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0-22 20:11:09

从乡下到城里,取暖方式的变迁与生活的孤独

我从农村搬到城市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期间,很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比如取暖。在农村,取暖靠的是炕和火坑。城市里则采用电暖器和小太阳取暖。后来又发展成空调、电火盆。现在大多数人都使用它们。变成了地暖和中央空调。人们坐在没有门或两扇门的家里。他们穿着暖和的衣服,独自走来走去。他们很孤独。他们甚至不知道门对面的邻居是谁。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行侠”。

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涉及写作。当我在电视台当编辑时,我经常批评“薯泥、汤、疙瘩、火,除了神,我就是我”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党委办公室工作时,我批评一些干部“一头牛几亩地,一头老婆孩子热在床上”。思想落后。我不知道,但现在年纪大了,我时常怀念在火边取暖的日子。我觉得那段日子很有趣,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烟花的味道……有时我什至梦想着在家乡的火边取暖,和乡亲们一起谈论古老的经文。讲有趣的故事...

我的怀旧并非没有理由。

篝火取暖曾经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小时候,山村里非常寒冷。冬天,滴水常常结成冰,农民们聚集在火边聊天成了家常便饭。火盆上放着一堆柴火,发出“吱吱”的声音。三五个邻居围了过来,有的在抽烟,有的把手放在火上,红色的火焰照亮了它。土屋泛黄的墙壁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山雀大叔会说“正东”、“正西”,也能说“堂堂”到口吐白沫;东印伯擅长“正东”、“正西”。 《三国演义》、《水浒传》,经典可以背诵,听着让人着迷,让人心惊胆战;文锐哥有很多杀狼的故事,讲的时候他眯着眼睛,陶醉在吃狼肉的记忆里;我家住在老山沟的表弟舒泰,下雪天也会跑十几里路来凑热闹。他会给我读《小石塘的故事》这篇文章,并讲讲其中的写作技巧。那生动的描述,我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我热爱文学的种子在不经意间被火种温暖着,深深地种下,生根发芽,慢慢开花结果。 。

https://www.bmfsm.com/d/file/jiemeng/ziran/2a662f3d0987c5fc421be98822a6c074.jpg

篝火旁的取暖拉近了我与村民们的距离。冬天,当一家人围着火取暖时,许多邻居都会来凑热闹。有火的地方就有欢笑声、猜谜游戏的声音、烟花的香味。柴火不用付钱,耐燃烧,火力旺盛。一堆火会使整个房子变暖​​。最好烧的是柏树节。一旦燃烧,焦油就会“发出嘶嘶声”并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一堆人围着火堆,有的唱酸歌,有的拉二胡,有的烧烤。烤的时候我觉得身上痒痒的,当我发现一只“老牡丹”虱子时,我把它扔进火里,“啪”的一声,我的脸上变成了笑容。下雪天,老乡们围坐在一起,聊着过​​去和现在。他们的热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忘却了农民的辛苦和劳累。火温暖了身体和心灵。

火是孩子们的天堂。大人们在火上取暖聊天,孩子们也一起玩乐。从人群的夹缝里挤了进去,温暖了冻红的小手,然后溜出去,从柜子里抓起一把玉米豆,用树棍做了一双火筷子,走了进去。火前,在上面放了一些玉米豆。红色的灰烬中,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等待“宝儿——”的一声响起,一朵巨大的白色宝谷花破土而出。我用筷子夹起它放在手掌上。热得它打了个寒颤,但还是放进嘴里,忙着去抓刚绽放的玉米花。那种喜悦,那种喜悦,那种幸福,恐怕现在的孩子们都很难体会到了——一代人的幸福与另一代人的幸福有很大不同。至于幸福是什么,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01224/aba496373a0040a69b06bc602c39478d.jpeg

那些火热的岁月已经过去了,但我仍然记得它们。我常常在心里回忆。有时候我什至觉得,以前我批评的事情不一定是坏事。我们今天批评这个,明天批评哪个。细想起来,还是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过去被诟病的事情不一定正确,烤火就是一个例子!

关于作者:

张树成,1956年12月出生,陕西省丹凤县迪化镇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政府公务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诗词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家协会理事。

部分散文、诗词收入《采脂上山》、《丹枫文学》丛书。散文集《荻花低语》已由北京联合出版社编辑出版。另一本散文集《时光的芬芳》正在准备出版。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乡下到城里,取暖方式的变迁与生活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