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zixun8 发表于 2024-10-22 21:42:46

围炉煮茶:新晋网红还是传统复古?

随着大雪季节的到来,天气日益寒冷,“炉边煮茶”成为当今文艺青年的时尚。翻翻朋友圈,几组人的休闲方式几乎是一样的,要么是在森林里的树下,要么是在中式茶馆的一角。一群群小巧玲珑的人们架起了小巧精致的炭炉,炉子上放着一个铁丝网托盘。粗糙的土茶壶里滚滚着茶汤,旁边烤着柿子、橘子、龙眼、年糕、棉花糖、红枣、花生等食物。图文并茂,让“炉边泡茶”的场景有一种宁静、轻松的感觉。围着明火取暖,煮茶汤,煨烤食物,不紧不慢地享受身心的宁静与放松。这是新网红还是传统复古?

南宋刘松年《西山雪意》部分

北宋延苏《寒岩雪》

明代项胜谟《雪中渔人图》部分

冬季是四时的结束,分为猛冬月、仲冬月、冀冬月。从大雪纷飞到冬至,就是隆冬。 《淮南子·施泽训》曰:“冬为威,有威者,威万物。威正而不失,万物隐之。”权是一个重量。冬天就比作一个体重来调整体重。软弱可以变得坚强。轻可重,可见冬季在古人四时观念中的重要性。小雪十五天后,就要下大雪了。大雪是农历十一月,干支月末、子月初,又称“嫦月”。朱熹评论说:“太阳久弯而后伸,故云清月”。这个月,冰层变坚,地面开始塌陷,云同色,雪千里。 《周世勋书》云:“大雪之日,鹤壁不鸣。五日后,猛虎始渡。五日后,厉出头。”鹤壁是寒号鸟,今天是大雪天,没有寒号鸟鸣叫。与柳宗元的一首诗不谋而合:“万鸟已尽,人迹皆无”。但正是这个玄影之冬,天地间的空气幽暗清亮,阴气盛盛,而后转衰,阳气发芽,老虎开始交配,兰花开始发芽。 ,所以这是隐藏的季节。

雪节气与雪有关。 《月令七十二时辰集》云:“大者盛开,此时雪花盛开。”韩世外说:“一草一木上,都有五朵花,六朵雪花,雪花叫做云。”雪也是云。 ,与天空的颜色相同。 《诗经》云:“天有云,有雨雪之气。”大雪季节,北方寒冷的大地已是“冰厚三尺,地冻十尺”。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的甚至因寒冷而出现奇特的雾凇景观。南方虽然雪少,但云层不断聚集,气温越来越低。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117%2Fa2cb6e62j00s7dmu70029d200u000gwg00hf009s.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古人玩雪:雕刻雪狮、煮雪泡茶

农耕时代,河流结冰,田地沉睡,工作停止,人们开始在一年中休息、休养。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储存冰雪、酿酒、腌肉、制作糖果。宋元以前,中国尚未盛行棉花种植,御寒的衣服主要是丝织物和葛布。下大雪的时候,有钱人家就会用炭盆、香炉、冷暖球点炭、熏香来御寒。相传汉武帝时期,外国进贡备了冷香,在屋内焚烧。即使天气很冷,人们也会穿得更少。古人在寒冷的冬夜用汤婆子取暖。黄庭坚曾有诗云:“千金买丫鬟,每夜睡至天明。”天气太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就会结冰。皇帝要熬夜批奏,所以宫里就用了。对于名贵的砚炉,将砚台放在炉上,砚冰就会自行消失。 《天宝遗事》记载,李白经常为明朝皇帝写诏书,但天气寒冷,笔冻得写不了字,皇帝便命妃子们给他刷牙刷,以示爱意。

