展书法学习很有必要。学习书法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有益,对锻炼学生意志力有益,对提升学生注意力有益,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益,对增强体能耐力有益,对开展审美教育也是一门很好的课程。当然,这并非要求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不过书法家常常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当然也存在后天因挖掘自身兴趣而声名远扬的情况。

宰令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宰令石,字本然,号石不琢,还有别署予后居主、明洁石楼主。他祖籍山东,1957年在吉林公主岭出生,如今居住在北京。2006年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就读。他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朱曜奎大美术书法研究中心导师,也是北京后海墨舟文化传播公司学术主持。

近日国艺金服艺术顾问段泽明采访了宰令石先生,双方就艺术感悟,就现阶段艺术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

艺术没有标准化

曾有人讲,艺术不存在标准化,若99%的人都说你好,那你就会陷入危险境地,然而要是只有1%的人说你好,那很可能是真的好,我们谈论艺术时,往往离不开其基本要素,这对想成为有真知灼见的欣赏者而言很有必要。

宰令石先生表示,谈艺术离不开艺术的基本规律,谈书法离不开书法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笔法、字法、章法,这三个是最基本的要素,属于书法的初级阶段,再往高深一点谈,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之上,要谈道法,要讲气息,这是书法的高级阶段,这些都比较抽象 。越往深里去研究,就很难用语言去表达,更多的是感悟。”

关于笔法 我从小就一直感到迷惑 因为周围老师讲的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写的也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坊间流行的书法字帖上有各种图示和标注 这也让我持有怀疑的态度 大家都在谈学习笔法 首先要掌握笔法 熟悉笔性 宰令石先生对于书法的见解最终落到感悟上 足见艺术需要一种体会正所谓墨法自成,其中的各种体会还需要自己去参透。

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艺术要素逐步强化

在书坛朝着多元化发展的当下,书法艺术提升到观念变革的更高层次,这毫无疑问是前进了一大步。如今的书法并非单纯由书法艺术的形式、构成、线条等外在模样决定,而是由内在艺术元素的多元性所决定。

自晋唐以来,传统书法不断发展,然而书法的书写材料存在局限性,纸张尺寸很小,这使得书法大多只能在手中把玩 。造纸术日益成熟,历经宋元时期,到明末王铎时,纸张能达到八尺左右大小,可放置在厅堂之上。那时的大户人家都会在厅中摆放一幅,这一方面展现出主人对艺术的向往,另一方面彰显出这家主人的个人品味。邀一两位好友,共饮一壶好茶,品鉴厅中名作,这在当时是一大乐趣。

书法从把玩走向厅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多,艺术要素逐渐强化,每一幅作品都更具视觉冲击力。

大家都知道,书法作品内容的构成是艺术作品内在诸多要素的综合,总结起来有两点。一点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再现的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题材。另一点是艺术家对于所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这便是艺术作品的主题。

书法若能被称作艺术,绝非仅仅是汉字的简单组合。书法家也并非只是单纯地将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内容。这里面蕴含着书法家们的修养。还包含着对书法艺术内涵的积淀。以及对艺术美感的把握。不然的话。仅仅是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就算是模仿别人的字体且能做到形似。顶多也只是个“书匠”。根本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https://img1.baidu.com/it/u=2500710001,218272247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1446

外行人喜欢单独看书法中的字,喜欢从中发现墨迹瑕疵,宰令石认为这样有些不妥,宰令石表示,在他的作品里,有的字呈现为墨块,有的字很模糊,当然也有的字很清晰 。总的来说,看字需要看字相,不能只单独看每个字,要从整体变化中体会书法的韵律,所以还需要章法。拿人的姿态打比方,人有很多面,比如正面、侧面、背面。字也是如此,要从多种角度呈现字相,追求整体和谐,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变化。

追根寻源,喝上游水,可行否?

我国汉代曾出现一种图形砖,其风格极为朴拙,于是有人提出,书法是否能吸取古代元素,也就是书法家能否回到文字源头,去饮上游之水呢?

宰令石觉得在书法领域去喝上游的水这种说法不可行,因为上游和下游一直处于相对状态,他说从上游来看,有甲骨文、篆书,还包括经文等,他认为从篆隶入手比较好,从综合书理来讲能承上启下 。当艺术水准抵达一定阶段时,我们能够汲取诸多艺术要素,诸如秦砖汉瓦等,这些要素可供借鉴,能够丰富作品的艺术性与质朴性。

还有一点,书法作品里要植入个性化元素,不能一味借鉴,不能一味模仿。然而要实现个性化,起点在于学习古法。宰令石称,书法的个性化,关键是尽量多临摹古代尤其是晋唐以来的各种名帖,掌握其中的共识,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艺术理念拆开重组,从而形成个性风格。如果不进行拆开重组,那么无论在何时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这个周期或许会很长,因此那些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对人生以及艺术有着深刻理解与体悟的人,书法功底需要沉淀,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要在了解艺术共识的基础上,提升艺术修养,这是一个书法家成熟与否的最关键节点,此节点非常重要,所以在圈内一直倡导借鉴古人来走出自己的路 。

手做不到的事情,却是眼睛的事?

