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吃不胖?揭秘吃不胖体质的科学奥秘
声明:本文内容均为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原创内容。今日头条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的免费广告。感谢您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明文献出处和截图。为方便大家阅读和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含有虚构成分,旨在普及健康知识。请知情者告知。请注意,虚构成分旨在普及健康知识。“为什么有的人吃多少都不长胖,而有的人只要喝水就能长胖?”
这是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经常抱怨的现象。科学家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这些所谓“吃不胖”的体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个不可思议的人,吃东西却不会发胖
陈建华(化名)是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中年男子。他今年近40岁,身高175厘米,体重约60公斤。
从小到大,陈建华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的体重。无论怎么吃,他的身形始终保持瘦弱的状态。身边的朋友和同事经常看到他每天午餐吃炸鸡,晚餐喝奶茶,却没有任何发胖的迹象,半开玩笑地问:
“你到底是怎么保持这么瘦的?我们都在节食,但你从不担心发胖。”
陈建华总是耸耸肩,无奈地回答:“我实在是长不下去了,就算想长胖也没用。”
陈建华的很多朋友都在为减肥而苦苦挣扎,尤其是他的同事刘伟。刘伟与陈建华同龄,身高体重也差不多,但体重却接近90公斤。
为了控制体重,刘伟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去健身房一个小时。尽管如此,他的体重仍然难以减轻,甚至时不时反弹。两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陈建华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各种美味,而刘伟却要每天计算卡路里,忍受饮食限制。
面对这种情况,刘伟常常感到无奈,也对陈建华“吃不胖的体质”感到困惑。
有一天,陈建华和刘伟一起去参加同学聚会。聚会上,大家畅谈自己的生活状况,不少同学也谈到了发胖的问题。
大家都说,人到中年以后,保持体重就越来越难了。正当大家感叹的时候,刘伟突然指着陈建华笑道:“你看陈建华,从大学到现在,从来没有胖过,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体重!”
闻言,聚会上的学生们都将目光投向了陈建华。有人调侃:“你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吗?还是说你根本不会长胖?”
陈建华笑了笑,摊开双手回答道:“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我吃的和你一样多,甚至比你还多,但我从来不胖。”
这个话题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聚会结束后,陈建华与刘伟畅谈体重管理。刘伟告诉陈建华,最近一个“吃不胖”的研究项目正在招募志愿者,希望通过科学实验揭开“吃不胖”的神秘面纱。
刘伟半开玩笑地提议道:“陈建华,你不如来参加这个实验吧,看看科学家能不能找出你吃饭不长胖的原因。”
陈建华虽然觉得有些好笑,但并没有拒绝这个建议。毕竟他自己也很好奇,为什么自己吃的东西和别人一样,体重却保持不变。
几天后,陈建华报名参加了这次科学实验。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那些“吃不胖”的人,找出他们的身体有何特别之处。
实验组招募了10名像陈建华这样“吃不胖”的志愿者。实验内容简单明了:这些人被要求消耗平时两倍的热量,同时将日常活动限制在5000步以内进行观察。他们的体重在四个星期内如何变化。
实验正式开始的那天,陈建华走进了实验室。他被安置在一个舒适的房间里,房间里摆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热量食物。巧克力、汉堡、披萨、炸鸡、奶油蛋糕……各种他平时喜欢吃的食物都堆在桌子上。
https://www.tanmizhi.com/img/allimg/07/30-210H6160042-50.jpg
研究人员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他需要吃比平时多一倍的食物,并尽可能少运动,每天最多步行 5000 步。
陈建华笑着点头:“这个实验对我来说再简单不过了,反正我吃的也不少。”说完,他就坐下来,开始享用美食。
第一周很轻松。陈建华每天都按时吃饭,从早到晚都吃高热量的食物。当他每天晚上回到实验室时,研究人员测量他的体重并记录数据。
一周后,陈建华的体重略有增加,但只增加了不到2公斤。研究人员对此有些困惑:“看起来你吃得很多,但你的体重却没有明显增加。”陈建华耸耸肩表示,他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随着实验的进行,陈建华渐渐感到有些吃力。虽然他平时吃的很多,但是实验过程中他吃的食物量却是太多了。
第二周后半段,他开始感觉每顿饭都变得有点难以下咽,尤其是那些油腻高热量的食物,逐渐让他感到胃部不适。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每天完成实验,努力消耗规定的热量。
与此同时,实验中的其他志愿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几个志愿者在短短两周内体重增加了几公斤,肚子明显变大,裤子也开始紧绷。一名志愿者微笑着对陈建华说:
“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再吃下去,裤子都要爆了!”