大雪封路,出行困难,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在自家院子里玩耍的方式。自宋代以来,古人就有在雪地里制作雪狮子的游戏。吴自牧在《孟梁录》中写道:“富贵人家,天上下雪,就要摆宴席,塑雪狮,装点雪山,迎接亲朋好友。低声倚玉赏香。”宴会结束后,他们出去赏雪时,“骑马出湖,看雪景湖光山色,树木秀美,峰峦叠翠”。周密在《老武林》中也写道:“禁地赏雪,可常留明远楼及后花园。引来大大小小的雪狮,饰以金铃彩缕。” ,并制作雪花、雪灯、雪山等,并将糕点放入花等物中,放入金盆中,供赏雪“玩雪食之”。房间“做杂炒菜来尝,如春盘饺子、羊肉酒。”玩完之后,国家和国家在大雪期间不会不理睬军费和帮助平民。内宝库将拨出数百万官券犒赏军队,并命临安府分给穷人,否则皇后别出宫,给自己犒劳一下。”皇帝赏赐天下,有权有势的人自然也纷纷效仿,于是“各给本村贫民施钱米”。

一场大雪引发了人们的欢乐,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郎世宁的《弘历喜雪》中,乾隆皇帝坐在火边取暖,在炭盆里烧松枝,皇子们在庭院里塑造雪狮。西冰是清代宫廷内多种冰上活动的总称,包括滑冰、冰球、冰射箭等。这是一次活动,也是一次军事演习。 《郎迁记文》记载了清代宫廷里的滑挞游戏:“冬月禁地,滑挞。先将水倒入冰山,三四尺高,极滑。让勇敢坚强的人穿上猪皮鞋。” ,那就更滑了,从上到下直立,不倒地者为胜。乡村是可以到达的。冬天在冰床上旅行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床是木头做的,下面有钢条。绳子上可一人牵,绳上可坐四人。走在冰面上就像飞翔一样。拖冰床又称灵盘云。

文人墨客踏雪寻梅,围炉煮茶,静静地坐在雪堂里,隐藏自己,保持安静,以便安息。唐代陆龟蒙在《茶具十颂·煮茶》中写道:“闲坐松树间,看煮松树上的雪。当你在波涛中时,也有蓝英沫。” ”。卢桂蒙爱茶,曾在湖州拥有一片茶园。自己种茶、泡茶、品茶、评茶。诗中说他把松树上的雪放进锅里煮了。当雪水翻腾起波浪时,他加入了茶粉,一起煮。这样一位饮茶高手,写下了自己用雪水泡茶的经历。想必雪水与普通的水相比,有着独特的味道。也许是松树上飘落的雪更干净,也许是雪中浸透的松香的香味,又也许是隐士心中的执念。宋代陆游在《雪后煎茶》中写道:“雪液清甜,升于井泉,自备茶炉煮之。”诗中“清甜”二字形容雪水。好茶需要好水。诗人在雪地里煮雪煎茶。泡沫如雪般丰润,茶汤碧绿甘甜。他抛弃了世俗的世界,只专注于茶。这次旅行没有白费。在后世,煮雪泡茶成为优雅的象征。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用五年前采到的梅花上落下的雪来煮茶,表达她出世的情景。然而,用雪水泡茶并不是故作高雅,而是源于古人对雪水的认识。 《本草纲目》认为,雪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明代屠隆在《茶志》中将雪列为天泉。雪水的甜味和泡茶可以增加茶汤的香味。

古人体验到的煮雪泡茶的乐趣,与最近社交平台上流行的灶台泡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中国爱茶的文士提倡自己泡茶,而真正的鉴赏家则把自己泡茶视为一种特殊的乐趣。或许,当下流行的炉边泡茶,源于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毕竟,坐在火炉旁并不是烧烤。煮茶需要小火,茶和点心需要慢火慢炖。这个过程很慢,但其中的乐趣却不是快速打开一包膨化零食,搭配一杯速溶奶茶所能替代的。感受慢慢等待中的放松,偷得半天闲暇,逃离平时焦虑的生活状态。