世界上存在一种痛,那就是近视眼无法做到一些事。近视眼镜出现后,面对某些事仍诸多不便。在近视眼的世界里,眼镜赋予了他们生活的可能。在没眼镜的日子里,人会感觉仿佛被掏空。所以一直倡导眼健康,由此可见眼睛对我们极为重要。

想要成为一个手艺人,眼睛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眼界,这便是大家所说的养眼 。要是面对好东西却毫无认识,即便手再灵巧也无法做到 。宰令石称 ,“有人讲神来之笔 ,或许因自身水平未达 ,我对神来之笔也难以理解 。这实际上需要心磨手追 ,眼未到则手不可能到 。故而书法如同兵法 ,写书法亦是在布阵 。”

说到排兵布阵,书法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在作品布局上,要力求书法的表现形式,也要追求视觉冲击力,下笔之前,需先有总体安排,在具体书写过程中,要应时而化。

对于美的理解,自然各不相同

曾有人讲过,“瞬间的美,是对永恒的赞叹。”,对美好事物进行追求与欣赏,早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目标。然而在当今书法界,丑书肆意横行,在许多书展中,那景象真的是“丑”得让人不忍直视。

丑书被分为真丑书与假丑书,不同人对美的理解自然存在差异,有的人觉得质朴是美,笨拙是美,有的人认为艳丽是美,妩媚是美,由此可见每个人欣赏美的角度有所不同。丑书这个概念是某些人强行赋予的,实际上很难进行界定,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

书法建立在传统的基础共识之上,有的人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追求,追求更为质朴古拙,但其不一定属于丑,这主要源于每个人的差异化认识,由于层次认识不同,对于美的界定始终无法保持一致,不可量化,故而无法界定。

每次创作都是新理念的实践

简单来说,以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为例,在他艺术生涯的每个阶段,其风格都会发生改变。

每个人的艺术风格都要经历几轮肯定与否定的过程,然后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宰令石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不断深入,会将这种理念融入每次创作。在他创作时,需时常把新的理念、新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每次创作,绝不能固化。过早的固化,艺术生命就终结了,我觉得是很悲哀的一种现象。”

对于喜欢书法的你来说,宰令石有话讲

https://img0.baidu.com/it/u=2310097841,404869310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84&h=1520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练习书法艺术的过程,能渐渐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质,能修身养性,能强心健体。据有关资料统计,在30多个职业里,从事书法是最为长寿的职业。从事书法活动,还可扩大社会交际范围,结识更多朋友,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书法创作不需要太多设备与条件,一支笔,一方砚(碗盘也能够代替),一张纸(废报纸也能够代替),一瓶墨,一张桌,就能开始书写。书法活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对老年人而言,其意义更为重大。

对于初学者而言,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如何踏出第一步,宰令石称,“要是写楷书,最好从唐楷着手,有这么多字帖,该怎么挑选呢,我认为可从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开始,这是帖本。要是用碑帖,很难看出笔法和笔意。要是脱离笔法写楷书,楷书就写得死板了。”楷书的血脉体现不出来,字式体现不出来,笔与笔的联系也体现不出来,包括用笔等方面,现在写楷书大部分都存在这个问题 。从褚遂良入手 ,字会比较鲜活 。古人也讲要透过刀工看笔锋 。有些初学者直接写碑 ,没有注重笔法和笔意 ,字就写死了 ,变得不鲜活了 ,写成官阁体了 。当下有许多书写楷书的人,其中涵盖写柳体、欧体的,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楷书这个领域而言,真正书写得好的人数量也不是很多 。

结语

中国书法是一门书写古老汉字的艺术,它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开始演变,先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后在东汉、魏、晋定型为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凭借独特魅力向我们展现无尽意义和真理,优秀书法作品能带给人精神愉悦与感悟,人类创造了书法,书法又可满足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需求,所以说书法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

宰令石作品欣赏

《王维诗二首》

《朱熹观书有感一首》

宰令石作品入展: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二届全国隶书作品展

全国首届“沙孟海杯”书法作品展,全国首届“赵孟頫杯”书法篆刻作品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六届全国新人新作书法篆刻作品展

北京市“闽龙杯”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吉林省首届临帖大展金奖

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东方艺术》《书法报》以及各大专业学术报刊上有所展现,作品被中南海、吉林省博物馆等众多文化机构收藏 。“隶书的临摹与创作”“草书的临摹与创作转换”的视频录像,在国内专业视频网站都有播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艺金服艺术顾问段泽明专访:书法家宰令石谈儿时对书法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