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山东工商学院迎 2021 级新生,公益慈善学院获好评
金秋时节,山东工商学院迎来了2021级新生。在公益慈善学院的迎新帐篷前,院长于秀琴欣喜地发觉,今年的新生对慈善管理专业有一定了解,有的新生很乐意学习这个专业,打算未来从事这个行业。不久前学校举办了财富管理特色建设推进会,十几位公益慈善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公益慈善学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凝练“慈善管理+商科背景”的专业特色
2018年7月14日,山东工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挂牌。学校党委书记白光昭表示,高校的慈善教育应走在社会认知之前,要开展本科素质教育,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还要培养专业人才,这符合眼前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
学院考察了近十个城市的十所大学,还考察了二十几家金融机构,也考察了基金会等慈善组织,目的是论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听取了行业领域专家的建议,也听取了学术专家们的建议,最终确定了办学思路,即在学校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商科背景下设置慈善管理专业,该专业以“慈善管理+商科背景”为特色,重点培养学生慈善项目运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基金管理能力,在办学目标指引下创办四年制慈善管理方向本科专业,办学目标兼具“世界视野、国家需要、地方发展、学校优势”,为国家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慈善管理人才。
打造招才引智的学术平台
建院初期,慈善管理专业师资不足,为使新专业稳固发展,学院决定邀请国内知名的慈善理论研究与实践专家给学生授课,这些专家学者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他们组建了名师团队,带领学生知晓慈善领域的前沿知识,指导学生探究慈善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问题。
“名师引路”的成功经验使学院有所认识,专业教师的引进与培育对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于是学院着手搭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平台,一方面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另一方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2019年年底,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挂牌成立,围绕第三次分配的体制机制展开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围绕公益慈善治理现代化展开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围绕公益慈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多份有影响力的咨询报告。
学院现已形成多个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包括“慈善管理 + 财富管理”团队,“慈善管理 + 乡村治理”团队,“慈善管理 + 社会治理”团队等 ,这些团队共同助力学术发展 。在学校刚刚成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第三次分配高峰论坛”上 ,来自政府部门、学界和业界的百余位专家学者 ,围绕公益慈善领域热点问题——“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展开研讨 ,并取得丰硕成果 。
探索“校、社、政、企”的合作育人模式
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成立,其发展引来了社会各界关注,在山东省政府“十四五规划”意见征求座谈会上,研究院成果获高度认可,在中华慈善日主题研讨会上,“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发展”主题报告激发了民政系统和慈善组织多方合作的意向。“慈善小镇”的乡村振兴项目陆续开展,公益岛的战略规划陆续开展,慈善城的战略规划陆续开展,山东省慈善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的编纂等校地合作项目陆续开展,公益慈善学院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校、社、政、企”合作育人模式丰富了慈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近3年来,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9项,其中40项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评选中获奖 。学院推出了国内首部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材《公益慈善项目管理及能力开发》,该教材于2020年9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4月,学院与烟台市奇山街道办事处合作成立了“社区学院”,并开始了社区治理和社区慈善融合发展的新探索。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引入了设计评估方法,该方法是国际前沿的慈善项目所采用的 。
构建慈善管理行业人才多层次培养体系
目前,山东工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已招收四批慈善管理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共计120名 ,还招收了三批硕士研究生,共9名 。今年,学校获批成为公共管理硕士(MPA)人才培养单位 ,即将开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这些人才从事公益慈善与社会治理、地方政府与生态治理、公共危机与公共政策、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 。接下来,学校会培养专业慈善人才,还会开展针对慈善实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进一步传播公益理念,传授公益项目设计的实用技能,为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