古人赋予雪的流放与诗意

灞桥风暴源自一个典故。唐代诗人孟浩然辞官隐居,骑毛驴冒大雪寻梅。晚唐郑相国说“灞桥风雪驴背有诗意”,将孟浩然的人物形象与灞桥风雪的审美内涵联系起来。灞桥原本是离开长安的必经之路。古人在灞桥折柳送别。这个地方代表着告别。 “风雪”二字更增添了苍凉和悲伤,制造出一种透入筋骨的寒冷,加剧了自然环境的严酷。表现了学者的孤独和坚毅。风雪、驴子、穷人、灞桥上的失意彷徨、风雪中心的心不在焉的沉思、贫穷却高贵成为文人墨客的审美理想。从此,“驴背灞桥风雪”成为诗人、画家作品中的经典题材。南宋宫廷画家夏圭、马远,明代吴门神周都画过《灞桥风雪图》。文士骑着毛驴踏雪,展现了他孤傲顽强的风范,不被强者所征服,不被玷污,儒雅而豪迈。

南宋刘松年的《山水四景》表现了西湖畔燕居文人的庭院生活。第四个冬季场景,黑色的松树和白色的雪景相得益彰。有一种神秘而冰冷的气息,但却没有悲伤的感觉。文士们从家里出发,戴上头巾,打着伞,骑上毛驴,由仆人牵着走。庭院布局典雅,书童掀起一角帘子,只探出头向外眺望,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又表现出书童对行进文士的迷茫与担忧。雪。前景中面向水的房屋打开的窗户展现了室内的景观屏幕。可见画中文人的生活十分安逸。虽然不能穿越灞桥体验风霜,但大雪天可以踏雪寻梅,体现了文人的豪情和情怀。明末张岱在其文集《夜行》中提到了孟浩然踏雪寻梅的古老故事。从明清开始,踏雪寻梅成为道士绘画的主题。道士常常拄着棍子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一个小孩,在雪地里行走。寻找梅花,梅花还没有盛开,站在雪地里默默等待。清代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一篇《冬天如何玩》的文章。文章说,要想在冬天获得精神上的幸福,就必须想象自己是路上的一个行人,遭受着风雪的折磨,然后回想一下家里发生的事情。温暖舒适,你会感觉幸福一百倍。山水画中的雪景中,常常有人撑着破伞,骑着毛驴,独自走在古道上,路过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让人跌跌撞撞。这种危险的画适合冬天挂在中殿。当主人看着这些画作时,它们是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胃暖心的良药。因为你高兴到忘记了烦恼,你的快乐就会逐渐减少,但如果你想到一开始的痛苦,你的快乐就会逐渐增加而不减少。官员可以学到很多戏曲,文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农民、实业家、商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幸福。李渔的冬玩之法,似乎有记苦思甜的意思,这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反差感。

https://sns-img-hw.xhscdn.com/30a4a23a-3dc0-8a5f-ad6f-2e6794617761?imageView2/2/h/1600/format/webp

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开始向往诗意、向往远方,远离城市,获得身心的自由。因为有了互联网,工作不再局限于一处。你可以离开繁华的城市去偏远的小镇定居,也可以到山里修缮祖辈留下的老房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整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在自媒体上发布。这样的生活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的隐居视频在自媒体上疯传。这背后是大众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一种图像艺术品。如果将短视频比作古代画卷,现代人躺在沙发上隐居画短视频,与古人挂雪景于厅堂欣赏的精神愉悦是一致的。

古代雪景画中的自然世界与人情温情

大雪季节正是赏雪的好时节。雪景是历代文人喜爱的题材之一,是山水画“冬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宣和画册》记载,唐代王维是雪景画的创始人。南唐的董源,后蜀的魏贤,北宋的李成、范宽、徐道宁、郭熙、李唐、夏圭等,都有不少雪景画。而五朝和北宋则是绘画史上雪景题材最为繁盛的时期。

