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0-13 06:25:28

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众多学者投入相关领域探讨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不仅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也影响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文历史学者和研究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的讨论。 2023年12月16日,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跨文化科技中心主办的“科学史国际前沿学术论文阅读会”第九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交流暨丝绸之路文明研究会在网上举行。本次学习会以“理解气候:文化与历史的视角”为主题,由北京大学博士生陈伯、南开大学博士生郭庆、清华大学博士生邱振武主持。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讲师。演讲嘉宾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奥斯陆大学客座研究员敖有华(Agøy)、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乔宇、孙萌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助理。

分享了Mark Carey教授的文章《and: A of and》。文章探讨了气候史研究的四个重要领域,即气候重建、社会影响与响应、气候知识的使用与滥用、气候文化的构建与感知。

气候重建是通过自然或社会档案重建过去气候信息的研究方法。来自气候史、历史气候学和古气候学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使其成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气候重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规律,为研究气候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基础。社会影响与响应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类社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它可以揭示气候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使气候成为与技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力量共存的众多变量之一。尽管如此,学者们有时批评此类研究陷入“气候决定论”,因此有必要研究气候知识的使用和滥用。此类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的社会群体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气候科学知识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作者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气候知识如何被用来捍卫或抵制殖民主义等不平等制度和现象,以及西方气候知识如何与本土生态知识相结合( )。当然,气候知识的产生离不开人们对气候文化的建设和认知。这是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文化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世界观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展示气候和文化相互塑造和影响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气候变化的历史研究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气候历史研究应该进行更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分析,以阐明真实的人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关系以及力量。动力和思想如何响应这种反应。最后,博尔辰提出问题:在社会史和新文化史的历史背景下,气候史研究者应该如何融合社会和文化两种价值观?

竺可桢,中国历史气候学奠基人

郭庆分享了菲奥娜的文章《中国与东亚的“转折”》。本文重点探讨“文化转向”在东亚气候史中的发展和应用。东亚不断变化的气候为东亚气候史的“文化转向”提供了重要基础。以竺可桢为代表的学者基于过去几个世纪东亚的仪器和天气记录,开展了丰富的历史气候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集中在历史气候资料的收集和重建、链接等问题上。重大事件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极端天气对社会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这些定量研究仅限于自然档案,往往过于简单化气候与社会的关系,有时甚至倾向于“气候决定论”。因此,气候史研究应更加关注社会档案,引入人文学科的方法和视角。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丰富了气候对社会影响的背景信息,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和动态分析,构建了一个对气候变化弹性而非机械响应的社会。这些研究挑战了气候导致饥荒、战争等的原始结论,通过个案揭示了气候变化在历史中的隐性作用,将历史叙事与气候重建结合起来,从社会角度进一步探讨气候。沿着这条路径,文化转向倡导对气候的文化理解,丰富气候概念,探索气候与社会文化和大众信仰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菲奥娜进一步通过两个案例介绍了文化如何理解气候以及两个档案如何结合:沿海地区的台风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气候文化,成为外国和当地观察者结合地方和文化叙事的关键部分;祈雨,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都盛行,体现了文化对气候的认识。这两个案例说明了气候“社会记忆”在流行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处理、解释和管理天气的强大应用。菲奥娜最后指出,现实世界的迫切需要进行“文化转向”,并主张对气候历史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和更大规模的综合研究。

此外,读者还评价文章的目标,分析文章的对话者及其学术倾向。最后,读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如何定义自然档案和社会档案?在气候史研究中,气候文化史与气候重建有何关系?气候文化史应该占据什么位置?

美国科尔比学院科技史学家詹姆斯·R.的《修复天空》一书,(天空:The of and)

邱振武以《世界历史上的厄尔尼诺》这本书为契机,开始阅读James R.的文章。邱振武介绍和分析了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生活和科研过程,并简要回顾了他的《修复天空》(《天空:之和》,2010)等作品的内容,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学术思想路径和学术观点。邱振武分析说,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简单总结了气候的概念和气候学的发展,但他认为气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与经济、种族、历史等问题密切相关,具有特殊性。强调气候。与历史的关系。气候史研究似乎主要有三种方法:年代气候学、年鉴学派和科学技术史子领域。但他对气候史有着独到的见解,批判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气候史“不是狭隘的个案研究,也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一部意义重大、视野广阔、历史悠久(大)的‘全景史’;不是所有的环境和历史,而是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大气环境。”显然,所理解的气候史既不隶属于科学史,也不不同于环境史,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

邱振武作为最后一位领读者,简单总结了三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在什么是气候史方面,菲奥娜和菲奥娜都强调了“气候史”和“历史气候学”的区别;在气候史的文化转向方面,三位学者均持积极态度,但在地理空间方面,菲奥娜强调气候史的“亚洲转向”;在对待环境史的态度上,菲奥娜似乎颇为挑剔,但菲奥娜积极肯定了环境史的贡献;在研究气候史的过程中对“人类世”的担忧(),这是所有相关学者的共识。此外,邱振武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有必要区分“历史气候学”和“气候史”;环境史、科学史等学科在气候史、气象史中的作用应该得到认识和借鉴,其中环境思想史也符合气候史、气象史的“文化转向”历史;对本土知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全球与本土之间的紧张关系;气象史的学术发展脉络也与气候史不同。

