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以改革于中国高校的改革回归
近两年,林建华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2013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因不是院士而颇受争议。仅仅一年多后,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再次引起关注。与学术研究相比,这位化学博士近年来在大学管理方面取得了更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担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期间,他推动教授进课堂,建立了顾问教师制度对于一年级本科生。改革;就任重庆大学校长时,大力推进“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事改革;就任浙江大学校长时,他选择8个学院(系)开展综合改革发展试点……正因如此,林建华也因他的改革而闻名于中国大学。
林建华执掌北大,确实是一次“回归”。 1978年,林建华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2010年12月调入重庆大学。就像一个阔别多年回到家乡的游子,面对新的调动,林建华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回来了。”然而,除了感慨之外,我也感受到了压力。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他显得过于谦虚,不愿过多谈论自己的未来抱负,因为他认为人不能光说不做。如果凭空谈论它,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回到北大第一件事:听、看
南都: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林建华:首先是听、看。听听老师和同事的声音,看看大家的想法,看到学校的发展。
南都:回到北大有什么感受?
林建华:有一种感觉就是回到了家。毕竟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了。另一种感觉是,这是一份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压力也很大。
如果你的能力和想法远远达不到工作的要求,你就会感到压力。当然,如果你的能力强的话,你就会感觉很舒服。作为北大校长,我觉得自己和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压力很大。
定位北大:当前要明确自身短板而不是宣扬优势
南都:从重庆大学到浙江大学,一路走来,你们进行了很多大刀阔斧的改革。作为总统,您的出发点是什么?
林建华:媒体形容我是一位改革校长,但我不这么认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以改革为特征的校长。但是,无论我们在哪里工作,我们都会有目标,并且我们必须带领大家实现这些目标。有些人可能会设定一些量化指标,让大家努力。如果我们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就应该寻找影响目标实现的制度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学校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家都认为校长是改革者,但在我看来,这些都应该是学校的正常工作。
南都:您对哪些改革,或者说“就业”最满意?
林建华:您满意与否,与学校的定位和目标密切相关。
https://img2.voc.com.cn/remote/2020/08/27/591_f8785ce247e4d9b88120a96ec29968dab63ac276.jpg
大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队伍建设。要打造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近者悦、远者吸引”的目标。此外,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必须建立高水平的教育体系。这是一项长期任务。由于我在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工作的时间不长,所以我对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还没有实现。
南都:北京大学有什么改革计划吗?
林建华:很多人问我去北大有什么计划。由于我刚到北大工作,还没有很成熟的想法。我认为,办大学,特别是像北大这样的学校,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做事,而不是坐以待毙。很多原则都非常明确。关键是怎么落实、怎么落实。
南都:北京大学在国际国内如何定位?你的目标是什么?
林建华: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北大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在中国和世界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不是只看国际排名。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找出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有反思精神和危机意识。只有认识自身的不足,学校才能进步、发展。天天讲自己的优点是没有用的。
曾被质疑不是院士:“希望听到不同的批评声音”
南都:2013年你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有人站出来反驳你,理由是你不是院士。您认为大学校长一定要有非凡的学术能力吗?
林建华:做好学术工作对于当校长来说非常重要。校长常常要做出很多与学术相关的判断,比如选择哪些领域、与学者交流等等,这些都需要很强的学术能力。但同样重要的是校长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因此,不能说只有院士才能当校长,也不能说院士不能当校长。必须综合考虑,不是非此即彼。
南都:当你因为非院士身份而受到争议时,你会感到难过吗?
林建华:他们说的是实话。他们为什么要悲伤?我想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要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对于外界的质疑,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南都:您之前的经历会影响您对北大的管理吗?
林建华:不会。每个人对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看法。只要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别人怎么说并不重要。希望听到更多不同的批评声音,这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工作。
高校行政化严重:须牢记学校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https://img.bjd.com.cn/p/2021/11/15/bf22fce4cc35326ec22cb523d2a374f5.jpg
南都:高校需要“去行政化”吗?
林建华:当前高校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去行政化并不意味着取消行政管理或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很重要,但是你要明白,我们是为谁做事?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大学的根本使命,牢记学校的管理是为师生服务。这个问题解决了,行政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大学行政级别虽然强化了行政化倾向,但并不意味着行政级别已经被消除。去行政化的核心是行政管理团队要树立为谁服务的理念。这涉及管理方法、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任务目标等诸多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和完善。
从长远来看,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应该更加专业化、专业化。当然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
热议:北大学生追求利益?社会上逐利倾向严重
南都:有人说北大一些学生有自私倾向。你怎么认为?
林建华: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公平。北大的学生有比较远大的志向。当然,人们可能会认为北大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象征,对其有更高的要求也是可以理解的。确实,当前整个社会的逐利倾向比较严重,这些必然会体现在学校身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警惕。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否认个人利益,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反对的是通过损害公众和他人利益来谋取利益。我坚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社会风气一定会发生变化。
收紧自主招生?漏洞需要修复而不是取消。
南都:近年来,很多大学官员因为招生问题,甚至自主招生问题而腐败。您认为教育部是否有必要收紧高校自主招生权?
林建华:我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总体还是比较健康的。当然,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也暴露出来。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停止自主招生。我们应该努力堵住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而不是简单地消除它们。
人物简介:
林建华,1955年10月出生于山东高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12月起在北京大学任教,2002年9月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10年任重庆大学校长,2013年任浙江大学校长,2015年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