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0-12 06:51:41

加长版三伏天来了!今年闰二伏,40 天伏天时间表及民谚解读

今天埋伏

今天进入“豆腐”。今年有两个闰日,三伏天一共有40天。这是三伏天的“延长版”。三伏天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即将到来。三伏天是秋季农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雨水的时候。俗话说“六月雨连绵,粮草丰收”。寓意三伏天雨水较多,农作物丰收。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共10天;

中府:7月21日至7月30日,共10天;

闰中伏:7月31日至8月9日,共10天;

莫府:8月10日至8月19日,共10天。

可见,今年三伏天持续了40天。

入伏的意思是进入三伏天。民间有“夏至三头三落”的谚语,这是确立初秋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日,伏数始”。这意味着从夏至算起,伏伏从第三庚日开始。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干支日历》中以“庚”​​字头的日子。

庚日的日期在公历中变化,并不固定,因此每年进入太阳季风的日期都不同,但太阳伏的日期总是在公历的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四庚日至五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庚日至第二庚日为末期。每个庚日间隔10天,中伏日数不固定。夏至至立秋期间有庚日4天,中伏10天。庚日为5日,中伏日为20日。

日期计算

三更

在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相结合来记录时间。天干有十个数字,分别是甲、乙、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数字,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若将天干与地支相配,则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相配六十次,故称六十化甲子。 “三庚”是指遇到三个“G”字,第三个庚日就是该月的第一天。由于天干有10个,所以每10天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的某一天,明年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不断变化,每年进入埋伏的日期都不同。

伏分为首伏、中伏、末伏,称为三伏。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因为夜晚越来越短,白天越来越长,阳光更接近直射阳光。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地面吸收的大部分热量都在夜间消散了。然而,每天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的热量较少。它日积月累,变得越来越热。再过20天左右,天气将迎来最热的一天。

三伏日为夏至初一至初三、初四至初五的中日、立秋后初一至初二的最后一天。 。每个庚日间隔10天,中伏日数不固定。夏至至立秋期间有庚日4天,中伏10天。庚日为5日,中伏日为20日。

所谓“避暑”,就是“避暑”的意思。从夏至开始,白天开始变短,夜晚开始变长。炎热之中潜藏着寒冷的因素。 “福”这个名字本来就很科学。

三伏天

https://q4.itc.cn/images01/20240707/b1c716f4ec1f4e6bb38add74893d64e8.jpeg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大约是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夏至过后,虽然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但白天仍然比夜晚长。地面吸收的热量仍然多于散发的热量,而且地面附近的温度一天比一天高。 “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最热。后来,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小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慢慢下降。因此,一年中最热的时间通常发生在夏至“三日”期间。

从夏至后第三个“更”日起算,有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从立夏后第一个“更”日起算)。秋季10天),正所谓“夏热四十九寒”,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福田保健·注意事项

“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一年中人体体表气血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三伏天,更要注意保健。

古人指定三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名。当然,我不会说,三天一剪,前面要做的事,后面就要做。事实上,古人利用许多特殊的日子或时期来总结气候特征,并用它们来指导人们农耕、防病、养生。

总结气候特征,三伏天的气候特征是高温、低气压、高湿度、低风速。因此,人体感觉就像置身于蒸笼中,感觉闷热难耐。

所以不管是哪一天,其实只要我们根据气候的特点掌握好要点,就可以有效地祛暑、避秽、保持健康。

夏至过后,水分变得更加充足

如果说夏天的特点,一是炎热,二是潮湿。

夏至前,暑热占主导,夏至后,湿气更盛。如果把夏至视为“福天”诞生的日子,此后就会逐渐积累和发展。所以进入福天,正是福天积累到一定程度,到了成年或者毕业的时候,就到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时候了。

所以,夏至时的养生其实与夏至后的养生属于同一范畴:一是避暑,二是祛暑除湿。

在福田养生要注意什么?

说到福田养生,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避暑,但这还不是全部。

福田养生的重点可以用一个类似的词来概括,那就是“避寒避暑”。

是的,你没有看错,避免寒冷的天气和避免炎热的天气一样重要。

一是避暑。

避暑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接近凉爽、避暑、避免中暑。

https://eimg.watertu.com/image/4767167/20200716/4767167_Y7EvbX_1594890373421542.png

如何避暑?空调房确实不是首选。我们可以理解为选择相对凉爽的环境并添加适当的清热食物。

对于经常在30℃以上的夏季天气来说,保持在26-30℃之间已经很凉爽了。我们还可以通过空调的“除湿”功能,以及通风或使用风扇加强空气流通来保持空气干燥。

有人说26-30℃还会出汗!

是的,出汗实际上是避暑的方法之一。夏天不出汗,真的会中暑。在出汗的过程中,人体的热量和湿气都以汗的形式散失,体内的热量找到了出路,这样就不会留在人体中带来麻烦。

另外,酷暑肆虐时,应减少外出,选择天气相对凉爽的早晚做一些舒缓的运动,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以免消耗精力。

二是避免受凉。

在空调、冰箱泛滥的现代时代,炎热天气里的避寒比避暑更重要。

三伏天前后,湿度增加。此时欲清凉,寒湿的纠缠,很容易引起胃胀、胃痛、腹泻、湿疹、水肿、乏力等不适。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每年盛夏时节,正是治疗“阴暑”的药物“藿香正气”大显功效的时候。

一定要记住这一点,避免寒冷的天气。

可以吃常温的食物和水,但应避免生冷食物:如生的水果和蔬菜、啤酒、苏打水、酸奶、冰淇淋、冰镇饮料、过冷的空调等。

有人说樱桃、杨梅、杏之类的东西不都是性温的吗?为什么吃完后会腹泻?问题是它们过度保湿。 “水”果的意义在于充分补水、滋阴润燥,因此会增加人体内的水分,在空调等寒冷的环境中会引起腹泻。因此,夏季水果虽多,但应适量食用,并尽量煮熟。

在福田,人体体表敞开,防风门大开,人体抵御风寒的能力降低。因此,睡觉时可以打开窗户或门,但要注意不要躺在窗下或门前,更不要躺在穿堂风处。避免直吹风(尤其是空调)。

3、说说消暑的饮料。

夏季的特点是耗气伤津。夏至过后,湿热特别高。这时,可以喝一些清凉饮料来帮助避暑。例如绿豆汤、冬瓜汤、丝瓜汤、红豆汤、酸梅汤等。

其中绿豆汤、冬瓜汤、丝瓜汤、红豆汤善于祛湿。煮的过程中可以加1-2片生姜。酸梅汤可以缓解夏季炎热后气虚体衰所引起的疲劳、口渴、食欲不振等。

需要注意的是,消暑的饮料可常温饮用,但不宜冰镇,且不可过量饮用,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炎热天气,明智避暑、不贪寒冷、明智饮食、舒适作息,助您健康度过一个夏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长版三伏天来了!今年闰二伏,40 天伏天时间表及民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