北宋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东得到了一块旧闲置土地。于是他开垦荒地,种植瓜果蔬菜,盖了五间茅草屋,取名“东”。天下三星书《寒食贴》前卷有“雪堂余韵”四字,“雪堂”即指五间房。故名“雪堂”。是因为屋子里挂满了雪景画,经历了官场的酸甜苦辣,回到乡村生活后,苏轼认识到陶渊明是一个清醒的人,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是他对面的知音。苏轼在《学堂》中写道:“梦醒而醉。我只知道那是我的前世。 ”此后,路过黄州的友人必到“学堂”游览,“学堂”成为苏轼写作交友的场所。 三月,米芾来访,两人互赠书画。五月,作《奇石供》赠佛印禅师。十月,作《赤壁颂》。次年三月,僧友云游。千里来访的杭州人都曾在雪堂停留过,此外,道士崔成老、黄州官员徐君友、杨俊才等人也经常来访雪堂。苏轼在流放期间,满屋子求宁静,面对现实生活难免感到尴尬,于是他写诗书画,结交山樵渔夫,与僧人烧香喝茶,与僧人烧香喝茶。 “画雪堂看雪画”。也许这就是他在禅境中营造出一种艰辛感的方式。浪漫来抚慰受伤的身心。南宋夏珪画《雪堂客谈图》,画枯树白雪覆盖,远山荒凉,小船过江,渔人独自在韩江捕鱼。河边草房的窗户开着,苏东坡和另一位朋友戴着头巾相对而坐,聊天。他们说说笑笑,似乎忘记了精神上的惊慌,身心自然,心旷神怡。

其实,苏轼建造“雪堂”并在四壁悬挂雪景并非偶然现象。它反映了士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宋代人们挂山水画的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现代的绘画大多是为了装饰而挂画,而宋代的人们则在墙壁上挂满绘画,以营造一种沉思的氛围,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对于没有接触过太多图像的古人来说,这种视觉震撼相当于我们进入了一个沉浸式全息投影的空间。雪景最能体现宁静。苏轼通过观雪修身,寻求宁静来平复内心的欲望,无论是对官场沉浮的恐惧,还是对自身名誉荣辱的恐惧。苏轼特意在四壁画雪图,因为他明白,到堂上看雪,就和上台看春一样。 “以雪观春,雪则静。以台观堂,则堂静。静则得,动则失”。

“借地留白”是北宋雪景造景的主要手法。邓纯的《画集》记载了李成精炼的雪景:“山水画家,常有雪景,俗之,见映秋所作雪图,奇之。清人唐岱在《雪景》中写道:“画雪景时,多以孤寂、阴暗,有一种神秘、冰冷的气氛。 《雪图》的秘诀在于能辨黑白,妙不可言,千谷万石皆由白玉组成,让人感到豪放、清晰。”五朝的雪景也用了。 “针粉”技法(用刷子蘸白颜料在画面上撒上微小的白点,代表飞雪)。 《江上初雪图》,北宋时期的雪景多采用留白、晕染的色彩来表现雪后的景色。画家显然在追求雪景中的神秘与寂静。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尺寸巨大,构图全景,让人站在画前仿佛步入雪景。整幅画静谧如夜,有雪山的庄严气氛。站在画前,冷风扑面而来。当我进入画中时,我感到世界的广阔和人类的渺小。我突然有一种尊重的感觉。天、地、王、亲人、师长,尽在画中。有一个有序、自然的世界,这也是北宋文人心目中的世界。

古代雪景画中,除了自然世界,还有人间的温暖。雪景小品中有一个有趣的主题:雪河里卖鱼。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雪河卖鱼图》、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河卖鱼图》、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桥买鱼图》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雪河卖鱼》的作者是南宋李东。宋理宗年间,李东居杭州,以卖画为生。这张小品有清晰的近景、中景、远景。远景是雪山,中景是临河的水榭。一位戴着兜帽的文士坐在露台上,伸手从戴着草帽的渔夫手中接过一条鱼。大雪纷飞的寒冬,文士隐居在远离城市的山村里。显然,他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鱼在古人的口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新鲜”的基础。鱼虽然好吃,但并不常见。下雪天能从渔夫那里买到一条鱼,对于文士来说是隐居生活的调味品。渔夫显然也知道文士的爱好,所以钓到鱼后就主动划了起来。也许渔夫把鱼卖了,换了一壶酒,在寒冷的冬天取暖。卖鱼买鱼的来来往往,透露着人间的温柔。事实上,真正的隐士隐藏在普通人的外表之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渔夫是隐士的象征,所以我们在《雪江卖鱼》中遇见了两种隐士。鱼在下雪天将他们联系起来。鱼不是商品,而是共同理想的精神寄托。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公共艺术系副教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围炉煮茶:新晋网红还是传统复古?