陈建华忍不住笑了:“我吃不下了,但体重好像没变。”
第三周后,陈建华的体重增加了4.5公斤,但令人惊讶的是,他的体型几乎没有变化。其他志愿者的体重都开始明显增加,腰围增加了,裤子也变紧了,但陈建华仍然穿着原来的衣服,体型没有改变。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此非常好奇:“你的体重增加了很多,但你的体型却没有改变,这些增加的体重不都是脂肪吗?”
通过详细的体检,研究人员发现,陈建华的体重增加几乎全部都是肌肉,而不是脂肪。这个结果让研究人员感到惊讶。
陈建华每天摄入大量高热量垃圾食品,却没有长出多余的脂肪。相反,他获得了肌肉。这种现象在其他志愿者中并不常见。绝大多数志愿者的脂肪明显增加,有些人的腹部已经开始突出。
实验继续进行,到了第四周,陈建华的体重比实验前增加了5公斤。虽然体重增加了,但体型却依然苗条。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汇总了所有志愿者的数据,发现虽然每个人的体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没有人达到预定的15%的体重增加目标。虽然陈建华体重增加最多,但增加的体重主要来自肌肉,而不是脂肪。
实验结束后,陈建华回到了日常生活。他发现,在停止实验后的短短几周内,他的体重很快就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而且实验过程中增加的体重很快就消失了。陈建华的身形再次恢复到精瘦的状态,仿佛周围的实验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然而,陈建华却充满疑问:他真的永远不会发胖吗?这种“吃不胖”的体质是否意味着他在健康方面也与众不同呢?
吃不胖又容易发胖的背后是什么?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科学家的实验和现代医学提供了一些关键的解释,帮助理解吃得少的人和容易肥胖的人之间的身体差异。
1.基础代谢率的差异
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静息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每个人的基础代谢率都不同,这往往是体重差异的重要因素。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4fee5200f90548ae8777b8ce26cdc6e2~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985636&x-signature=AGaohvceKSCuo%2F1s1oDetczvquM%3D
不吃脂肪的人通常基础代谢率较高。即使他们在饮食中消耗了大量的卡路里,他们的身体也可以通过更快的新陈代谢率燃烧这些卡路里。相比之下,身体容易肥胖的人基础代谢率较低,身体在消耗能量时显得更加“节约”,更容易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
基础代谢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包括年龄、性别、身体成分和遗传因素。年轻人的代谢率通常比老年人高,而男性的代谢率通常比女性高,因为男性往往拥有更多的肌肉组织,而肌肉比脂肪燃烧更多的热量。因此,在瘦但不肥胖的人中,基础代谢率高的人往往更容易保持体形。
2.非运动生热效应(NEAT)
非运动生热效应(NEAT)是指人体在非运动状态下消耗的能量,包括所有无意识的日常小动作,如坐着或站着时的抖腿、挥手、转头等。
尽管这些小动作看起来毫不费力,但它们在一天中累积起来,可能会比计划的运动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NEAT被认为是“吃不胖”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类人即使不参加正式的运动,也会通过这些小动作不断消耗掉多余的热量。反过来,那些容易发胖的人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安静或缺乏这些小动作,导致身体整体能量消耗较低。因此,即使饮食摄入量相同,身体的热量消耗也会有很大差异。
3.体重设定点理论
体重设定点理论提出,人体有一种内部体重调节机制,力求维持一定的“设定点”范围。
这个“设定点”受到基因、早期发育和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当身体的体重偏离这个范围时,身体会调整代谢率、食欲、激素水平等机制,让体重回到设定点。 。
对于那些不吃脂肪的人来说,体重设定点较低。即使增加大量的热量摄入,身体也会通过提高代谢率、增加活动等方式来消耗掉多余的热量。对于体重设定值较高的易肥胖人士来说,他们的身体更倾向于储存热量并且很难通过自然方式将体重降低到设定点以下。
4.肌肉和脂肪的区别
研究发现,在“不胖”体质的人中,他们的体重增加更多来自于肌肉而不是脂肪。这一现象说明肌肉组织的能量消耗能力远高于脂肪组织。
在相同体重的情况下,肌肉质量较高的人会消耗更多的热量。即使在休息时,身体仍然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肌肉功能。因此,增加肌肉组织成为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控制体重的重要途径。
相比之下,体重容易增加的人往往会随着体重增加而积累更多的脂肪。脂肪储存能量,但其自身代谢要求很低。因此,伴随着脂肪堆积的体重增加往往会降低基础代谢率,进而进一步增加肥胖的风险。
结论
无法吃脂肪和体重增加趋势的背后是复杂的生理、代谢和遗传因素的结果。了解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体重管理问题,并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更有效的减肥和健康管理策略。
但是否有可能通过干预来改变体重设定点,或者长期调整基础代谢率来维持健康体重呢?这个问题还需要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
参考
“多吃点?别胖了!”
《收集150个瘦人,他们能召唤出“吃不胖”的秘诀吗?》中国科学杂志
《为什么有的人吃多了就胖,而有的人吃多了却不胖》科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