随后,嘉宾对三位读者的分享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敖友华首先分析了第一篇文章的背景、方法和观点,认为文章作者对拉丁美洲做了非常充分的介绍,提到了气候史和环境史的许多术语,并介绍了气候史的研究领域。它介绍广泛,对后人的研究很有启发。其次,他还指出了文章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对中国的报道较少、一些问题过于简单化等,并对读者在讲解过程中补充文章部分内容表示赞赏。同时,敖友华还指出了一些研究方法,想知道文章的哪些方面与读者的研究相关。敖友华在评价郭庆的阅读时表示,了解东亚的气候特征至关重要,但目前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海洋上。事实上,内陆气候问题也值得关注。作为学者,应该关注气候历史中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在研究中,您可以将社会变化与气候历史联系起来,同时研究历史概念、思想和习俗。最后他还提出了一些思考,比如如何使用不同的档案、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框架等。敖友华认为,第三篇文章更像是一篇总结论文。这篇论文最大的贡献是让人们知道气候文化历史的重要性并启发未来的研究人员。然而,作者对气候一词的解释是从西方历史的角度出发的。事实上,东亚和中国的气候概念有着完全不同的图景。不同地区的气候观念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敖友华还回应了邱振武提出的一些问题。他认为气候史应该是环境史的一个子集;由于天气、气候等术语和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气候文化史也可以被视为思想史或科学史。 ,一般不需要严格区分。

乔宇指出,气候等自然知识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气候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和补充,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气候史因此成为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进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她认为,气候史研究也分为内部历史和外部历史。外部气候史研究为专业历史学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使其能够补充内部气候史研究,弥合理性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针对论文的主题,乔宇还讲述了她对澳大利亚殖民时期气候历史的研究。本研究探索了传统气象知识科学化的进程。她认为,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观察社会经济如何影响气象学科的发展。 。

孙萌萌引用了Mike Hulme的文章和Its:A来补充和回答提出的问题。她认为,气候使人类能够在文化上与天气共存,这为人们对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天气的体验带来了一种稳定或正常的感觉,否则这些天气本应过于混乱和令人不安。因此,气候与文化是二元关系而不是二元对立,气候与文化的二元交流成为理解气候或文化概念的必要组成部分。孙萌萌拿了文章什么是本地?并以谢弗教授等人的《中国本土》一书为例回答自然档案与社会档案的区别问题。她指出,自然档案向社会档案的转变不在于档案的类型和内容,而在于观察和解读的角度。例如,在这篇地方志研究论文中,灾害记录不被视为实际事件,而是一种话语,是地方知识作为认识论实践的表现。她认为这种视角的转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灾难的政治和文化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因于自然因素。对于气候文化史与气候重建的关系,孙萌萌认为,气候文化转向代表着范式的转变和视角的转变,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将完全不同。视角、问题和哲学基础不同,两者很难整合。

小组讨论中,几位读者首先对审稿人发言人进行了回应。博尔亨认为这篇文章涵盖了广泛的气候历史,但也已经过时,因此他引用了一些后来的书籍来补充。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研究方向的启发,也让他进一步思考文化变迁在气候史研究中的意义。郭庆从个人经历出发,认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气候体验,这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气候重建与气候文化史的可通约性问题,他也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一些思考,认为需要更多的人文学者投入气候史的研究。邱振武肯定了乔宇关于传统气象知识科学化的思考,认为气候史和气象史本身的特点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交叉学科领域。

然后,与会者就如何引用气候重建以及自然科学家利用历史档案的工作进行了自由讨论。在回答有关地方志的问题时,邱振武表示,历史研究的不同尺度和可见度影响了我们对气候与历史关系的看法。在大尺度上,气候与社会的密切性更加明显,但在小尺度上,从更微观、更细致的研究来看,或许气候因素就没那么重要了。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规模的处理。科恩的书值得参考。敖友华认为,当我们依靠社会文献进行研究时,气候重建可以帮助检查我们对特定事件的研究,以获得社会档案和自然气候历史的综合,但这种综合问题的探索仍然相当棘手。的。孙萌萌认为,自然档案与社会档案的结合本质上是两种视角的结合。在气候重建的基础上分析文化和历史的视角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郭庆认为,气候重建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误解。人们对气候的真实感受并不一定与气候变化趋势一致。由于气候重建的解决问题,这种误解在分析小尺度问题时会大量出现。存在。乔宇最后总结道:对于大规模的气候重建存在共识,这是人文学者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历史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拼凑谜题,而错位则为此类谜题提供了线索。气候的重建和历史的重建是两条不同轨道上的世界描绘,两者相互影响。

最后,观众向孙萌萌和敖友华提出了数字人文()以及如何将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的问题。孙萌萌认为,数字人文为定性历史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两者在大规模分析和微观分析之间也存在规模差异。如果两者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推进问题分析的深度。 。她为此推荐了一些使用相关方法的文章。敖友华认为,西方和中国的气候文化既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例如,挪威和中国都有根据特定时期的日照情况预测来年气候变化的民俗。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需要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

阅读文献:

1.凯里,马克。 “和:和的一个。”威利:3.3(2012):233-249。

2. 菲奥娜. ““转向”:中国和东亚的领域。”Wiley:11.3 (2020):e635。

3、詹姆斯. “,,”。 20.4(2014):577-586。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众多学者投入相关领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