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成书坛巨匠与家学渊源紧密相连,早期风格形成受多种影响
黄庭坚成为在后世声名显赫的书坛巨匠,这和他的家学渊源紧密相连。黄氏家族在宋朝二百多年间,仅仅进士就有五十二人。他的祖父是黄缇,字茂荀,号正伦,擅长作诗和书法。他的父亲是黄庶,字亚夫,自号青社,性情高洁,坚守正道,刚正不阿,只是仕途不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黄庶擅长诗词,诗句格律奇特,著有《伐檀集》二卷。黄庭坚自幼享有“神童”的美誉,他幼时聪慧,读书能五行并下,看过几遍就能记住,康州人对此感到惊奇。正如黄君先生在《千年书史第一家黄庭坚书法评传》中所说,受家学传统的影响,在形成自己的喜好见解之前,少年黄庭坚已认真临习了钟王一路的楷书。又因受其祖父喜好的影响,他还临摹过相传作者为王羲之的书法《遗教经》以及唐代苏灵芝的《北岳碑》。
熙宁八年到元祐元年,这是黄庭坚行偕书风格形成的早期,苏舜钦对他的影响极为显著。元祐年间,属于黄庭坚书法大字行偕书风格形成的中期,此时是他学书思维最为活跃、汲取其他书家笔法精华最为丰富的阶段。全面观察这一时期山谷的大字行楷书法,能够发现他对杨凝式和颜真卿进行了倾心研习。师法杨凝式,主要集中在对冗草书用笔的开拓上,还集中在对冗草书章法的开拓上,由此间接影响到大字行楷书作品。黄庭坚作为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对颜真卿不止是学习其笔法,还对其刚正不屈的人格有着深刻敬佩和崇拜,对其忠君爱国的品志也有着深刻敬佩和崇拜。单说书法方面,颜氏《大唐中兴颂》对黄庭坚的影响最为显著。黄庭坚在元祐年间有一些作品,其中以《平严疏卷》《水头镬铭》《发愿文卷》为代表,这些作品明显吸取了颜体字的风格特点,颜体字雍容宽博、雄壮坚挺。《水头镬铭》从字的结体来看,甚至笔画特征都有模仿颜体的痕迹,通篇呈现出宽博浑厚的气势,似乎与颜书那种有庙堂之气的大家气象类同。
黄庭坚与苏轼在元丰八年就已相互了解,他们之间有诗作往来,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后来黄庭坚进入苏轼门下,成为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和黄庭坚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有着高度一致的思想情怀和人格操守。苏轼在札记中提到,黄鲁直学习他的书法,喜欢书法的人争着用精美的纸张和优质的墨汁向黄鲁直求字,黄鲁直常常带着古锦囊,里面装满了别人求的字 。
绍圣二年至崇宁四年,是黄庭坚大字行楷书作品风格形成的晚期,也是其楷、行、草各体风格趋于成熟的时期 ,此时的山科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在此以晚年的铭心力作《经伏波神祠卷》《范湾传》《松风阁》为代表 ,概述其大字行楷书的风格、笔法及艺术成就 。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用笔精妙,是其大字行楷书的代表作品,创作于获赦后的崇宁元年。《松风阁帖》主要内容是诠释五代的《文益禅师语录》。整首诗中描绘的“松风阁”,现位于湖北省鄂州市西边的西山灵泉寺附近。它是一组建筑,集合了亭台楼阁,风格独特 。据说,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时,黄庭坚与朋友前往鄂城樊山游玩,他们路过松林间的一座亭阁,还在那里过夜,期间听到松涛声韵律优美,于是黄庭坚创作了这首《松风阁》的诗词,此帖也成为行书中的精品之一 。纵观这本字帖,它给人一种婉约超然的气质,这种风格总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松风阁帖》全篇书写顺畅,气势连贯且富有节奏变化,有时紧凑,有时舒缓 。仔细逐个字去揣摩 ,几乎每个字都有较为夸张的一笔 ,尤其是“横,撇,捺”这三笔 。虽说节奏感强烈 ,有抑扬顿挫之感 ,但从字里行间仍能轻易看出其中蕴含的宁静之意 ,心思内敛 ,收放自如 。这本诗帖里的每个结字都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们呈现出一种态势,即中宫收紧,四周向外发散。几乎每个字里都有较为夸张的一笔。特别是当一个字中有“长横”或者“长捺”时,他书写得较为舒展。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他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在结字收紧的前提下,又有适当的放松,有松有弛。但是仔细琢磨,每个字都十分稳健,能够看出黄庭坚具备较为深厚的楷书功底,所以整幅作品呈现出端庄且不失灵动的感觉。
第一字体转换器能够为您提供相关服务,能在线生成古代书法字体 。
王羲之书法
柳体
赵孟頫楷书
欧体
郑板桥书法字体
褚遂良楷书
八大山人书法字体
春联字体
吴昌硕书法字体
文征明书法字体
竹刻书法字体
沙孟海书法字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